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铁改用日本新型列车,连技术也一块要!新干线超中国高铁?

海露阅览武器 2025-04-08 11:45:20

近日据《日经亚洲》报道,一名印度知情人士透露,印度正考虑在其首条高铁项目中,改用日本下一代新干线“E10系”列车。

这一建议还是日本方面主动提出的。消息一出,日本媒体纷纷将其解读为日本新干线技术的又一次胜利,甚至放话称“日本证明了中国并非不可战胜”。

然而,面对这一结果,中国舆论的反应却颇为耐人寻味——没有愤怒、没有惋惜,反倒是不少人松了口气,甚至有人调侃道:

“既然日本这么想要,那就让给他们好了。”

日本近年来在高铁项目上的国际竞争力持续下滑,尤其是在中国高铁技术突飞猛进、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后,日本高铁在国际上的订单寥寥无几。

更糟糕的是,日本高铁的海外建设项目问题频出,工期拖延、成本飙升、技术转移受阻等一系列丑闻让多个国家对日本的高铁建设望而却步。

越南的高铁项目拖了二十多年仍无实质进展,泰国的合作谈判最终告吹,而印度则成了唯一“愿意”继续陪日本折腾的国家。

不过,印度高铁项目的复杂性众所周知,尤其是日本自2015年承接的“孟买-艾哈迈德巴德”高铁项目,已然成为全球基建史上的一场“灾难级副本”。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便因土地征收困难、官僚体系低效、成本飙升等问题,一拖再拖,至今仅完成了44%的桥墩建设,最初计划2023年通车,如今已推迟到2030年。

与此同时,项目预算也从最初的1.8万亿日元飙升至3万亿日元,且仍未见终点。日本政府和企业已被这个项目套牢,进退维谷。

印度当然是不着急,毕竟铁路建设拖延早已是印度基建的“家常便饭”。

可对于日本国内民众而言,这简直就是一笔“赔本买卖”,舆论对此怨声载道,认为政府对印度的让步已到了“肉包子打狗”的地步。

那么,日本是怎么一步步走入印度设下的陷阱的呢?

印度的基建短板向来为外界所诟病,高铁项目更是难题重重。

首先是土地征收问题。

印度的土地多为私有,而铁路建设需要大面积征地,这不仅涉及拆迁补偿,还要应对各种法律诉讼。

日本在孟买-艾哈迈德巴德高铁项目中就深受其害,因土地纠纷迟迟无法推进工程。

其次,印度的官僚体系效率低下,项目审批流程冗长,腐败问题更是让不少外国企业望而却步。

更严重的是,印度政府在谈判过程中往往提出苛刻的合作条件。

例如,在这次竞标中,印度明确要求高铁技术转让,同时希望外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日本为了推动项目,不得不向印度追加1000亿日元贷款,利率低至0.1%,还额外同意将尚未在本土使用的E10新干线技术转让给印度。

换句话说,日本不仅要出钱,还要免费送出核心技术,而这恰恰是中国拒绝印度高铁竞标的关键原因之一。

莫迪政府提出,使用新车型可以,但必须要符合“印度制造”政策,也就是说,部分列车必须在印度本土制造。

印度一直渴望建立自己的高铁产业,但受限于技术能力,始终未能独立发展高铁,所以这次提出“印度制造”,实际上也是试图借机让日本转移高铁核心技术的一种手段。

如果日本愿意转让技术,印度就能趁机培养本国的高铁制造能力,进而减少对外国的依赖。

问题在于,日本在技术输出方面一向谨慎,特别是在涉及高端制造业领域时,日本企业几乎不会轻易向外转移核心技术。

印度的“印度制造”政策虽然给出了诱饵,但是否能让日本就范,还得看双方如何博弈。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围绕列车生产地、技术转让、成本分摊等问题,日本和印度的谈判必然不会一帆风顺,最终极有可能导致项目的进一步延期。

印度在过往的国际合作中,曾多次对外资企业“翻脸不认账”。

法国达索公司因印度拖欠战机采购尾款,不得不终止合作。

中国的小米、vivo等企业在印度遭遇上百亿罚款;

美国更是直接起诉印度巨头阿达尼集团欺诈,导致其融资渠道崩塌。

印度政府的承诺与实际执行情况往往存在巨大差距,而日本如今所面临的局势,与此前的这些受害者并无二致。

许多人可能会问:

中国是否因为技术不如日本,才会在这次竞标中失败?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国高铁在全球范围内的建设经验和技术水平已得到广泛认可,无论是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还是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都展现了中国在高铁领域的强大实力。

事实上,这次竞标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对印度市场风险的理性判断。

中国过去曾与印度在基础设施领域有过合作,但最终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例如,中国曾帮助印度建设亚洲最大的高炉,但项目完成后,印度便对中国钢铁产品施加惩罚性关税,直接打击了中国的钢铁出口。

这一经历让中国在对印合作中变得更加谨慎。

因此,当印度在高铁竞标中提出核心技术转让的要求时,中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相比之下,日本在这次竞标中做出了更大的让步,不仅愿意转让技术,还提供超低息贷款,甚至接受了印度“本土化生产”的条件。

换句话说,日本几乎是“倒贴”拿下了订单。

这样的交易模式,究竟是商业上的成功,还是一次高风险的投资,时间会给出答案。

从表面上看,日本在这场竞标中赢得了订单,保住了其在印度市场的影响力,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胜利”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可能会让日本企业付出惨痛的代价。

印度市场的不确定性、高昂的投资成本、债务违约风险以及潜在的技术竞争,都让日本的“胜利”显得极为脆弱。

中国承接的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从签约到正式通车,仅用五年时间,成为中外合作的标杆工程。

所以中国退出印度高铁项目,反倒更像是一次策略性的避险决策。

面对一个既要技术、又要资金、还不愿承担丝毫风险的市场,中国选择了放弃,而日本则选择了承担所有风险。

这场竞标的真正赢家究竟是谁,或许要等到未来十年后,才能见分晓。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1 阅读:104
海露阅览武器

海露阅览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