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710年-782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年轻时在家乡已有诗名,满怀希望去长安赶考,却没有通过。后来钱起多次参考,却是屡考屡败,一次次往返于长安与家乡的路上,内心愁苦煎熬可想而知。
钱起
钱起曾有一首《赠阙下裴舍人》,记述当时的状况和心情。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早春二月,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好一派活跃的春天的气氛!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晓时整个城市笼罩在葱茏春阴之中。长乐宫的大钟敲响,钟声伴随飞花消散在空中,龙池的杨柳在细雨之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春和日暖,却化不掉我的穷途落魄的悔恨; 仰望天空,我永远有着一颗为朝廷干事的热心。十年了,我不断地呈文赋墨可惜都没有得到知音的赏识,如今头发都白了,看见插着华簪的贵官们,不能不感到惭愧。
钱起意志很强,虽然屡考屡败,还要屡败屡考。天宝九年(750年),钱起顶着斑驳的白头,又一次踏上赶考之旅。或许诚意感动了上天,这一次,奇遇发生了。
钱起途经京口(今江苏镇江),宿于江畔之旅舍,月夜不能入眠。夜深忽然听得外面在吟诗,走来走去只吟着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图片来源网络)
钱起出门走到院子里,外面没有一个人。他觉得很奇怪,但这两句诗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到了长安,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诗题是《湘灵鼓瑟》。
“湘灵鼓瑟”典出《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湘灵,指娥皇女英。海若、冯夷,是海神和河伯的称号。这种典中有典的诗题,穷天入地,最易束缚士子的思维。钱起看到标题,马上想起在京口旅馆夜间听到的两句诗,思路顿时打开,文思滚滚,将那两句作为尾联,全书一挥而就。
善鼓琴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忍聆。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意译大致是:常常听说湘水之神善于弹奏云和瑟,而黄河之神只会跳舞。楚地的人都不忍听她的哀音。这种悲苦的曲调使无情的金石都感到凄凉,清怨的声音一直传入太空。音乐使得苍梧山都感动得如怨如慕,使水边的白芷花也迸发出芳香。乐声随着流水和悲风,传过湘江,吹过洞庭湖,直到曲终声寂。看不见鼓瑟的人,看见的止有湘水上的数座青山。
主试官李暐看了他的考卷,非常赞美这个结句,以为“必有神助”。于是录取了他,而且给的名次很高。钱起的诗作也得到了诗人王维的大力赞扬,说钱诗颇有“高格”。百年之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举行进士考试时,唐宣宗问主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果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回答:“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录取。”可见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时间又过了二百多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一日游临览西湖,遇到一位慕名而来的女子奏乐求词,苏轼环景起意,将钱起的《湘灵鼓瑟》的诗意融入他词作《江城子》之中: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再说钱起以一诗中进士而成名,从校书郎开始,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任司勋员外郎,官至考功郎中,人称“钱考功”,并被评入“大历十才子”之列。当时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沈宋指唐初的沈佺期和宋之问,钱郎为钱起和郎士元。但钱起听了很不高兴,嗤之以鼻道:“郎士元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呢?!”
钱起的诗千百年来不仅受到国人的喜爱,他有一首诗《效古秋夜长》,还被近代法国女诗人戈谢译成法文,题为《秋天的晚上》。德国作家哈依曼从法文转译成德文,后来再被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用入其交响曲《大地之歌》第二乐章。将两诗附后,一并欣赏。
秋汉飞玉霜,北风雪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依。
戈谢译文:秋天的蓝雾弥漫在河上,小草上覆盖着霜,好像雕塑家把玉粉撒在草上,花儿已经不再芬芳,北风把她们吹倒,这些荷花即将随波飘荡,我的灯儿已经自行熄灭,黄昏已尽,我要入睡。我心中的秋日过于漫长,我脸上擦干的泪水,又重新流了出来。婚姻的太阳什么时候来晒干我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