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媒“亚洲通讯社”翻出一笔旧帐,称今年5月,印军一架阵风战斗机在印度东部空域55000英尺的高度击落了一个疑似“中国间谍气球”的目标。
55000英尺换算约为16764米的高度,但阵风的升限只有16800米啊!只比气球高了36米,那又是怎么打下来的呢?
超出绝大多数人想象,战斗机击落气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妥妥高风险高难度,中国当年击落美国间谍气球也不容易,2019年歼10C曾经击落一个外国超高空侦察气球。
首先要说明,这里的气球指的是侦察气球、气象气球等专业气球,不是小朋友过家家玩的玩具氢气球。专业气球的飞行高度,一般会大于等于大部分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高度。
战斗机在最大飞行高度上飞行,已经谈不上什么机动性,发射导弹什么的都是极限操作。
相关报道
两个概念和一个例子
要搞清楚其中的原因,还得先了解一下两个概念和一个例子:最大升限和实用升限。
先看最大升限。在飞机爬升过程中,随着高度的逐渐增加,外界的气压和氧气浓度也会随之降低,使得发动机的有效进气量减少,导致推力减小。
推力减小到一定程度后,飞机将无力继续爬升,只能维持平飞,此时的高度即为飞机的最大升限,又叫理论升限。
最大升限与实用升限
再看实用升限。简单来说,实用升限指的是飞机保持一定爬升率时对应的高度,当飞机处于亚音速亚音速飞行状态时,其最大爬升率达到0.5米/秒时对应的高度,就是这架飞机的实用升限。
一个例子就是F-22击落中国探空气球的事。2023年2月,美军F-22战斗机曾用AIM-9X格斗导弹在18000米的高度击落了一个中国探空气球,F-22的最大升限接近20000米,但实用升限却低于气球18000米的高度。
按照实用升限的定义,在爬升率等于0.5米/秒的情况下,F-22将会达到自己的实用升限,但达到实用升限后,爬升速度就非常慢了,可能等F-22爬升到18000米,气球早就飘走了。
可能有人问了,AIM-9X的有效射程不是有16公里吗?飞机难以爬升,可以用导弹爬升啊!想多了,这可是上射,还是从高空上射,这个时候,AIM-9X的射程和射高就非常有限了,比机炮强不了多少。
为此,F-22采用了落后的"盘旋急跃升"战法,就是飞机盘旋一圈后,再急速拉升机头来突破实用升限,以此来获得攻击机会。
F-22拦截气球
不过AIM-9X采用了热成像导引头,且因为有斯特林致冷装置,导引头的工作时间还很长,所以F-22仍然发射了3枚AIM-9X才将气球击落。
那为什么非要用AIM-9X打气球呢?用射程更远的AIM-120不行吗?还真不行,这是因为高空气球的金属部件很少,极薄又透明的蒙布基本上是透波的,这就使得气球的雷达截面积非常小,AIM-120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很难锁定。
因此,对于气球这样的目标,基本上只能靠战斗机抵近探测并发动攻击。
阵风是如何击落气球的?
有了上面的铺垫,印度阵风拦截气球的过程就比较好理解了。
显然,阵风也要用"急跃升"的方式进行拦截,虽然它面对的气球,高度要比F-22低,但阵风的推重比和高空高速性能却远不如F-22,后者可是能进行1.58马赫超音速巡航的,而阵风的M88涡扇发动机可不是小涵道比设计。
印度阵风战斗机
印度阵风的米卡空空导弹的射程却要比AIM-9X远,最高可达50公里,更重要的是,米卡还采用了推力矢量加热成像导引头(也有装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型号)的配置,这就为拦截气球创造了条件。
为什么拦截气球的导弹要有推力矢量控制能力呢?这是因为在高空,空气非常稀薄,导弹气动舵面的效率会急剧降低,机动性也会随之变得很差,甚至无法击中目标,这就需要靠推力矢量喷口进行控制。
话又说回来,米卡的射程虽然比AIM-9X远,但热成像导引头却落后了不少,因为米卡早在1997年就服役了,其热成像导引头由法国SAT公司研制,具有较远的探测距离和较好的抗干扰性能,离轴发射角可达±90°。
但用的却是双频机电扫描方式,而AIM-9X的热成像导引头用的却是凝视焦平面阵列。
红外型米卡与雷达型米卡
也就是说,米卡的导引头要用"拉幕"的方式成像,而AIM-9X却可以直接成像,这就好比机械扫描雷达与相控阵雷达的区别一样,前者要用"拉帷幕"的方式慢慢的把图像显示出来,而后者的扫描速度却可以达到毫秒级别,几乎相当于瞬间成像。
总之,阵风就算是击落了16764米高度上的气球,但也只是勉勉强强而已,而且主要靠的还是米卡空空导弹更远的射程。可有一个疑问是,F-22用了3枚AIM-9X才击落气球,印度阵风当时打了几枚米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