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孱弱的南宋能在强大的蒙古面前屹立45年

伟涛聊历史 2023-05-05 22:13:14

在蒙古与蒙古的战斗中,成吉思汗击败了高丽。但是,高丽人似乎对蒙古人并没有什么好感。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高丽时而投靠,时而背叛。每次蒙古军队撤退,都会有高丽人的叛变。每次蒙古军队回来,高丽都会举旗认输。因为蒙古正在全力剿灭金人,无暇顾及高丽,所以蒙古与高丽表面上只是一个附庸而已。1322年,他亲自率领军队向南方进军,开始了对金国的征服。高丽的王公大臣抓住机会,将蒙古派出的七十几名官吏杀死,又一次出卖了蒙古。当他知道这个消息时,他很愤怒。他又派出了一支军队,但这支军队的统帅萨利特却在半路上被箭雨杀死了。一时间,高丽人士气高涨,竟然冲出重围,直接杀入了蒙古境内。

这一事件是在蒙古与宋朝联合对抗金国的重要时期出现的。那个娇小玲珑的高美人,竟然在他身后挥舞起了手中的长剑,把他激怒了。而他所创立的钦察汗,也因为他的英年早逝,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着就要被罗斯大军从第聂伯河上驱逐出去。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必须要进步。成吉思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要是就这么没了,实在是一件奇耻大辱的事情。因此,在攻打金国的间隙,窝阔台召集全体部下开会,讨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在事后的讨论中,他认为在消灭了金人以后,应该把蒙古大军的主要力量撤回到自己的地盘上,以便再次向西进军,一举占领整个东欧。与此同时,他也会调集一些军队,前往高丽,将这条“变色龙”给击败。

1344年一月,金国被蒙古和宋军两面夹攻而亡。随后,蒙古大军,根据事先拟定好的方案,全部撤回到黄河北部,开始备战西征、东征。对于刚刚打下来的河南,他仅在那里留了一点兵力。河南是北宋三大京的所在地,一直是南宋王朝的重点。宋理宗赵昀刚刚登基没多久,听到蒙古大军北上的消息后,立刻就要出兵讨伐。郑清之看出了皇上对北方的渴望,迅速制定了一个雄心壮志的方案:“平定洛,收复中原。”派军夺回河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宋理宗也不能让纲乾一个人做主,于是召集了所有的官员,商讨他们的意见。朝议中,江南布政司赵范对宋理宗表示了强烈的支持,并且对郑清之的建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据关守河”的建议。这就是说,将金国原先的“关河防线”一口吞掉,使其由淮河到大散关,再到黄河到潼关之间的边界线,再由北方的边界线,最后延伸到南方的边界线。

如此一来,不但能夺回开封和洛阳两大重要城市,而且还能鼓舞人心。甚至可以将前线再往前推进数百公里,拓展到更广阔的战略中心。如此大的诱惑,让宋理宗都忍不住要答应下来。当然,依照大宋的传统,既然宋理宗同意了,那么必然会有一些人表示不同意。有一位名为吴渊的大臣反对北伐,他说,连年征战,河南百姓都在挨饿,根本不可能供给军队所需要的物资。就算宋军能在这一战中夺回三京,最后也难以保住。除吴渊外,还包括同治乔行简、京湖总督史嵩之等人,他们都表示过强烈的反对。他们的论调与武渊相仿,都是觉得大宋的军费财力,无法支持北伐。兵力若不多,哪怕最后夺回三京,也未必能保住。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撑,还会对已有的两淮防御造成冲击。而且,吴渊与乔行简两人,也都指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冒然北上,一定会遭到蒙古军队的反扑。而宋军目前的备战状态,尚不能与蒙古一决雌雄。平心而论,那些反北的人说的也不无道理。

可是,因为乔行简和郑清之的关系一直不好,两人总是互相拆台,能怼就怼。再加上史嵩之与赵范之间的恩怨,一个坐镇荆湖,一个驻守淮西,地位相当,许多人都以为史嵩之之所以不肯北上,乃是由于郑清之、赵范等人提出了"端平入洛",而他不过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所以即使此战胜了,也没有什么首功可得。他可不想成为别人的牺牲品。因此,对于乔行简与史嵩之的进谏,宋理宗仅将其视为立场不同,最终仍允准了赵范的建议。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 2023-06-07 00:38

    发发发

伟涛聊历史

简介: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