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下一个风口(干货)

探元素 2024-10-16 10:40:47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普通人的下一个风口。

讲四个部分——

①市场环境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

②未来20年适合普通人去做的三大职业方向

③大环境下真正适合普通人的切入点

④助人型事业的实现路径

01 市场环境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

我们首先来讲第一个话题,市场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有四大核心问题可以去思考:

第一,决定一个市场环境好与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决定市场环境好与坏的关键因素叫做购买频次。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市场里面就只有a、b,c三个人,他们三个人分别卖不同的东西。a专门卖米饭,b专门卖蔬菜, c专门卖肉,这是这三个人的分工。

然后他们每个人每天会向另外两个人各花100块钱买东西。比如a每天会向b花100块钱买他的蔬菜,向c花100块钱买肉。b和c也是一样的。这么一来这三个人每个月就有6, 000块钱的收入,并且他们能吃到米饭、蔬菜和肉。

那我们再来假设一个情景。如果这三个人之间不产生任何交易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个时候他们每个人每个月不会有收入,并且他们只能吃到自己的东西。

但我问大家,这个情况下市场上的要素有变化吗?其实不管a、b、c 三个人之间有没有产生交易,这个市场上存在的要素都不会产生任何变化。我们生产的米饭、蔬菜和肉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没有了交易,我们就既没有收入,也没有办法吃到更多其他的东西,市场环境就会很差。因为我们交易得少了,市场流通得少了,GDP就会变少。

所以市场环境的好坏它是由我们的购买频次决定的。

第二,决定购买频次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决定购买频次的关键要素是你对于未来增长的信心。

继续上面那个例子,如果a他觉得b和c未来再也不会找自己买米饭了,他觉得他从b和c那里收不上来钱了,那他还会去买b和c的蔬菜和肉吗?不会。

他会想如果b和c明天不来买了,我就没钱了,或者他们这个月不来买,我就没有任何收入了。我这个时候还花钱去买他们的蔬菜和肉,那我岂不是倒贴钱?这个就是信心,而当信心下降的时候,他的购买频次就会变低。

同样我问大家,你现在的消费习惯比以前更加理性吗?很多伙伴会说是的。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是因为没钱,担心未来会突然失业,或者觉得钱不好赚。这些其实都是没有信心。

再举一个例子,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对未来涨工资和未来不会失业这两件事没有信心。相信很多伙伴都会有类似的担心,比如说会觉得现在公司的业绩也不太好,我未来涨工资可能就没戏了。这就是信心的本质,而当你没信心的时候,你的消费肯定比之前要克制。

再比如说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新能源大厂要裁员?为什么很多小公司为要降本增效?本质上就是公司它对未来的业绩增长没信心了。

我们作为个体在市场上买东西,不管是买实体商品,还是买虚拟服务,它都是需要信心的。而信心降低的时候,我们的购买频次一定会降低。所以决定购买频次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对未来增长的信心。

第三,决定是否会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叫做市场饱和度。

一个行业的诞生是为了解决一类人的问题,比如说大健康行业是为了解决更多人的健康问题,房地产行业是为了解决更多人的住房问题。

那么一个市场饱和不饱和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你看还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的需求是没有被解决的。如果人很多,那说明还不饱和,但如果很多人的需求都已经被解决了,那这个市场的饱和度就很高了。

问大家一个问题,过去10年、20年发展速度极快,但是现在慢慢衰落的行业有哪些?房地产和互联网是两个最典型的行业。

截止2016年,咱们国家人均住房面积有40.8平方米,这个面积排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意大利。那我们现在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比很多发达国家来的高了,这个行业还有增长空间吗?很小。所以这其实就是为什么房地产行业会下行的一个原因。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政策等等。但是其实一个行业的好与坏,政策只能起到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这个行业的基本盘是否很稳,以及是否有增长空间,它还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所以市场饱和度决定了企业家和员工对于行业未来的增长是否有信心,而信心会决定他们的购买频次,购买频次会决定一个市场的环境。

第四,如果说市场的好坏是由市场的饱和度决定的,那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哪些市场现在还没有饱和?

