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梁陈,清除对兖州的威胁;取颍川,为迎献帝打通道路

时光旧影的绘梦师 2025-03-30 09:31:36

195年末,曹操击败吕布,收复了兖州地区。随后,他抓住机会,派曹洪率军向西进军,拿下了河南尹东部的十几个县城,包括中牟、阳武、京县、密县等地,完全控制了虎牢关以东的区域。他从过去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改变策略,在196年初,以全新的布局方式,重新投入了中原三大势力的竞争之中。

之前袁术趁着吕布和曹操在兖州打仗,趁机拿下了陈国东边的武平、柘、苦、阳夏四个县,还让袁嗣当了陈相。他又和梁国的豫州刺史郭贡联手,打算一起拿下兖州。曹操安排夏侯惇南下驻守太寿,同时让他管理陈留和济阴两个地方。多亏夏侯惇尽职尽责,才没让兖州的地盘丢掉。

曹操解决了其他问题后,自然要优先处理兖州那边的隐患。这样一来,郭贡被铲除后,原本繁荣的梁国在汉末三国时期陷入了人才匮乏的困境。到了196年正月,军队推进到陈国的武平县,袁嗣选择了归顺。这些内容在之前的文章《袁术任命袁嗣为陈国相,其真实意图并非表面,而是针对曹操的兖州》中已经做了详细分析,这里就不重复了。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建议去那篇文章看看。清除障碍只是基本操作,曹操的战略眼光更高明。他拿下袁术的梁、陈两郡后,没有急着往南攻打袁术的老巢,而是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为的是在中原三足鼎立的局面中掌握主动权。董承最初在护送汉献帝东归的队伍中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随着郭汜、杨定、张济这些大人物陆续退出,他的地位逐渐提升。

可杨奉一直压着他,就连后来投靠的河东白波军三个头领,也处处跟他作对。控制上党和河内两地的军阀张杨,曾因迎接汉献帝到河内安邑立下大功,手握重权,但他对控制皇帝的兴趣不大,后来返回了自己的根据地野王。195年,河东和关中地区闹了蝗灾,加上天气干旱,庄稼颗粒无收。当时跟随汉献帝的大臣们,只能靠摘野枣、挖野菜填饱肚子。张杨和董承计划把汉献帝继续向东转移到洛阳。杨奉原本是白波义军的一员,和李乐等白波军的头领一样,他们都想把汉献帝留在自己控制的河东地区,谁也不愿意放手。到了196年2月,两派之间的冲突达到了顶点。据《后汉书》记载,白波军的头领韩暹带兵攻打董承,董承打不过就逃去找张杨帮忙。张杨让董承先去洛阳,为汉献帝准备修建皇宫的事宜。曹操找来荀彧和程昱商量了一下,决定让驻守河南尹的曹洪前往河东西边,去接应汉献帝。关于曹洪迎接献帝的具体时间是一月还是二月,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讨论。别着急,文章最后会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详细的比较和说明。

董承的智慧和见识远超白波军的其他将领,具备很强的战略思维,因此他部署兵力控制了虎牢关附近的险要地形。控制着颍川一带的袁术,同样调派大将苌奴驻守在颍川西北方向通往洛阳的险要关口。这样一来,曹洪的军队就被挡在了西边,没法继续往前推进了。《三国志》中关于曹操的传记部分。此路不通,不妨另寻他径。颍川西边有条直通洛阳的大道,当年孙坚打董卓时,梁县那一带就是沿着这条路走的。

曹操打算先拿下颍川,然后沿着这条路线去接应汉献帝。让曹操所在地区与洛阳之间的地理环境,以及当时颍川郡的形势。还有一个历史事件,能帮我们更好地搞懂这两个问题。董承在洛阳负责宫殿建设时,朝廷曾派遣特使赵岐与马日磾一同前往关东。赵岐在淮南袁术那里坚持立场,没有妥协,最终袁术放他离开,让他顺利返回了洛阳。他找到董承,建议去荆州找刘表谈谈,希望能拉上刘表,和董承联手,一起帮朝廷渡过难关。刘表被这位将近九十岁的老者说动,决定出兵支援董承在洛阳建造宫殿,同时源源不断地向洛阳输送军队所需的物资和粮食。《后汉书》中关于吴延、史卢、赵等人的传记部分。刘表调动军队和运输粮食会走哪条路?地图。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刘表的物资和人员要运到洛阳,只能先走南阳到袁术所在的颍川,然后通过梁县的大道。因为周围都是高山,没有别的路可走。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点:袁术愿意放行,恰恰验证了笔者此前在《袁术刘表共同支持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显示两大集团达成和解》一文中提出的看法。当时笔者指出,袁术和刘表通过支持诸葛玄达成和解,并将被李傕军队破坏的颍川郡作为双方之间的缓冲地带。袁术在颍川地区并没有下大功夫搞建设,只安排了苌奴等少数部队驻扎,管理上也比较松散。在颍川郡一带,袁术手下有几支重要的力量,包括何仪、刘辟、黄邵和何曼等人领导的颍汝黄巾军,每支队伍都有数万人的规模。曹操在颍川打仗时,主要对付的就是他们。196年二月,曹操率军攻打敌军,成功击败对方,杀死了刘辟和黄邵等人,何仪和他的部下全部投降。

仔细阅读《三国志》时,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曹操阵营决定迎接汉献帝的时间点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曹操准备去迎接汉献帝,手下有些将领犹豫不决,荀彧和程昱却极力支持。于是曹操派曹洪带兵往西去接应,但遇到卫将军董承和袁术的部下苌奴把守险要关口,曹洪的军队被挡住,无法前进。有些将领心存疑虑,荀彧和程昱曾出面劝说。这件事发生在曹洪率军西进迎接之前。不过,同一本书的另一个更详细的记载显示,将领们的疑虑出现在曹操占领颍川之后。公元196年,曹操在颍川一带打败了黄巾军。这时,汉献帝从河东返回洛阳。曹操打算把皇帝接到许昌,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山东地区还没平定,而且韩暹、杨奉刚护送皇帝到洛阳,他们北边还和张杨有联系,不好对付。这时,荀彧劝曹操说历史研究得靠更详细的资料说话。占领颍川后,曹操召集手下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讨论迎接汉献帝并迁都到许县的事。会上,不少人都持反对意见。之前私下和曹操商议过的荀彧、程昱,是支持迎接天子的,他们在会上公开表态支持曹操,并成功说服了其他官员。曹操在拿下颍川之前,就已经安排曹洪去接应汉献帝,所以不存在袁术手下苌奴拦路的情况。

《武帝纪》特意在提到曹洪西进、攻占颍川之前,先写“诸将或疑”这件事,主要是为了总结曹营内部对迎接天子的态度变化:从最初的意见分歧,到最终达成一致并付诸行动。同时,这也解释了曹洪为何受阻,以及为何要通过攻取颍川来打通道路的原因。这样一来,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具体日期,但并不能证明曹洪西进受阻的事就发生在一月份。根据董承抵达洛阳的月份是二月,可以推断出曹洪在向西迎接汉献帝时遇到阻碍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196年的2月。击败吕布后,曹操整整一年多没在中原地区发动战事,只是稍微试了下水就收手了。攻打梁国和陈国是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夺取颍川则是为了开辟道路迎接汉献帝,显然曹操已经决定不再参与中原三大势力的混战。他们想借助控制皇帝来号令各地诸侯,利用这种外部力量,对中原地区的另外两大势力形成压制,从而间接解决中原的纷争问题。曹操之所以能成大事,正是因为他懂得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