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地雷战故乡,北方最大的竹林,山东烟台海阳市

甜橙小萌主 2024-12-10 09:27:43

海阳市,坐落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是山东省辖的一个县级市,目前由烟台市代管。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邻乳山、牟平,西接莱阳,北连栖霞,南则濒临浩瀚的黄海,西南方向还隔着丁字湾与即墨遥遥相望。海阳市的陆地总面积达到了190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亦有1829平方千米,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在行政区划上,截至2022年10月,海阳市下辖4个街道和10个镇,管理有序,发展迅速。而到2022年末,海阳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57.48万人,人口密集,生机勃勃。

海阳不仅自然风光秀美,更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这里是“地雷战”的故乡,胶东抗日军区曾在此地的朱吴镇成立,其司令部则设在郭城镇的战场泊村,至今仍然保存得完好如初。因此,海阳也荣幸地入选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被命名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地雷战纪念馆更是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荣誉无不彰显着海阳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此外,海阳的文化艺术也独具特色。海阳大秧歌品牌就曾被评为2019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深受群众喜爱。而境内的招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中国北方最大的竹林——云顶竹林等山水名胜,更是为海阳增添了几分秀美和神秘。

地名由来

海阳市的得名与其地理位置紧密相连。该地因坐落在黄海之北而被称为海阳。根据历史文献《登州府志》的记载:“以其地在海之阳,故名。”这句话清晰地解释了海阳市名称的由来,即其位于黄海的北侧,阳光照耀之地,故得此名。

风景名胜

梦达寺

梦达寺,坐落于山东省海阳市的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乃是少林寺下院之一,亦有着“东方琉璃世界”之美誉。

追溯其历史,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御驾征讨高丽的途中,经过观阳县(即今日的海阳)。一夜,他宿于这座寺庙之中,竟梦见菩提达摩亲临法坛,向他传授佛法。梦醒之后,李世民深感神异,立即焚香祭奠,并许下心愿:若东征得胜,必拨重金扩建此庙。后来,他果然信守承诺,寺庙扩建后便被题名为“梦达寺”。

据《海阳县志》记载,梦达寺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成为了东方的佛教圣地,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朝拜。然而,岁月流转,寺庙历经沧桑。直至2005年4月,经山东相关部门的批准,梦达寺才得以复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梦达寺已成为海阳旅游线路“山海经”中的一大亮点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这份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丛麻禅院

丛麻禅院,自古以来便被誉为“佛教圣地”、“风水宝地”以及“世外桃源”,其历史可追溯至隋末唐初,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至今已逾千载,名声远播,是胶东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

禅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区域之中,四周环境幽雅。向东望去,七座山峰高耸入云,摩天接汉;北面则是崮石巍峨,参天而立;西面隐藏着神秘的仙洞,烟雾缭绕,宛如仙境;南面则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流淌不息;而禅院内部,更是茂竹参天,绿意盎然,为修行者提供了一片静谧的净土。

在禅院的西侧,还分布着众多引人入胜的景点。其中,棋圣洞、神功仙洞神秘莫测;虎头驼峰、蜗牛石形态各异,妙趣横生;求子洞、老虎洞则承载着古老的传说与信仰;八仙台、苍鹰石则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僧人的习武场和幸福园等场所,为禅院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和人文韵味。

云顶自然旅游区

云顶自然旅游区坐落于海阳市盘石店镇大庄村西侧,占地面积达4800亩,远望之下,景区郁郁葱葱,深邃秀丽。

景区内生态资源丰富,拥有近千种动植物种类。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里还拥有“江北最大的竹林”,面积多达500余亩。

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云顶自然旅游区被旅游家和植物学家高度赞誉,称其为“胶东半岛一大奇观”,更被誉为“北国一大奇观”。