大家都说经济环境不好,其实不是所有的市场环境都不好,只是在一些老的行业里人们的购买频次变低了,因为市场饱和了。但是现在有些新的行业冒出来了,在这些新的市场里面它是没有饱和的,只是这些新市场的体量比起互联网房地产来说要小太多了,你可能没看到。但是它未来可以成为一个百亿、千亿的市场,只不过在早期它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不要去看那些已经饱和的行业,它们的市场环境肯定是差的,我们得去看一些新的机会。

02 未来20年的三大职业方向

我们在第二个部分要分享的话题是未来20年的三大职业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把国内的产品卖到海外去。

咱们国家已经经历了房地产、互联网和基本消费品的一整个饱和过程了,那东南亚一些国家一定还没有经过这个阶段。我们有经验,有产品,是不是就可以让它们经过这个过程?就像20年前、 30年前欧美外企进入中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变成它们的外企。

就比如说一带一路,咱们中国是帮了很多其他的国家,比如巴勒斯坦去造铁路的,我们有造铁路的经验和完整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我们可以帮助其他的国家。虽然说这是国企,但它其实也是出海。

我们民营企业也可以出海,东南亚就有很多新消费品是咱们国产的,只不过它对外的包装可能看起来是个东南亚的品牌,但它背后的母公司是中国的。

第二个方向是,用AI提高原有行业的效率。

人工智能它其实不算一个行业,它只能算是一个技术。一个行业一定是要解决一个需求的,就像房地产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住房需求。而人工智能它现在解决需求的主要场景是帮助那些原有的行业去提效。

举个例子,有一些电商公司有设计部门,它们的设计部门原本设计这些图可能要养10个人,有10个全职。但如果借用AI工具做一些背景图,可能就只需要5个人了,这就是提高了人效。

所以把AI运用到场景中,它才是一个行业,不然的话AI它只是一个技术。

第三个方向,是解决国内未解决的新需求。

比如说,疗愈和养老就是国内现在市场饱和度比较低的行业。因为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新的需求。

AI解决的是老问题,是老行业的提效问题,出海是用你的旧产品、旧经验去给别的国家提供帮助。而本质上第三个方向就是去关注国内目前有哪些还未被解决的新需求。

那这三个方向中哪一个方向更适合普通人呢?答案是第三个方向。

下面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出海这个方向我问大家两个问题:

第一,你自己平时买东西时接触的服务人员是外国人吗?当然不是。

第二,咱们国内外企里边的员工是外国人多还是中国人多?一定还是咱们中国人多。

咱们就对照我们自己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外企进入我们国家销售他们的产品,但其实每天服务你的人也还是中国人。这就代表了出海的公司绝大部分岗位都是留给本地人的。

一家中国的企业要出海,肯定是要在海外设置一家分公司的,那家分公司里面的员工 90%以上一定是当地人,因为他们要做本土化,他们服务的是当地人,只有当地人更了解当地人。而里面的中国人都是谁呢?是那些有较高筛选门槛的管理岗上的人。

如果大家真得想把出海当作你现在的方向,也许早期还会有很多岗位,但是慢慢成熟了以后,这些基础的岗位一定是让当地人做的。出海这个方向真正能长久做的岗位一定是管理岗。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出海它不太适合普通人的原因,因为不是所有普通人都能坐上管理岗的,如果大家能坐上管理岗,那么你大概率在面向国内市场的普通公司里面也能坐上。

我们刚才讲的第二个方向是用AI提高原有行业的效率。在我看来AI现在还不能算是普通人的机会。

我问大家,有多少人觉得你现在的日常生活已经被AI工具颠覆了呢?

绝大部分伙伴的生活都没有被颠覆,甚至都没有受到影响。当然有伙伴可能会有,因为你在的行业可能相关性更大一些。也就是说 AI 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其实还是面向于企业的。

有很多人现在在教更多人去学AI,但是它还不构成一个产业。真正能构成一个行业的其实是一些细分产业的应用场景,而这些场景它有两层技术门槛。

第一层是你得非常了解这个行业,比如说制造业,农业等等。

第二层是你还得了解AI。这个了解不仅限于你知道 AI 是什么,你最好还得理解大模型背后的逻辑,能把大模型应用到一个细分的场景里面去解决一个细分的问题。

这是两层技术门槛,这个门槛是很高的,不是素人能很快的学会的。

所以对于素人来说,AI还不是我们的机会。AI什么时候会是我们的机会呢?我们的日常生活真正被AI颠覆的时候,它就真得是普通人的机会了。

就像你看互联网是在它这个技术可以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时候成为普通人的机会的。当它还只是一个面向企业需求的技术场景时,它是没有办法被普通人所应用的。

所以真正适合素人的下一个风口就是我们要去瞄准那些在国内还没有被解决的新需求。

那怎么去看有哪些还未解决的新需求呢?

这就是我们下一部分要讲的内容。

03 真正适合普通人的切入点

问大家一个问题,回顾你平时的购买行为,你主要的消费是为了什么?

