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深情洒关山——简评郭进昆散文集《关山情愫》□李利军
和许多有新闻从业经历、后又沉迷于文学创作的人一样,早年曾在华亭县委报道组干得风生水起的郭进昆,在离开新闻宣传岗位后,他将自己执着地绑定在文学创作上,将思想和情感融入养育了自己的关山田园,因而,他笔下的文字总是疏密有致地和关山联结在一起,关山,成了他作品中带有独特性的文学意象,成了他难以割舍的专注的文学话题。类似于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中的“关山”,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叙事或历史文化的表述中,“关山”一词有着太多的意涵,通常用来形容山区险峻、阻隔的地理环境,也用来比喻困难重重、前途艰险的处境,形容人们面临重重困难时的艰辛与坚持。结合《关山情愫》的内容,在我的理解中,郭进昆笔下的“关山”,不仅仅是他爱恋并倾力讴歌的故土的地名,也隐含着对自己人生之途和文学之旅上勇毅而行的奋斗精神地状写。
少年的郭进昆是不幸的,缺吃少穿是童年留给他最痛楚的记忆,贫穷岁月差点剥夺他求学的权利。但他又是幸运的,9岁时还趴在窗外偷听老师讲课的“旁听生”还是得到了命运的眷顾,受惠于恩师的垂怜,他由一个小樵夫、小牧童成为得到开蒙启智机遇的学生,他的人生开启了新的历程,他也由此得到了日后把朝夕相处的关山、与关山有关的物事、自己的人生际遇进行铺陈书写的机会。
童年生活贫穷艰难,“早当家”的穷人家的孩子郭进昆,出于谋生的需要,总是经常出没于关山,砍柴、割竹子、采草药、牧马放牛,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他收获了太多的乐趣,野花摇曳的山坳,草木葳蕤,蝶舞蜂飞;伟岸连绵的关山,流水潺潺,松竹苍翠。这美丽的山野,类同于鲁迅的“百草园”,让年幼的郭进昆深深迷醉,让他的天性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生长发散,也让他在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壮美时,顺势把流传于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那么多优美而曲折离奇的故事传说装进了自己幼小的脑袋。“家乡的关山是我人生的大课堂,磨炼了我的手脚,给了我美的熏陶和启迪。在无数次上山的晨风夕月中,我以一颗赤子之心在读山,读流泉鸟鸣,读草长莺飞,读风霜雪月。我的幼小的心灵就学会了坚强和审美。”郭进昆应该感念关山,是关山的雄壮美丽,触发了他的审美自觉,是来自于关山的故事传说,成为他日后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是关山云淡风轻的精神气质的潜移默化,让他锤炼出自己坚韧自强、与世俗保持足够距离的做人风格。从当年被粗放型“散养”的郭进昆身上,我们会发现,人在小时候吃点苦受点磨炼,并非多么可怕的事情,看看现在童年的生活天地单调狭小、被养在“花瓶”里的众多娇气任性的孩子,吃不得苦,脆弱的“玻璃心”受不得丁点挫折,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直面的一切,对于好与坏的界定,需要转换角度、在时间的刻度上去辩证地看待。若果郭进昆和现在的“玻璃心”孩子转换角色,会有厚重的《关山情愫》走进我们的视野吗?因之,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郭进昆用自身的实践再次印证了这一文艺理论的正确性。穿过岁月的烟尘,在内心积聚的激情需要喷发的时候,往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变成了他笔下炽热的文字,捧给了这烟火人间。当年苦过累过的郭进昆,站在生命体验的高度,对经历过的苦难,不仅不怨不嗔,反而给予了平和的散发着温情的记录叙说,是生活教会他以落拓达观的态度去对待过往,以曾经沧海的超然去笑对人生,以一种虔诚的感恩心凝结成的文字向这个世界表达他的博爱。丰富、特殊的阅历体验成就了郭进昆,也成就了《关山情愫》。
发现美审视美记录美,是文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发现美,得有一双慧眼,这慧眼郭进昆有,否则,他何以能撷取那么多如诗如画的风情、流光溢彩的景致,并把它们用优美动人的笔触描摹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捕捉到生活中恒久的文学意义上的美——这美哪管是灿烂的赏心悦目的抑或是令人痛彻心扉的,以之引发我们对薄凉的人世间前逝的或者后来者种种情状的审视、苟同或鄙薄,这既是文学应该有的功用,也是作家的职分所系。依着这样的话题,我的感受是,郭进昆以一种很自然的心态,去为笔下的文字寻找能够自由阐释意义与使命的通道,在这一点上,当今的不少作家不仅没有体察到,也没有做过多少下身法的尝试。漫观现在让人目不暇接的散文作品,来自自己真实体验过、身入其境注视观察过、去除无病呻吟人云亦云弊端的如此这般的作品,在洋洋大观的散文天地,到底能占据多少分量?文学的天地仅凭臆测和虚构、想象和假设、玩弄技巧和哗众取宠,只能营造出一片令人啼笑皆非的似是而非的场景,这种作为,对文学尤其是对散文的戕害,明眼人会看得一清二楚。“文自心出,山水情怀。缘情而发,忠实内心。”郭进昆在创作实践中获得的这一体悟,应该引起一些惯于指点江山、貌似的文化大家做些许思考。