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脑出血这个 “健康杀手”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在了解脑出血的分型、诊断与治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危险的 “健康杀手”。据统计,脑出血在脑卒中里占比 20% - 30% ,急性期致死率可达 30% - 40%,是所有脑血管疾病里较为严重的一种。即便患者幸存下来,也很可能面临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一系列残疾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脑出血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无力、意识障碍等。头痛通常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一开始可能在出血一侧的头部,要是颅内压增高,疼痛就会扩散到整个头部。呕吐也很常见,约一半的脑出血患者会发生,这可能和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而意识障碍则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和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速度都有关系。如果在脑较深部位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要是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赶紧就医,抓住治疗的黄金时机。
脑出血的分型大揭秘
脑出血的分型方式有好几种,了解这些分型,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种疾病,对诊断和治疗也有很大帮助。
按病因分类
从病因角度,脑出血主要分为外伤性脑出血和自发性脑出血。外伤性脑出血是头部受外力冲击,像车祸、摔倒、暴力击打等,导致脑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严重程度和外伤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比如,严重车祸导致的头部重伤,可能引发大量脑出血,短时间内就危及生命;而轻微摔倒造成的小范围出血,症状可能相对较轻。
自发性脑出血又能细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数是因为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病变破裂,像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发的微动脉瘤破裂等,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它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常被形容为 “生平未有” 的头痛,还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脑内血肿则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在脑内形成血肿,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最常见的原因,长期高血压让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病变,血压突然升高时,血管就容易破裂出血。
按出血部位分类
按照出血部位,脑出血可分为皮层下出血、基底节出血、丘脑出血、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不同部位的出血,症状和严重程度都不一样。皮层下出血,可能出现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等症状,要是出血量少,通过及时治疗,恢复情况通常比较好;但如果出血量大,也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基底节出血在脑出血里最常见,约占 60% - 70%,大多由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破裂引起。患者常常会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症状,要是优势半球受累,还可能出现失语。
丘脑是感觉传导的重要中继站,丘脑出血会导致对侧半身感觉障碍,还可能有眼球运动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
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心跳、呼吸、消化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生理功能均与其有关,脑干出血非常凶险,哪怕出血量不多,也可能造成昏迷、四肢瘫、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
小脑出血主要影响平衡和协调功能,患者会有眩晕、呕吐、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要是出血量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也会引发脑疝,危及生命。
其他分类方式
除了按病因和出血部位分类,还能按出血量和出血时间分类。按出血量,可分为小量出血、中量出血和大量出血。一般来说,出血量少的患者,症状相对较轻,治疗效果和预后也比较好;而大量出血的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按出血时间,则分为急性期出血、亚急性期出血和慢性期出血 。急性期出血是指发病后 24 小时内,这时候病情变化快,需要紧急处理;亚急性期是发病后 2 - 14 天,病情相对稳定些,但仍要密切观察;慢性期出血是发病 14 天以后,这时候主要是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如何揪出脑出血:诊断方法详解
脑出血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准确诊断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揪出脑出血这个 “健康杀手”。
临床症状判断
脑出血的典型症状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病情。对于 50 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如果在情绪激动、活动中突然发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偏瘫、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症状,医生就会高度怀疑是脑出血。比如,患者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无法正常活动,同时伴有头痛、呕吐,这时候医生就会考虑脑出血的可能性,进一步安排检查来明确诊断。
头颅 CT 检查
头颅 CT 是诊断脑出血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 。它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血的位置、范围和出血量,还能观察到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周围脑组织的水肿情况和占位效应。一般来说,脑出血在 CT 图像上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医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出血部位和血肿大小。在患者出现疑似脑出血症状后,尽快进行头颅 CT 检查,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患者被送到医院急诊科,医生会第一时间安排头颅 CT 检查,以确定是否是脑出血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磁共振检查(MRI)