绝大部分伙伴每个月消费频率最高的一定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这种基本的物质需求。那大家在这些方面现在有缺什么吗?

其实是不缺的,即使缺你也能在市场上买到。所以市场上跟物质需求有关的机会是很少的。

那我再来问大家,除了满足物质需求的消费外,你其他的消费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它背后那个更容易理解的关键词叫做幸福感。

有伙伴说自己很喜欢买个人提升的一些服务,其实本质上也是为了觉得我提升了自己,我觉得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满了。

而每个人对于幸福感的定义是不一样。

举个例子,有伙伴说想买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这是他认为的幸福生活的标准,而有些人认为我每天都吃油炸食品无所谓,但是我想提升我自己,这是我提升幸福感的方式。

另一些人可能认为我要买更好的化妆品,这个是我幸福感的来源。这些其实都是在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但是每个人对于幸福感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

所以第二层消费背后的底层动机是我们对于精神满足,对于幸福感的追求。

一般来说人们需求的满足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大阶段是需求还偏物质层面,但这些需求市面上的东西已经差不多都能满足了。咱们市面上真正缺的是精神需求对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精神需求的满足会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叫做多巴胺驱动的幸福感。多巴胺驱动的事情都是一次性的、有新鲜感的、成瘾性的。

举个例子,我想买更好的车、更好的房、更好的衣服、更好的吃、更好的食品,想买一些新奇体验,它其实都是通过多巴胺驱动的方式去提升你精神需求方面的幸福感的,因为它是一次性的,你买完了就没有那种新鲜感了。

但是这种满足的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你永远不知足,你永远想买更多。

第二叫做内啡肽驱动的幸福感。

玩游戏,吃油炸食品的那些爽感,它其实都是来自于多巴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有内啡态的分泌呢?健身就是个例子,健身是为了让自己体型更好、更健康。这个努力实现的目标往往是自己想要达到的。

内啡肽驱动的目标往往是真正实现了之后你自己变得更好了,而多巴胺驱动的幸福感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你买一个别墅和买一个平房,对于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你花三个月的时间减了20 斤,你的运动机能改变了你的身体的健康水平,改变了你自己。

所以内啡肽跟多巴胺的本质区别是,你是否有在花钱去买一些能让你真正变得更好的东西。换句话来讲,内啡肽驱动的幸福感它是长期的,并且是有复利的。

那我问大家,哪一种幸福感更容易得到呢?

一定是多巴胺驱动的幸福感更容易得到。这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人当我们真正有钱了以后,我们一定会先去买那些多巴胺驱动的东西。我先买一个更好的化妆品,再买一个更好的包,再买一个更好的衣服等等。买到最后发现我没有东西可以买了,我就没有更多的这种多巴胺驱动的幸福感可以追求了。这个时候一个人可能会开始慢慢追求内啡肽的幸福感。

而在现在这个经济环境之下,很多朋友会发现我买的东西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价值,反而让我有经济负担了,他哪怕没有买得起很多房子,手表,豪车,他依旧会去慢慢追寻内啡肽式的幸福感。原因是大家其实更觉醒了。

哪类幸福感的解决方案在市场上是更缺的?

如果你去看那些商业频道,会发现它们在推荐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在用多巴胺驱动的方式赚钱。我没有说对错,资本的市场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说我们这个市场上更缺的其实是让我们能通过内啡肽驱动的方式去获得幸福感的解决方案。

而这类型的行业我们把它统称为助人型行业。助人指的是帮助一个人真正有了自我提升,房地产它确实满足了人的住房需求,但是对于这个人心力,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改变。

如果大家希望在未来选择一个有机会的行业,你就判断这个行业它提供的产品服务到底是否是助人的?如果是的话,那么基本上这个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不会差。

比如心理咨询、医疗,运动康复、教育咨询、大健康疗愈、养老,康养这些行业都是有需求的,都是未来会整体有增长空间的。那这类需求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叫千人千面,单一需求的规模比较小。

比如说,冥想是疗愈赛道的一个分支,但是真正在全中国能接受冥想,认为冥想这件事情对他的生活有帮助,愿意去练习冥想的人,它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虽然说它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升我们个人心灵成长,跟我们内在进行连接的一种方式。但还有其他方式,比如说颂钵疗愈,人生教练等也是能帮助一个人去得到心理成长的。

每一个人他能认可的,或者说能有连接的需求是千人千面的,所以它单一领域的规模一定是更小的。

第二点叫定制化服务,人工成本较高。

上面提到的那些和疗愈,健康,身心灵成长有关的行业的服务方式都是点对点定制化的。你要深度了解一个人的情况,根据他的情况去反向定制他该怎么去做,去提高他某个方面的能力,或者说产生一些效果。而但凡定制化的服务人工成本就是比较高的。

