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揽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这是中国人民对航天的美好祈愿。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中国天宫空间站首次迎来了第一批“用户”。7月4日,我们的三名宇航员身穿中国宇航服进行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全国人民都在为我们的祖国欢呼雀跃。
此次出舱活动也被摄像机全部记录了下来,跟随着宇航员刘伯明的第一视角舱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的心也紧跟着提了起来,但随之引入眼帘的美丽的地球,蔚蓝色的地球在第三视角下显得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梦幻。
同时身穿白色宇航服的我们的“圆滚滚”的宇航员的出舱作业也被完整的记录了下来。作为门外汉,我看不懂他们究竟在做的是什么,可身穿宇航服的可爱形象却被我牢牢记在心里。我不禁想到,为什么在太空中要全副武装呢?只带一个头套保证呼吸够吗?
宇航服的设计原理宇航服是在航天过程中保护宇航员生命安全的个人防护救生装备,也是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最后一层保险。宇航服能构成适于宇航员生活的人体小气候,在结构上分为六层:内衣舒适层、保暖层、通风层和水冷层、气密限制层、隔热层以及外罩防护层。
太空中没有空气也么没有任何可以抵挡各种辐射或者宇宙间的各种因素对人体的伤害的东西,只能依靠宇航服。
在舱外工作时除舱内宇航服所有保护层外还有三层保护层,一是真空隔热层,它可以保护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不受环境过热或环境过冷的影响,也可以防止内部的热量散失。二是液冷服,它可以帮助把宇航服内的温度控制在最适宜的温度。三是最外层,具有高保护作用。
为什么必须要穿宇航服通过这次中国空间站的建立,我们可以看到宇航员在宇宙中生活的点点滴滴。相信我们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天和核心舱里,宇航员们并没有穿着厚重的白色宇航服而是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在空间站核心舱里,除了没有重力,别的条件都和地球上基本一样。
但只有在空间站里可以不用穿戴全套宇航服,在载人飞船上起飞或者降落时,宇航员们也都是全副武装,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苏联宇航员们就用生命的代价为我们做出了解释。当时正值美苏冷战争霸期间,两国的航天角逐异常激烈,也正是这种不理智非常激进的背景给这次事故留下了祸根。
本来苏联的三位宇航员已经成功进入太空舱并且工作生活了23天,一切都很顺利。但谁都没有想到意外却已经悄然逼近了。
回程的飞船“联盟11号”本来是根据两名宇航员的承载量建造的,但当时事出紧急,苏联方面来不及重新设计制造,经过层层讨论,最终决定让三名宇航员“挤一挤”。脱去臃肿的宇航服,“轻装上阵”。
但幸运之神却没有光顾他们,1971年6月29日,三名兴奋的宇航员内心十分雀跃,终于要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回程的旅程。
但意外发生了,在飞船准备进入大气层之前,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的时候,分离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震开了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舱内气压急速下降,宇航员无法迅速封堵,短短40秒,三名宇航员直接裸身处在太空环境之中。
根据大气压强原理,此时的宇航员体内的气压要远远大于外部气压,宇航员体液沸腾,导致暴发性缺氧。三名宇航员全部遇难。作为宇航员最后一层保险的宇航服在此时也没有能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这次事件如果宇航员们身上穿着宇航服,可能结局又将改写。但历史没有可能,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尽量避免这样惨剧的发生。
航天服与航天人每个航天人为了自己的祖国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奉献了自己。中国的每一件航天服倾注的都是中国航天人的智慧结晶与心血。
从钱学森院士到孙家栋院士,任新民院士、黄纬禄院士、屠守锷院士、梁思礼院士、王希季院士等秉持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伟大的事“这个全体航天人的行为准则。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公关,特别能奉献。”四个特别是人们对航天人精神的高度评价,没有这一种精神就没有载人航天工程今天的辉煌。
中国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用一丝不苟、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将中国航天烙在了无垠的太空之中,一批又一批伟大的航天人的努力,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实现新的突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联“联盟11号“的悲剧,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中国航天事业,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中国的航天路!
小结:任何成功都来之不易,任何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现在的中国航天正在把中国人仰望星空的梦想一点一点实现。
承载了中国人浪漫的神舟载人飞船、名叫玉兔的月球车、玉兔在月球上跑的圈叫做广寒宫,载人空间站叫天宫,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当然,不能忘记我们的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1956年,中国航天从一穷二白,艰难起步,一步一步。神州问天、北斗织网、嫦娥奔月、祝融探火。中国航天事业跨越一个又一个难关。中国航天的飞天梦,既是寰宇之梦也是地球之梦。
追问寰宇,中国航天的征途越来越远,中国人对太空的追问也越来越深。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千年飞天之梦,今朝圆梦天际。中国航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