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笔者和原陕西省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军一行,来到云南大理调研。我们参观了苍山洱海、双廊古镇、理想邦等地,与在这里发展的文艺青年、客栈老板、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和大理州主要领导交流了大理这几年旅游产业发展和年轻人到此的情况。
我们了解到,大理这几年的人口都是正增长的,尤其是吸引了30万年轻人在大理就业创业安居。通过以“生活方式旅游”重构产业格局,大理的人口流入呈现出了规模性增长与结构性深化的双重特征:
1、游客流量持续攀升:2023年接待游客9530万人次,2024年预计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超1350亿元(1-9月数据),入境游客同比增长207%,文旅产业对GDP贡献率超30%。
2、“新大理人”群体壮大:长期旅居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约2万人,因旅游、就业、创业定居的“新大理人”突破30万人,大理白族自治州常住人口较2010年增加11.9万,居于全州人口集聚效应的核心。
3、人口结构年轻化:15-59岁人口占比66.28%,城镇人口占比 42.88%,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大理古城、双廊、喜洲等文旅核心区,形成“旅居+就业”的复合生态。
在大理,笔者不禁想到明代王廷相《慎言·御民篇》中的名句,“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意思是,国家安顺太平,来自人民富裕;国家和平清静,来自人民快乐。
今日的大理令人感到,人民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快乐,是国家安定无事的前提。
在经济格局不断演变的当下,深入探究一个区域的产业转型、区域发展路径的差异化,以及AI时代的深远影响,对我们把握未来趋势、制定合理策略至关重要。
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笼罩全国的大环境下,大理这座地级市却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活力。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各地的年轻人如潮水般汇聚于此。大理凭借苍山洱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慵懒、缓慢的生活节奏,这对当下追求生活品质、渴望逃离都市喧嚣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新大理人”选择在大理生活、工作,从事与当地特色相结合的各类业态,从文创到民宿,从特色餐饮到生态农业,大理成功地将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成为区域发展中的一颗“异星”。
从大理的发展模式可以清晰看出,区域间比较优势的差异正深刻地塑造着各地不同的经济轨迹。在产业转移、更新迭代之际,那些能够精准定位并放大自身独特优势的地区,便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逆势上扬。
在大理笔者还想到,迈入AI时代,社会结构将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塑。
1、创造财富的少数群体:预计仅有1%的精英群体,他们凭借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前瞻性的商业洞察力以及对AI技术的深度掌控,携手智能机器人,承担起解决全人类温饱这一基础性重任。
这一群体将站在全球产业链的顶端,掌控海量的资源与财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物质进步的核心引擎。
2、不可替代的专业人群:除了精英群体外,还有约20%~30%的人群,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基于人类独有的特质,诸如复杂情感沟通、深度艺术创作、高精准医疗诊断、前沿科学探索等,在短期内难以被AI所完全替代。
他们凭借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与产品,维持着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与进阶式发展,在社会中占据着稳定且尊崇的地位。
3、追求慢生活的群体:剩余的大部分人群,随着AI大量接管重复性、规律性劳动,工作机会结构发生剧变,他们不再受困于传统的高强度、长时间劳作模式,转而追求一种更为惬意、贴近内心的生活方式。
慢节奏、低压力、享受自然,成为他们的生活诉求,“不劳而获”并非贬义,而是意味着摆脱繁重体力与机械脑力劳动,从物质生产中适度抽离,转向精神享受与个人兴趣的满足。
同样以大理为例,对于年轻人而言,大理的旅居成本低廉:月租500~700元可租舒适单间,备考族们可利用洱海生态廊道晨读,在州图书馆免费自习,月均花费仅1800元,形成“穷鬼0元备考攻略”。
以上想法只是一家之言,但笔者真切体会到,通过解剖当下的一些区域案例就能洞察到,现实中不仅有挑战也有机遇,关键是找到符合趋势的发展规律。
/// END ///
No.6281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易鹏
作者简介:盘古智库理事长。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