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询问是否开战,老狐狸慈禧就是不表态,让去问皇上

龙哥影视剧大世界 2024-12-10 11:05:29

清光绪二十年,大清属国朝鲜爆发“东林党起义”,日本趁机陈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并剑指大清。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大清有责任保护朝鲜,但是否同日本开战的问题却成了李鸿章最为头疼的难题。

原因何在?

光绪皇帝想打,慈禧太后想和,李鸿章偏就被夹在了中间,左右为难;更重要的是,李鸿章清楚北洋水师的真正实力,希望通过国际斡旋的方式和平解决此次争端,同样不想打。只是,不打,人家欺负到家门口了;打吧,万一打败了更是丢人丢到了家,更何况这里面还牵扯着一个战后追责的问题。

有鉴于此,李鸿章还是决定先征求慈禧太后的意见,如果慈禧太后能够给出明确的“和谈”态度,李鸿章自然就能摆脱一切责任。

只是,慈禧太后真就愿意给个准话?

结果如何,我们似乎已经能够预见。

此时慈禧太后正在为自己的六十寿典做准备,试穿寿袍:

李中堂,你来得正好,看看我这件寿袍做得怎么样,这是我自己画的样子。

从慈禧太后的寿袍,我们能够看出异样,那就是披肩为“凤”,身体为“龙”,“凤”在“龙”上,代表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凤”自然就是慈禧太后,而“龙”就只能是光绪皇帝。

也就是说,这件寿袍代表着慈禧太后的小心思,就算祖宗成法不允许,就算朝廷规矩不允许,但慈禧太后始终都有“称帝”的野心,就算不敢变成现实,心里也一直都在期待,总是想尽办法彰显自己的最高权力。

面对慈禧太后如此野心,李鸿章当然不会同意更不能鼓励,但领导又不能得罪,那就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或者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

挺好,挺好。

什么挺好?挺好什么?

衣服挺好,还是寓意挺好?

图案很好,还是寿袍挺好?

随你怎么想,你想让什么挺好什么就挺好,反正我没明说,你怎么想那是你的事,没有我的责任!

当然,慈禧太后绝非等闲之辈,哪能让李鸿章就这么绕过去:

我不要你顺着我说,我要你说真话。

这句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固定了李鸿章的说法,主观认定李鸿章说的就是“凤在龙上”的隐晦,而且还不让你觉得“挺好”,逼着你说实话。

你要真说挺好,那你就明确说明一下,到底挺好在哪里。

再看李鸿章的回答:

是实话。

确实是实话,寿袍确实挺好,图案确实挺好,寓意更是挺好,但也只是“挺好”,也只能“挺好”,要想变成现实,那就太难了!

更让人叫绝的是李鸿章接下来的这句“实话”:

太后,是不是有点大。

又是一句一语双关,又是一句让你压根就确定不了他在说什么的模棱两可。

寿袍大?还是慈禧太后的心思大?

你自己说了算,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反正我的态度已经表明了。

慈禧太后当然清楚李鸿章说的就是自己的心思,但还偏就没有发火的理由,并不明确的评价,你要如何反驳?

没关系,慈禧太后还有“助攻”呢,她随即就将话头甩给了李莲英:

慈禧:小李子,你说呢?

李莲英:不大,挺合身的。

李莲英还能怎么回答?

直接挑明领导的心思?

慈禧太后都不敢明言,李莲英当然不能如此莽撞!更何况,李莲英尚未明确领导的真实意图,那就只能顺着表面意思给出回答,只说尺码的问题,但也要顺着领导的表面意思说。

再看慈禧太后的反应:

奴才就是奴才,李中堂说的大,你是真不懂啊,还是假不懂啊。

李鸿章说的“大”,当然不是尺码,就是慈禧太后的想法,既然领导的意思明确了,李莲英就不能再装糊涂了,别管李鸿章什么态度,自己必须站在慈禧太后这一边,她就是立马穿上龙袍,李莲英也得赶紧跪下山呼万岁。

奴才以为,太后就是把天上的云彩摘下来做衣服也不为过。

意思很明确,“凤在龙上”算什么,太后本就是紫微星转世,真要是登基称帝都再正常不过!

