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25日,凌福顺在刑场上大声对着围观的群众说道:
“我凌福顺今天会绝代,但是中国的革命,绝对不会绝代!”
在凌福顺牺牲之前,他被残酷的敌人严刑逼供,被施以“凌迟”的刑罚。
解放后人们在地主家发现了一张反应行刑时情况的照片:凌福顺被剥去上身衣服,死死地固定在一棵大树前形状像“廿”字的木架上。在照片里,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凌福顺那种绝不屈服的英雄气概,他的双手和双脚被十四厘米的钢钉刺穿,捆绑他的钢绳深深地勒进他的肉里,但他始终注视着前方的坚定眼神始终没有减弱半分。
那么,凌福顺为何被敌人如此残忍地处决?他生前又有哪些故事呢?
回答这一切,还要从凌福顺加入革命说起。
一、坎坷革命路凌福顺出生在福建东部的一户贫苦农家,他的家庭位于鹫峰山深处的端源村,这里与外界隔绝。凌福顺的父亲通过给地主人家打短工来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凌福顺还未长大到可以下地走路的年龄,父亲旧疾复发,双目失明。父亲的疾病日益加重,只能依靠母亲成日乞讨度日。凌福顺十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自幼的贫苦生活促使凌福顺养成了敢于斗争的性格。
敢于和什么斗争?和饥饿与不公平斗争。
年幼的凌福顺为了吃饱饭,开始辗转山区各地为地主、富户打零工。他也四处拜师学习各项生产技能,然后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在此期间凌福顺的心中形成了对于穷人的关怀,他时不时为在打工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穷人伸张正义,在日子稍微好过一点的时候会接济穷人。
凌福顺人生的转变即将到来,此时的福建形势在时代下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在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一阶层迅速崛起,先进的“民主”“科学”观念迅速传播。
这时中国共产党正茁壮成长。早期入党的福建人响应党组织号召,回乡建设,以宣传新思想、启发民智、开展农民运动为中心。一批早期入党的福建籍党员来到家乡,成立了许多革命组织。自此红色的种子在福建悄悄地撒播下来,人民武装也逐渐壮大。
1931年,凌福顺参军,加入了周墩区常备队,并且在常备队认识了革命人士肖志芳。在肖志芳的鼓励下,凌福顺加入了早期革命组织。
由于凌福顺出身清贫,自身是无产阶级,他有着高度纯洁的革命意志。加之凌福顺在社会上打拼已久,熟悉社会情况。所以他在革命组织表现出极强的工作能力,很快成为小范围内的领导者。
福建此时在全国的战略格局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随即根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最高方针转战井冈山。到1930年,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并且在福建西部和江西东北的罗霄山脉建立中央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整个福建省受到革命根据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红色种子迅速撒播。中共闽东委员会来到周墩地区筹划革命运动,提出了三项决定:
二、建立人民革命武装,改变过去没有“枪杆子”的局面。整顿地区财政,缓解军阀政府腐败统治造成的财政困难。并且为中央根据地提供补给。
在革命武装发展到一定程度、革命态势转变到有利情况之后,果断的进行武装兵变,与当地的旧军阀政府作斗争。
委员会特别决定,由年轻的凌福顺和他的战友们负责第三项决定,即发动兵变起义一事。凌福顺也经由这样一次机会,成功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党龄将永远停留在两年。
而后凌福顺积极开展游击作战,成立了闽东红军游击队第十一支队。凌福顺现在有了一支力量较为强大的武装,他以前亲眼目睹的穷人被压迫的现象在闽东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所以凌福顺立即展开了解救贫苦农民,反击反动政府的游击作战。
凌福顺来到距离周墩只有几公里远的萌源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革命运动。
其一,在这个小乡村组建交通联络站。
工农红军的游击战术机动性强,灵活性强。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军阀政府和数不清的国民党特务,建立交通联络站可以很好的避免自己的同志暴露。
又因为南方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分散,两块根据地之间可能有大面积的国民党“白区”,所以地下交通站实际上将十几块根据地连在了一起。萌源村的交通站由于地处偏僻农村,不易被敌人察觉,很快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成为附近五六个县城的联络大枢纽。在此期间有大量的革命情报经过这个交通站传往分散的各个革命根据地。
其二,成立政权。
凌福顺、叶飞等人率领红军攻下了宁德之后一路势如破竹,在1934年10月展开了针对周墩地区的暴动。凌福顺亲自率领一个支队配合叶飞的大部红军围攻周墩并取得胜利。
胜利之后,凌福顺在周墩成立了周墩苏维埃政权,自己担任政权的军事委员。虽然这只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十几块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之中的一小部分,但它昭示着闽东周墩地区的穷人从今往后再也不用受地主的剥削,可以自由平等的生活了。
然而危机悄然而至。国民党政府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愿,悍然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瑞金的中央苏维埃政权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几支红军主力部队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下落不明。国民党军队又把目光投向了闽东根据地,派出大量军队,意图彻底剿灭红军的有生力量。