地方特产

福禄寿喜壶

荣宝苑工艺,源远流长,始于明朝景泰年间,是京城内备受推崇的御用作坊。其主打工艺为景泰蓝与金镶玉,技艺精湛,名扬四海。

李松山老人,作为荣宝苑的第二十一代传人,不仅继承了这份深厚的传统工艺,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他精选景德镇、淄博、福建德化的陶瓷,以及宜兴的紫砂,再搭配上名贵的玉石、琉璃作为载体。同时,以金、银、铜、锡等金属为主要原料,经过提纯、冶炼、镂雕、镶嵌、抛光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并镀以璀璨的24K黄金,精心打造出景泰蓝、金镶玉等一系列产品。

在这些产品中,福禄寿喜壶尤为突出,不仅工艺精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它荣获了山东省旅游局颁发的“2014山东省旅游商品十佳品牌”(旅游工艺品类)殊荣。而在2015年,福禄寿喜壶更是被山东省旅游局评选为山东省100种最佳品牌之一,成为了工艺品类中的佼佼者。

行政变迁

西周,海阳地区归属于莱国。春秋战国,海阳地区转属齐国。秦朝,海阳地区被划入齐郡的腄县。

西汉,海阳地区分别属于青州琅琊郡的长广县和东莱郡的昌阳县。其中,长广县的治所设立在今天的发城镇,昌阳县的治所则设立在庶村。东汉,海阳地区继续属于青州的长广郡长广县和东莱郡昌阳县。建安五年(200年),长广郡的治所被设立在今天的发城。

魏晋,海阳地区的行政区划没有大的变化,仍然属于青州的长广郡长广县和东莱郡昌阳县。

南北朝,东魏时,海阳地区分属光州东牟郡的观阳县和东莱郡的昌阳县。兴和年间(539—542年),观阳县被设立,其治所位于今天的发城。北齐时,海阳地区则属于光州长广郡的文登县和东莱郡的昌阳县。

隋朝,海阳地区归属于青州的牟州观阳县、东莱郡的文登县和昌阳县。唐朝,海阳地区属于河南道的东牟郡牟平县和莱州的昌阳县。武德六年(623年),在今天的郭城镇设立了廓定县治,但不久后即被废除。贞观元年(627年),观阳县被废除并不再设立,因此得名废城,后来逐渐演变为发城。

五代十国,后唐庄宗年间(923—925年),昌阳被改名为莱阳。宋朝,海阳地区属于京东东路的东牟郡牟平县和莱州的莱阳县。金朝,海阳地区归属于山东东路的宁海州牟平县和莱州的莱阳县。元朝,海阳地区属于山东东西道的宁海州牟平县和益都路总管府的莱阳县。

明朝,海阳地区归属于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的宁海州和莱阳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张家庄(今天的凤城)设立了大嵩卫,并在境内设立了海阳守御所等军事机构。清朝,海阳地区初属登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式设立了海阳县,并隶属于登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海阳地区废府设道,归属胶东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属东海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道制废除,海阳直接隶属于山东省政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前后,海阳地区先后隶属山东省第七督察专员公署和鲁东行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9日,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归属胶东区东海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改属中海专署;同年9月,中海专署撤销,再次归属东海专署。

1950年5月,海阳地区隶属文登专署。

1956年,改隶莱阳专署。

1958年10月,归属烟台专署(后更名为烟台地区行政公署)。在此期间,10月17日撤消乳山县,将部分人民公社划归海阳,时辖20处人民公社。

1962年1月,乳山县重建,原划归海阳的部分公社复归乳山。

1964年6月15日,小青岛划归乳山县。

1983年,海阳地区归属烟台市。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设立9镇、14乡。

1996年4月29日,撤销海阳县,设立省辖县级海阳市,由烟台市代管。同年末,辖13镇、7乡。

2000年12月,调整乡镇划分,全市划为多个街道、镇及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

2002年8月,成立碧城工业区,作为海阳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2003年5月,撤销凤城镇,设立凤城街道。

2007年底,海阳市辖3个街道、11个镇。

2011年7月4日,撤销大阎家镇,设立龙山街道,全市辖4个街道、10个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