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两个特征之下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就业情况呢?在这些领域里规模化的公司一定会很少,但是个体类的项目会爆发式增长。

如果说一个行业它整体的规模变得更小了,并且它的服务成本又更高了,那它规模化的可能性就低很多,因为规模化本身的前提就是市场规模要大,且它的边际成本为零。但是对于咱们现在讲的这些以内啡肽形式驱动的精神层面的需求,那基本上就是一个客户一个成本,它是很难真正规模化的。

但是规模化的公司变少不代表需求就不存在了,这些需求会被一个一个的个体解决。

所以这就是我们探元素一直在跟大家讲个人事业,新个体轻创业的原因,因为它就是普通人的下一个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份自己的助人型事业。

04 助人型事业的实现路径

最后一部分来给大家拆解一下真正拥有一份助人型事业的实现路径。

第一步叫做梳理个人定位。

如果大家想拥有一份你自己的助人型个人事业,那么你首先要思考的事情就是你要帮谁解决什么问题。

那定位怎么定呢?从自身出发去定。

大家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你有掌握哪些技能?

第二,你平时喜欢钻研什么领域?

第三,你达成过哪些个人目标?

有了答案之后,大家再来思考三个对应的问题——

第一,你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会有人想掌握?

第二,你在平时喜欢钻研的这些领域所积累的知识是否会有人需要用到?

第三,你达成过的这些目标,是否有人也想达成?答案很简单,一定会有人需要。

所以定位这个阶段就是我们要去围绕自己已经有的技能,喜欢钻研的领域,以及我们自己达成过的目标确定我想帮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叫做落地产品服务。

定位定的是一个方向,产品服务就是我具体怎么帮这些人解决这个问题。不管你的定位是什么,我都推荐大家做社群,咨询和陪跑这三类产品,因为这是最适合素人起步去做的。

社群就是我在一个群里面解决用户的问题。举个例子,有伙伴说我想帮助家长教育小孩,那么你就可以建个群,这个群里面都是这些想去提升自己教育水平的一些家长。然后你每周在群里面分享一些育儿的知识,让这些家长可以更好的了解怎么去教导自己的小孩。这就是一个社群产品。

咨询服务很好理解,比如有伙伴说想帮助中老年人去认识自己的健康,帮他们预防疾病。你就可以做一次一对一的线上的咨询,去跟一个中老年人或者他们的小孩做一次深度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然后给到一些疾病预防以及隐患预知的一些建议。

陪跑就是我花三个月的时间,或者说我花一定周期去带一个人达成目标。比如你想帮助经常焦虑或者思路不清晰的伙伴通过自由书写捋清自己的思路,走出情绪内耗。那你就可以带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书写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走出焦虑。

当你把产品推出来以后,就要进行初步的测试。那第一批测试的人从哪里来呢?从你自己的已有的圈子里面来,因为这些人他对你是有信任基础的。

有很多朋友可能会说,我感觉我能力不行,不够专业。我问大家,你怎么判断自己是否专业?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真得能帮到别人呢?你只有服务过客户才知道,只有真得去做了,服务过客户了,你才知道你在哪方面是缺的,哪方面是足够的。

而且大家如果真得对自己的技能不自信,你收费低一点就好了。用户是为了你给他提供的价值付费的,如果你提供的服务有价值,那就可以付费。

真正的助人型事业是边做边学。这是一个跟我们原本打工上班很不一样的思路。我们自己也辅导了非常多伙伴去打造他们自己的个人事业。绝大部分伙伴在开始的时候一定会有的卡点就是会觉得自己不行,不敢边做边学。而边学边做是一个一定要拥有的心态,不然你很难真正起步,你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卡住自己。

赚钱的本质是你给别人提供了价值,而不是你给别人提供了 100 分的价值。所以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能给别人提供对他有帮助的价值,它都是可以产品化、商业化的。只有你做了,你才能让你自己从 20 分提升到 40 分, 80 分,甚至100 分。

