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鄂州这片土地饱经沧桑,它不仅见证过王朝的兴盛更迭、商贸的繁华荣景,也铭刻着底层农民奋起反抗的不屈身影。当苛政猛于虎、天灾似恶魔,鄂州的农民们被逼至绝境,他们手持简陋农具,怀着满腔怒火,向不公命运与残暴统治发起一次次冲击,掀起波澜壮阔却又悲壮惨烈的起义浪潮,于岁月深处奏响振聋发聩的抗争之音。
晚唐风云:苛税重压下的鄂州首义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中央政权式微,昔日辉煌的大唐盛世已如明日黄花,摇摇欲坠。鄂州,虽坐拥江汉要冲之便,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却也难以逃脱时代倾颓带来的厄运。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彼时朝廷为填补军费开支、满足奢靡用度,不断加征赋税。传统的田赋、户税层层加码,还新增诸多杂税,“青苗钱”本是为助农而设,却沦为官府巧立名目搜刮民脂的手段,按田亩强行摊派;“间架税”更是荒唐,直接依房屋数量、规模征收,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吏借机盘剥,丈量土地时肆意扩亩,收税时中饱私囊,鄂州田间谷穗低垂,粮仓却空空如也,饿殍遍野。
乾符年间,茶农王郢聚众而起,率先发难。王郢本是鄂州山间老实巴交茶农,靠种茶采茶勉强维生,官府却无端抬高茶税,茶贩纷纷压价,一年辛劳付诸东流。《资治通鉴》提及,当时茶税从原本的每十斤抽一贯,飙升至抽三贯有余,茶农几近血本无归。怒火攻心的他振臂一呼,周边村落农民、茶工迅速响应,手持柴刀、锄头,汇聚成一股洪流。起义军起初游击于鄂州山林,凭借对地形熟悉,突袭官府税卡、粮仓,开仓放粮,百姓欢呼拥戴,队伍如滚雪球般壮大。他们打出“均赋税、求活路”旗号,一路攻克周边小城,震动朝廷。
但晚唐官军虽腐朽,瘦死骆驼比马大,调集重兵围剿。王郢部武器简陋,缺乏军事训练,鏖战数场后渐落下风。朝廷任命右龙武大将军宋皓为江南诸道招讨使,领精兵五万南下镇压。王郢率部转战黄梅,此地多丘陵沟壑,本以为可借地势周旋,却遭官军火攻,营帐尽燃,最终王郢战死,可余部散落民间,伺机而动,成为鄂州反抗火种,为后续起义埋下伏笔。
南宋变局:抗金烽火里的鄂州农军突起
南宋初期,金兵铁蹄践踏中原,一路南下,鄂州紧邻前线,首当其冲。朝廷为抵御金兵,大肆征丁抓夫,青壮年劳力被强征入伍,农田荒芜;同时加征粮饷,百姓既要供前线军需,又逢水旱天灾,粮食歉收,鄂州大地哀鸿一片。
此时,渔民出身的张荣挺身而出,在梁子湖畔组建水军起义。张荣久居湖畔,深谙水情,目睹乡亲被金兵屠戮、官府欺压,决意抗争。他带领渔民伐木造船,将渔船改装成战船,手持鱼叉、简易火炮,穿梭于湖汊港湾,专劫金兵粮船、辎重。据《宋史·忠义传》记载,农忙时,上岸助百姓耕种收割;战时,则化身水上奇兵,与金兵周旋。鄂州百姓感恩戴德,纷纷送子参军、捐粮助战。农军势力渐盛,与岳飞所率官军遥相呼应,多次配合抗金作战。
“缩头湖大捷”堪称经典一役。彼时金兵元帅挞懒率万余精锐水军进犯,妄图打通鄂州水路补给线。张荣率农军佯装败退,引金兵深入湖沼,利用缩头湖一带淤泥浅滩困住敌军。湖水退潮后,战船纷纷搁浅,农军趁势反击,杀声震天,杀敌数千,缴获战船物资无数,威名远扬。但南宋朝廷忌惮农军势力,战后多方打压,削减编制、克扣粮饷,这支曾热血抗金的农军,在内外交困下,无奈解散大半,空余壮志悲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详述南宋朝廷此举,称其“畏农军势盛,恐生他变,故抑之”。
元末狂飙:红巾风暴席卷鄂州
元末,政治腐败至极,民族矛盾尖锐,加之连年灾荒,黄河决口、赤地千里,鄂州亦深陷绝境。元廷强征民夫修河,却克扣工钱、虐待劳工;各级官员横征暴敛,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红巾军起义浪潮自北方席卷而来,鄂州农民闻风而动,铁匠李二麻子成为本地领袖。他目睹工友累死、饿死于工坊,乡亲流离失所,便以打铁铺为据点,秘密联络四邻八乡,打造兵器,筹备起义。起义当日,鄂州城内外火光冲天,农民们头裹红巾,手持利刃农具,高呼“摧富益贫,推翻暴元”口号,冲击官府衙门、地主庄园,开仓赈济穷人。
一时间,红巾军控制鄂州大部,分田分地,建立政权雏形,吸引周边州府农民归附。但元军调集精锐,联合地主武装疯狂反扑,采用围城战术,切断鄂州粮道。城内缺粮,疫病横行,红巾军虽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城破兵败。《元史·顺帝纪》记载了元军镇压鄂州红巾军的残暴过程,“屠城三日,血流成河”,李二麻子战死,余众或战死、或被俘,鲜血染红鄂州街巷,可他们反抗精神,如燎原火种,在后续起义中重燃,为大明王朝建立铺垫基石。
鄂州古代这些农民起义,虽结局多是悲壮惨烈,却彰显底层民众不屈脊梁。他们为生存、为公平,无畏生死,向压迫者挥戈,虽倒在历史征程,却推动朝代反思革新,为后世留下宝贵抗争精神遗产。
每一场起义都是鄂州百姓用热血写就的请愿书,向时代索要公道、追逐曙光,其事迹不该被岁月尘封,应永载史册,启迪后人珍视和平、守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