虽然头颅 CT 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但 MRI 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重要作用。MRI 对大脑结构的显示更加清晰,能发现一些 CT 难以检测到的小出血灶,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出血。而且,它还能帮助医生判断脑出血的时间,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把出血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这对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很有帮助。不过,MRI 检查时间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还不能做,所以在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中应用相对较少,通常是在 CT 检查后,需要进一步了解病情时才会选择。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也能为脑出血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特别是凝血功能相关的检查,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 - 二聚体等指标。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情况,判断脑出血是否和凝血功能障碍有关。比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表示患者体内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这会增加出血风险;D - 二聚体水平升高,说明体内可能有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也和脑出血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此外,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等检查也能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腰穿检查
腰穿检查是通过腰椎间隙穿刺,抽取少量脑脊液进行检查,看看脑脊液中是否有血液,以此辅助诊断脑出血。要是脑脊液呈血性或黄色,就提示可能有脑出血。不过,因为现在头颅 CT 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很发达,腰穿检查有引发脑疝等并发症的风险,所以在脑出血诊断中应用得比较少,一般是在没有条件做 CT 或 MRI 检查,又高度怀疑脑出血时才考虑使用。
脑出血的治疗手段大盘点
脑出血病情危急,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像出血部位、出血量、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脑出血治疗的基础,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恢复条件,维持身体各项机能稳定。患者发病后,要绝对卧床休息 2 - 4 周,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波动,减少再出血风险。同时,要持续进行心电监测,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在营养和护理方面也不能马虎,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发病第 2 - 3 天起,要是还不能自行进食,就需要鼻饲补充营养,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支持。还要做好皮肤护理,定时翻身,防止压疮;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口腔感染;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要是患者出现呼吸功能困难,比如呼吸频率过快或过慢、呼吸节律异常、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就要及时评估,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确保氧气供应,维持身体正常代谢。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脑出血治疗里起着关键作用,主要目的是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等。
脱水利尿剂是常用药物之一,像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它们能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水分进入血管内,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预防脑疝形成。甘露醇是最常用的药物,一般每 4 - 6 小时静脉滴注一次,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脑出血患者大多会有血压升高,控制血压很重要,能减少再出血风险。常用的降压药有乌拉地尔、硝苯地平、拉贝洛尔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和基础血压水平,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把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内。但降压不能过快、过低,不然会影响脑灌注,加重脑缺血。
要是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还需要针对性使用止血药物,像鱼精蛋白、维生素 K 等,纠正凝血异常。此外,为了预防和治疗感染,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一些保护胃肠黏膜的药物,像奥美拉唑等,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脑出血重要的治疗手段,能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
开颅血肿清除术:这种手术适用于出血量较大、病情危急的患者,能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止血效果好。比如,基底节区出血量超过 30ml,或者脑叶出血量超过 40ml,伴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障碍时,就可以考虑开颅血肿清除术。不过,这种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条件要求较高,术后恢复时间也比较长。
微创手术:包括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通过较小的骨窗进行手术,创伤比传统开颅手术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适用于中等量出血的患者;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精准定位血肿位置,通过穿刺针将血肿引流出来,手术创伤小,对脑组织损伤轻,但引流可能不彻底,有再出血风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借助神经内镜,能清晰观察血肿情况,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对手术技术要求高,不适合深部脑组织大出血的患者。
去骨瓣减压术: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颅高压,通过去除部分颅骨,扩大颅内空间,降低颅内压,恢复脑血流灌注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颅内压增高,用药物和其他手术方法都无法有效控制时,就可以考虑去骨瓣减压术。不过,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颅骨缺损,需要在病情稳定后,进行颅骨修补术。
脑室引流术:适用于脑室内出血或因脑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通过在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室内的血液和脑脊液引流出来,缓解颅内压增高,改善脑脊液循环。脑室引流管的高度通常高于脑平面 10 - 15cm,医生会根据引流液的量和性质,调整引流管高度和引流时间。
预防脑出血,从生活点滴做起
脑出血危害巨大,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不过,大家不用过于恐慌,很多脑出血是可以预防的。
控制血压是预防脑出血的关键。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的朋友,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用降压药,定期监测血压,把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最好不超过 6 克;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减少血压波动。
改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睡 7 - 8 小时,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
定期体检也必不可少,特别是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头颅 CT 或 MRI 等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尽早干预治疗。
脑出血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对它有足够了解,积极预防,就能降低发病风险。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从生活点滴做起,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要是对脑出血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