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的市民在滨江路晨练的时候,看到江边浅水区密密麻麻全都是鱼,密密麻麻的鱼群也吸引了鸟儿的注意,不少市民都拍摄到了水鸟捕鱼的画面,非常美好。
这几年,长江出现密密麻麻鱼群的情况并不罕见,就连罕见的江豚,长江鲟,中华鲟出现的次数都比原来多多了,主要原因就是:长江10年禁鱼。
不过颠覆人们认知的是,长江10年禁渔其实并不是只保护不捕捞,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捕捞才能更好的护鱼。
湖北5个湖泊就曾经在去年春节左右进行生态捕捞0000斤,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说捕捞也是为了保护鱼?
我们要先明确一个概念,我们为什么要花费如此高的代价实行长江10年禁渔?
与其说是保护鱼,不如说是恢复长江生态链,也就是恢复过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态系统。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长江因为过度捕捞,航运,污染等原因,导致长江已经恶化到几乎无鱼的级别,什么鱼的数量都不多,所以第一阶段就是要恢复鱼群数量。
根据数据显示,长江一共生活着443种鱼,这些鱼的繁殖速度是不同的,比如:鲤鱼2龄即可性成熟,参与繁殖后代,每次产卵10-80万枚,10年可以繁殖3-4个世代,禁止捕捞的情况下,每个世代都会以指数级的速度上升。
还有一些鱼的繁殖速度非常慢,比如:中华鲟,它出生之后需要9-15年才能性成熟,而且还要回到出生地产卵,葛洲坝修建之后,阻断了它们的洄游之路,虽然中华鲟在葛洲坝附近又开辟了一处产卵地,可惜的是这几年都没有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记录。
长江10年禁渔,对于中华鲟来说也不过只繁殖了1个世代,繁殖速度相比于鲤鱼而言慢了不少,所以同样是10年禁渔,鲤鱼种群恢复的速度比中华鲟快多了。
部分鱼群繁殖过快也会带来新问题:生态链失衡。
比如:湖北保安湖,从2019年1月1日就实行全面禁渔,经过3年多的保护,湖内鱼群数量显著上升。
但这带来一个新问题,因为湖泊内草食性鱼类增长速度太快了,湖里的水草都被吃完了;底栖鱼类生活扰动,让沉水植物也遭到大量破坏,最终导致湖泊降解污染能力下降。
湖里的鱼儿多了,草被吃完了,水质明显下降,反而导致了水华的发生,水华死亡后又会消耗水中的氧气,最终让鱼儿批量死亡。
所以你看,鱼群过多其实并不是好事,反而会导致生态恶化。这一点看看野猪就知道了,咱们为了恢复各个生态系统的生态链,对野猪也实施保护,但是野猪繁殖速度太快了,它的天敌豺狼虎豹等数量太少,繁殖速度又比较慢,以至于同样的保护力度下,野猪泛滥成灾,野猪的泛滥反倒是破坏了生态系统,所以现在许多地方都开始对野猪进行"生态猎杀"。
鱼儿也是一样,繁殖速度过快的鱼儿泛滥成灾,就像野猪一样也会破坏原有生态链,所以要控制它们的数量,这就是"生态捕捞"。
生态捕捞和商业捕捞不同的是,生态捕捞的目的是为了生态链可持续运行,吃鱼倒是其次,所以捕捞之前要先制定好捕捞计划,比如:捕捞品种,捕捞数量,捕捞对象个头大小,不符合捕捞规格的一律放生。
就好像猎杀野猪之前也要做好相应的猎杀计划,捕捞数量的多少,每个地方捕捞多少,
捕捞只是暂时性的控制,更关键的是恢复当地生态链,比如:靠人工猎杀野猪费时费力,而且代价还非常大,只有等到豺狼虎豹数量增多之后,当地生态链才算完整,到时候无需人工猎杀野猪,野猪也不会泛滥。
长江的鱼群也是一样,生态捕捞只是暂时性措施,更关键的是恢复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比如:长江江豚,䲘鱼,它们以小鱼为食,等到它们的数量恢复之后,当地生态链就能健康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