凌福顺再一次投入斗争。
他在西坑、紫云一带进行新的游击战斗,打出了“保卫村庄”的旗号。凌福顺在此期间的兵力几乎不足敌人的十分之一,且敌人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是凌福顺部队所不能相比的。
凌福顺孤军作战,但丝毫没有减轻对农民的关爱。他在根据地大打土豪,接济没有粮食的穷人,还自主生产,达到自给自足。
国民党高层也被凌福顺这个“难啃的硬骨头”纠缠得不轻,只能加派兵力,一次又一次进行“围剿”。
在“围剿”正进行到激烈之时,凌福顺成立了周墩独立营,在闽东至关重要的交通要塞——萧家岭进行伏击战。
1935年8月的一天,叶飞率领独立师第一纵队转移,国民党部队发现之后便穷追不舍。凌福顺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在萧家岭设下伏击圈。国民党军队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伏击圈,被凌、叶的红军部队迅速击溃。
这次战役使凌福顺成为了党内的“名人”也振奋了长征转战途中的红军。
但危险悄然而至,凌福顺的“威名”不仅被红军得知,也传到了国民党的耳中。凌福顺立即成为了国民党的眼中钉,国民党特务机构“军统”针对凌福顺展开了逮捕计划。
三、英勇就义1936年4月,凌福顺赶赴闽北组织工作,在返回途中他的身份暴露,被特务盯上。凌福顺为了掩护战友安全撤退,主动吸引敌人。随后国民党派出了接近一个连的兵力前来逮捕凌福顺。
事发突然,凌福顺身边没有军队,甚至都没有警卫人员,他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抓获。
国民党军队因为不确定凌福顺是否是孤身一人,问他道:“附近有没有分布你们游击队的人?”
凌福顺一字一顿平静地回答:“附近都是我们的游击队,在路上的人、村庄里的住户都是我们的游击队。”
敌人又许诺,如果凌福顺可以投降,他不但不会被关押、处决,还会获得职位和无尽的财富。敌人以为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凌福顺会立即拱手投降,但随即的回复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要杀就杀,绝不投降!”
国民党军队当时并没有立即杀害凌福顺,因为凌福顺作为闽东革命主要领导人,具有极高的情报价值。首先,在中央苏区被围剿之后,闽东苏区的革命根据地还顽强的留存下来,这些或藏匿在山区、或藏匿在乡村的工农组织是国民党的“心头大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凌福顺是目前极少知道闽东苏区所有信息的人,一旦他招供,国民党可以毫不费力的剿灭整个闽东苏区。
闽东苏区平定后,南方散落的其他根据地必然会受到牵连,以至于对整个中国革命形势产生影响。
敌人对凌福顺进行了长达二十几天的审讯,但凌福顺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忍受了下来,他没有让敌人从他口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恼羞成怒敌人把凌福顺押到了刑场,甚至决定使用被废除许久的旧刑罚——凌迟!
在刑场上,刽子手使用锋利的短刀对凌福顺行刑,将他身上的肉按照“凌迟”的规则切割下来。顿时间鲜血已经流满了凌福顺的全身,他的衣服也全变成了红色。在行刑期间,凌福顺多次因为剧烈的疼痛而昏迷。在凌福顺意识朦胧,感觉自己快不能支撑之时,他面对着台下的乡亲,用尽毕生之力喊道:“乡亲们,从红不从白!(红是指共产党,白是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四、珍贵的照片新中国建立之后,人们在一个地主家里发现一张神秘的照片。
这张照片上,凌福顺被绑在了大树下的架子上,敌人正在行刑,他的眼神依然坚定。
凌福顺英勇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相片中,这张照片后来广为流传,几乎使全国的每一个人感动。
凌福顺曾经的亲密战友,闽东革命的另一位领导人叶飞后来成为了全国人大委员,他对凌福顺的故乡周宁县的县长说,一定要好好地纪念凌福顺,
后来,周宁县根据那张照片和凌福顺的英雄事迹,创作出了纪念话剧《凌福顺》。福建历史革命馆创作的大型纪念著作《八闽丰碑》收录了凌福顺的英勇事迹。在闽东革命纪念馆,这张照片上的形象被改编成了大型雕塑,凌福顺作为红色精神的象征,他舍生取义,英勇就义的形象借此传到了海外。
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系列纪念展出“为了共和国的诞生”,许多“老革命”和老将军看到了这张照片,在照片前久久伫立,心情始终不能平静下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逐渐意识到当今和平的环境是靠烈士们的牺牲换来的,社会各界对于英雄人物的纪念也更加普遍。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曾经专门播出访谈节目,报道了以凌福顺、叶飞为核心的闽东苏区革命期间的英雄人物。
凌福顺用生命证明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暴力永远不能够压制正义。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刀和子弹可以摧毁一个人的生命,但无法让他的精神泯灭。任何旨在以暴力的方式改写历史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第二件事,是中国的革命事业符合历史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心愿,必定会走向成功。个别同志的牺牲固然无法避免,但整个革命的群体必然是前途光明!
在革命战场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牺牲,他们美好的生命大多都定格在了二三十岁,如今优越的和平环境,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