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每个人最深的归属感源泉。但多年前,我父亲的家,却因一次分家经历,成了我们这一代弥足深刻的记忆。那是一段艰难、纠结但温暖的岁月,也是一场关于宽容与成全的故事,深深埋藏在我的血脉中。
父亲出生在北方一个小村子里,家境贫寒。他是家中长子,肩负着让弟弟妹妹成长的重担。祖父早逝,祖母含辛茹苦地撑起整个家。1985年,家里决定分家。那一年,我刚出生,分家的原因看似简单,其实满是无奈——二叔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需要分出去单过。
分家的情景,母亲回忆时总是充满叹息与感慨。祖母把家里的东西分成三份:二叔得了盖好的新房,小叔得了土坯旧房,而父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却只分到了一间破旧狭窄的小屋和少得可怜的口粮。母亲对此多有不满,甚至质疑祖母的偏心,而父亲却低头不语,一句“争什么,能过一天是一天”寥寥带过。
后来我们才知道,为了渡过那个困难的冬天,远在镇上的三舅主动送来半袋面粉和五十块钱。这五十块钱,对现在的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在那个年代却是巨大的恩惠。得知三舅是卖了自家过年的年猪换来的钱,父亲始终记在心里。那一晚,他独自在床边抽了一整晚旱烟。
即便客观条件如此艰难,父亲依旧选择在分家后每年节庆去看望弟弟妹妹,试图维系兄弟感情。他从未对祖母埋怨,也对分家后的待遇不置一词。那种无声的宽容与担当,至今回忆起来仍令我感动。
多年以后,我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凭借种地和养殖的小生意,父亲修缮了破旧的房屋,供我们姐弟几人念完了书。然而,每当母亲提及分家的旧事,总是感慨:“你爸实在太老实了,要是当时争一点,我们也不至于过得那么苦。”父亲却总能云淡风轻地一笑:“争什么呢?一家人,争得清吗?”
直到今日,我终于明白,父亲的“老实”,其实是一种对家庭的宽容与成全。他用沉默守护了亲情,用善意回应了困境,为我们这一代人搭建起向善向上的桥梁。他的平凡人生,教会我何为“家”的真谛——宽容、成全,以及那份难得的温情。
人生在世,谁又能将一切都分得清清楚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