第三步叫做拓展你的获客渠道。

如果你真得有了产品,第一批客户可以是你身边的一些朋友,但是你不能一直收他们的费用,他们也会需求枯竭,所以你要打开自己的获客渠道。

那你的新客户从哪儿来呢?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叫转介绍,第二种叫自媒体。

转介绍就是老客户推荐,如果你之前服务的一个客户觉得你的服务还挺不错的,价格也挺合理的,那么如果他身边有人需要同样的服务的话,他就会推荐你。

自媒体就是在公开平台上发布内容,通过发短视频、发图文、发音频、做直播去获取客户。

这两种方式里面真正值得花时间去做的是自媒体,因为转介绍这件事情它不是由你所控制的。老客户他今天心情好了给你推,明天心情不好就不给你推,他身边的人不在你的手上,你不掌握这个资产。而你的自媒体粉丝是你的资产,是由你掌控的。你发多少内容,花了多少时间,它的成果就成正比的。

所以真正值得投入时间的是自媒体,但是我想跟大家讲的是,如果你现在都还没有定好你的定位和产品的话,就不要考虑做自媒体,因为你的前两步都还没做完。

自媒体有图文、短视频、直播、音频这几种形式,其中图文是最有性价比的。

首先直播对于大家来说做起来太费精力了。如果说你真得想要去做直播的话,你至少每天要播3个小时才有可能把一个直播间做起来。大家每天有3个小时的时间做直播吗?相信很多人是没有的。

那短视频为什么不好呢?因为短视频的工作量至少是图文的4-5倍。短视频你要做的话,要先选题,然后写脚本、拍摄、剪辑、发布;而图文你就只需要选题、写文案加排版,然后再发布就可以了。前者比后者多了两步,一个是拍摄,一个是剪辑,这两件事情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如果说你之前没有出过镜的话,那可能要更费精力一些。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说你一个月发4条短视频,你只能调整4次,但是如果你发图文,你一周就会发4-5篇,一个月就可以调整16-20次,这两者哪一个成功的概率更大?一定是图文。

所以如果你真得要做自媒体,我推荐大家做图文,不要做短视频,也不要做直播,这两个方向对于素人来讲是非常非常难成功的。

那么图文做什么平台呢?做小某书。因为在各大平台中小某书是图文起家的,它更适合做图文。某音和视频号是看直播和短视频的,公众号的流量红利也已经过去了,但是小某书每天的日活跃用户数还在增加,所以大家主要做小某书图文获客就好,当然你也可以同步发到其他平台。

第四步叫做梳理销售流程。

你如果说有个成熟的产品了,然后也持续地有人来加你,那么你就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销售方式。

一个陌生人找到你以后,你该怎么去让他买你的东西呢?

有四种方式:一对一文字销售,电话沟通,直播,一对多社群销售。

起步阶段我推荐大家做一对一的文字销售。直播跟社群虽然是一对多,效率更高,但是假设你今天刚刚开始做你的个人助人型事业,你也刚刚开始做你的自媒体,每天充其量只有个位数的人加到你,你拉得起来一个群或做得起来一场直播吗?做不起来的。

那么文字和电话为什么要选择文字呢?因为文字的效率更高。今天假设5个人加了你的微信,这5个人里面一定有3个人是不愿意付费的,剩下2个人里面可能只有1是很急迫的,也就是你真正能立马销售的人。但是如果你把这5个人全部都电话了一遍,那你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又浪费了别人的时间。所以在一开始文字是最有效且最点对点,相对来说最可行的方式。

文字销售总共有三个步骤:

首先破冰产生交流,挖掘他的需求;然后去提供初步的解决方案,匹配合适的产品;最终去销售你的产品。

销售的本质是利他,是你帮助一个用户定位他目前的问题,并且针对他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让他知道说你确实在帮我,如果我想更深度地让你帮到我,我就要购买你的产品。

第五步叫做打造个人品牌。

品牌的本质叫做心智,所谓心智就是让你身边的人一遇到这个问题就想到你。

如果你真得想有一份自己的助人型事业,最终你是一定需要去打造个人品牌的。因为当你身边的人对于你在做这件事情有心智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复购、转介绍和更高效的销售。

那要怎么打造你的个人品牌呢?很简单,就三个字,叫做朋友圈。我上面讲过销售的本质是利他,而如果大家想去经营你的个人品牌,本质上就是要在你的朋友圈里面去发对别人有用的内容。

举个例子,有伙伴说自己想帮助更多家长学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小孩。那你就可以在朋友圈里面每天发跟如何育儿有关的知识,一定会有人愿意看的。而当他们看的多了,他们就会对你有心智,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来找你。这就是打造个人品牌的过程。

个人品牌主要是由你的朋友圈决定的,而不是由你的自媒体决定的。做自媒体的目的是要让更多人加到你的微信,是来获客引流的,但是真正让人产生心智的一定是你的朋友圈。

0 阅读:0

探元素

简介:在探元素,开启你的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