其实,不管慈禧太后如何隐晦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她也只能想想而已,真要将“称帝”的想法付诸现实,仅是朝堂上下的文官仅仅用折子都能将其淹死,祖宗成法不能违,朝廷规矩不能违,千百年来的通例更是不容易挑战。

现在,既然李莲英已经帮着自己满足了虚荣,那就不能再过分纠缠,赶紧将话题拉回来,拉回到正常状态:

慈禧:李中堂。

李鸿章:臣在。

慈禧:大点儿好,六十大寿,大点儿穿着气派。

李鸿章:是。

行了,寿袍就是寿袍,衣服就是衣服,就算衣服上的图案有着明显的逾制,那也只能是图案逾制,而断断然不会出现行为逾制的可能。

对话环境重新回来,开始谈论正题吧:

慈禧:跟小日本到底打不打这一仗,你是来问这个的吧。

李鸿章:太后圣明。

很多时候,下属回话有着严格的讲究,领导问你是不是这件事,你当然不能回以“你真聪明”或者“领导真能”,但简单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显得太过生冷,那就莫不如“领导英明”,莫不如趁机奉上一句不太明显的马屁。

太后圣明,就是你真聪明,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接受的程度便会不同,造成的结果更是不同。

只是,慈禧太后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呢?

我实话告诉你,我心里没底,要说打呢,我四十岁,穆宗殡天,五十岁上,又跟上跟法国鬼子开战,好不容易盼到六十大寿,总该好好过一回了,这小日本偏偏又来捣蛋,你说别扭不别扭啊,可要说不打吧,我堂堂大清国,看着倭寇它一个蕞尔小邦欺负到咱家门口,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思来想去,只好把这个难题交给皇上了。

打,有打的理由;不打,有不打的说明;那么,领导到底什么意思呢?

这个时候,你就得往人性和利益上靠,总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领导强调“不打”的理由,全是和自己有关,开战就会影响慈禧太后的六十寿典,要知道,领导的逢十整寿就没顺当过,你猜领导会不会希望六十寿典也被影响了?

领导强调“打”的理由,就是整个朝廷的脸面,只是咽不下这口气而已,那么,你自己说,领导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如果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了冲突,你别管领导怎么说,她的态度就是倾向个人利益,不用怀疑,这是人性,亘古不变!

只是,李鸿章此行的目的就是想要慈禧太后一句准话,你说打,咱就打,打败了没有我的责任;你说和,咱就和,丢人也丢不了我的人,责任更是轮不到我承担。

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明确了“不打”的命令,李鸿章才能给光绪皇帝一个解释:不是我不想打,实在是太后不让打!

所以,面对慈禧太后模棱两可的回答,李鸿章给出了这样的反应:

臣不明白。

希望你能给个痛快话,别想我评价你的寿袍一样,说了等于没说,没说还什么都说了!

慈禧太后当然明白李鸿章的意思,但她究竟能不能把话说明?

这是打仗,这是可能承担骂名的时候,慈禧太后当然不愿意冲在最前面;更何况,人家表面上已经“归政”于光绪皇帝,有着充足的理由逃避这个话题。

这有什么不明白的。

意思很明确,我就是不说,你能咋滴?

而李鸿章偏就犯了执拗的毛病,非要得到一个确定的态度:

李鸿章:太后,打还是不打,臣一定要请懿旨。

慈禧:我看哪,你不妨上个折子,请皇上召见一下恭亲王。

这一次,慈禧太后总算没再躲,到底给了李鸿章一个更适合甩锅的目标,你不想承担责任,你可以将难题甩给恭王奕訢嘛,非要逼我给你什么态度干嘛!

只是,李鸿章太清楚恭王奕訢对日本的态度,这位爷一旦掺和,那就一定非打不可,可李鸿章更倾向于国际斡旋,更倾向于“和谈”,所以,李鸿章还是选择了继续逼迫,逼着慈禧太后给一个明确态度:

臣还是不明白。

终于,慈禧太后生气了,甚至开始怀疑李鸿章就是故意逼着自己承担这个“打”或者“不打”的责任:

慈禧:我说李中堂,你到底怎么了,打还是不打,非得逼着我这老太太做主,还是皇上定嘛,不过,我还是那句话,我的六十大典,说什么也不能给碍着了。

李鸿章:臣明白了。

直到最后,李鸿章终于给出了一句“臣明白了”,只是,李鸿章明白什么了?

责任撇清了,自然就明白了!

慈禧太后说了,打不打的决定权在光绪皇帝手中,但同时人家又强调不能影响了自己的六十大寿,那么,这就是光绪皇帝需要考虑的问题了,你要说打,那你自己给慈禧太后解释如何才能不影响寿典;你要说不打,皆大欢喜,谁也不用麻烦,等着人家来灭国就行了!

0 阅读:1
龙哥影视剧大世界

龙哥影视剧大世界

专注各类影视神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