文学意义上的美并不抽象,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不需要颐指气使地指点,他以自己笔下的文字直观地作阐释就足够了,郭进昆便是阐释者之一,他洒脱地抒写自己爱恋的关山,把真情实感、实景实物诗意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郭进昆对美的审视和摹写,并没有完全拘囿于关山周遭的自然景色上,人文关照在他的作品集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别有风韵的农村生活,自己童年、少年时经见的往事,乡亲们的纯朴和村伴们的友情,记忆中的乡村生活等等,都成为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中的一座精神富矿。当时代的铲车疯狂地将乡土社会、农耕文化、古风乡韵走向式微的余脉碾压得将要片甲不留的时候,当消费时代许多人喧嚣浮躁唯利是图的心态不断膨胀的当口,当“一声唢呐就送走了一户人家”这种有点残酷的现实不断上演地有点悲情的时代无可阻挡地来临时,郭进昆的乡土散文,让我们对乡愁的感受和理解就显得如此的真实而触动灵魂。或许,当年哺育了郭进昆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烟云缭绕的山村终会变成荒无人烟的僻壤,但只要他深情的散文在,关于那些山村的记忆就在,曾经与这些山村休戚与共的个性各异的各色人等,他们的身影与面容就会一直闪现在时光的长河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是文学作品无法回避的一个命题,通过文人笔下的文字,故乡总会时时勾起人们的怀恋,让人们的心海里荡起隐痛、温暖、无奈的涟漪,这是我们在关注郭进昆的散文写他自己熟悉的区间、写生命深刻的体验和触动灵魂的记忆、写生活中诗意的部分和性灵中美的东西,凸显创作主体的精神高地,以悲悯的情怀反映人类永恒的美的情愫的艺术特色的同时,需要给予充分肯定的审美取向。在品味他的作品中“对故土故乡的一往情深和浓浓乡愁,醉情山水之中又有对人生的喟叹与思考”时,我觉得,郭进昆的散文远离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情逸致、在无聊的噱头中去渲染风花雪月的貌似的雅致,让自己的文字承载起某种使命和担当,他其实是握牢了散文创作应该正视的真谛,用他女儿的话说“他将粗粝的生活和恣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把从时光中历练出来的思考融入书中”,他的散文也就自然具备了足够的穿透力、感染力。
当过多年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我见过好多空有进行文学创作的梦想和激情却才疏学浅眼高手低的文学青年,每遇到这样的人,我都会像当年给中学生辅导作文一样,对他们提出忠告,要他们从基础入手,先努力过了文字关和语言关,做到文从字顺,再是大量读书,从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养分,进行文学创作得有一个漫长和艰难的准备过程。在我看来,搞文学创作,如果没有扎实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没有涉猎古今中外文艺精品以开阔视野的历练,没有观察与思考的足够修为,便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之所以提及这些,是因为我从《关山情愫》中看到,郭进昆进行文学创作是经过充分而精心准备的,是进行过厚实的基础锤炼的,他的整个求学生涯一直与读书、记笔记、写作相依伴,即便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新闻采写,他也没有舍弃阅读和挤时间写文学作品的嗜好,他把读书写作作为寄寓灵魂、修炼自我的方式,他认为读书人显示出的是不一样的生命气息,读书会使人格局变大、审美品位提升、灵魂丰盈、内心刚强,这些认知促使他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书痴、书虫。读《关山情愫》,书中处处展示的知识面的宽泛、行文的得体温润、引用他人作品时的信手拈来、表达个人观点时的弛张有度,无一不体现出他知识积累上厚积薄发的功力,这是他多年间大量阅读并积淀发酵的必然结果。古人对学有所成的读书人的期许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郭进昆而言,爱读书是他融于血脉的癖好,而从事新闻工作多年间,华亭大地就是他展开“行万里路”修炼的“道场”,“读”了“行”了,郭进昆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文学创作且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写作,慰藉了他的灵魂,让他精神的夜空星光灿烂,让他的情怀虚静而澄澈,这是文学带给他心灵的自由和愉悦。一个人在自己钟情的事业中如果能体验到无尽的快乐和充实,他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
《关山情愫》当然也有不足和缺失,相信富有潜力的郭进昆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一定会扬长避短,为我们奉献出更优美的精品佳作。让我们衷心期待着!
(作者李利军系平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