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以近代中国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总能看见一辆辆有轨电车穿梭于大城市的街道上,这些电车仿佛是流动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或紧张刺激或浪漫温馨的剧情。在一些地方,有轨电车又被称作“摩电车”,听起来就十分有魅力。
每当提起近代中国的有轨电车,大家往往会想起上海,除了上海,当年在沈阳也有自己的有轨电车系统,规模还不小。然而建国以后这些有轨电车系统陆续被拆除了,改为无轨电车,直到2013年,现代有轨电车才再次出现在沈阳街头。
建于20年代 抗战前建成3条线路与哈尔滨类似,沈阳的有轨电车也是上世纪20年代建成的,1974年,沈阳市区所有的有轨电车轨道被拆除,改为无轨电车。沈阳有轨电车的历史发端于1923年,1923年5月,当时的沈阳还叫奉天,那年奉天市准备筹建奉天市电车厂。经过多方商议,终于在1924年1月14日,奉天省长公署特别会议决定,奉天市有轨电车线路分期修建。
第一期由西塔经小西边门、太清宫、小西城门至大西城门,全程4.5公里,并决定第一期工程分为由大西门至小西边门和由小西边门至西塔东西两段,东段首先施工。1925年10月10日,有轨电车第一期工程东段正式通车运营。西段于11月5日竣工。至此,奉天市第一期有轨电车线路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营。
1930年,由太清宫至大北边门1.0公里的第二期有轨电车线路工程开始建设,10月正式开工,12月16日竣工。同时由德国购入四轮有轨电车一辆,玻璃水银整流器三台,于12月20日正式通车运营。1931年8月10日开始筹建由大北城门至大东城门外的第三期有轨电车线路工程。不久,即发生了“九·一八”事变,第三期有轨电车线路工程被迫停止。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有轨电车营运线路共计三条,总长度7公里,共有有轨电车14辆,日客运量1.65万人次,电车职工总数219人。
抗战时期持续发展 3条线路变6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有轨电车被日伪接管。日伪统治期间,沈阳有轨电车线路亦相应地进行了扩建和延伸。1939年6月,有轨电车线路由奉天站延长到南五马路和由大北门延长到大东门。电车营业线路也进行了调整。由大东门经小西边门、奉天站至南五马路称为“第一系统”;由太清宫至大西门的称为“第二系统”。1941年12月,将“第一系统”由南五马路延长到中兴街。1942年12月10日,建成由大西门经大西边门至奉天站的有轨电车线路,开辟了由大西门至南五马路的营业线路。相继又建成了由南五马路至铁西广场的有轨电车线路。将由大西门经大西边门、奉天站至南五马路的营业线路延长至铁西广场。有轨电车线路延长不久,又进行了调整:“第一系统”,由大东门经小西边门、奉天站至南一马路,营业线路长度7.4公里;“第二系统”,由大西门经大西边门至奉天站,营业线路长度4.8公里;“第三系统”,由南一马路经南五马路至铁西广场,线路长度2.4公里;“第四系统”,由南一马路经南五马路至中兴街,线路长度2.8公里;1943年10月,将有轨电车“第三系统”由铁西广场延长1.0公里到兴顺街。
1944年11月,修建由大东门至兵工厂(今黎明机械厂南门西侧)长3.2公里的有轨电车线路,称为“第五系统”。1945年1月,建成了由十间房(今市府大路南京街路口)经中山广场至新华广场3.5公里的有轨电车线路,投入运营,称为“第六系统”。至此,日军在侵占我国东北期间,在奉天市修建和延长了六条有轨电车线路。营业线路长度25.1公里。1945年有71辆车(其中4轮有轨电车37辆,8轮有轨电车34辆)。此外,还有拖车22辆。
建国后持续发光发热 70年代被拆除抗战胜利后,中国还是没有立刻和平,这也给沈阳有轨电车的运营带来了负面影响,直到解放以后才恢复正常,甚至更加辉煌。1953至1957年期间,有轨电车线路、车辆得到充实,并有所发展。1953年8月10日,有轨电车六线西端由卫工街延长1.5公里到肇工街。11月24日,新开辟由肇工街至工人村1.7公里(单程线)的有轨电车七线。1956年9月1日,有轨电车七线由单程线改建为复程线。1953年4月1日,整修大东路之前将枕木露在地面上边的有轨电车四线拆除并改为公共汽车线路。
1957年末,有轨电车达到143辆,比1952年增加16辆,车的质量有所提高,有轨电车所完成的客运量比1952年增长25.6%。有轨电车的客运量占市区公共交通客运量总数的近60%。仍为市区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1958年11月15日,为解决铁西十四路住宅区的公共交通问题,将有轨电车一、二路西端终点由工人村延长800米到十四路(劳动公园)。1959年2月1日,在电车修配厂东侧修建的有轨电车铁西车库(包括保养、停车场、车队)投入运营。成为公司的第三个运营基地。
1959年10月13日,将有轨电车五线的南五马路至南湖公园段拆除,改建为无轨电车4路。1964年5月,拆除了有轨电车一线沈阳站至太清宫段,改建无轨电车7路。有轨电车一路、环行路停运。有轨电车二路由太清宫延长到大东门。其中,太清宫至大北门1公里路段是无轨电车7路与有轨电车二路并行。由于电车营业线路延长,车辆不足,1958年,车辆修造厂继1957年又装配2001型八轮大型有轨电车七辆。1958年1月,修造厂装配了3001型八轮大型单向行驶的有轨电车二辆。同年又增购有轨挂车14辆。此时有轨电车(包括挂车)达到了170辆。1966年9月,将有轨电车二路东端由大东门到太清宫的轨道拆除,终点站缩回到太清宫。
有轨改无轨
1973年,沈阳市决定用两年时间拆除有轨电车二路,并改建无轨电车10路。1973年,首先拆除有轨电车二路西段。8月31日,拆除了由南一马路至兴顺街段。9月15日,建成由南一马路至铁西广场的无轨电车线网,首先通车。同日,拆除由兴顺街至十四马路的有轨电车线网。9月29日,完成无轨电车10路西段线网8.3公里,当天通车运营。1974年7月3日,拆除了有轨电车二路由南一马路经大西边门至太清宫的东段线网。至此,市区全部拆除了有轨电车线网。有轨电车自1925年创办以来,经营了半个世纪,完成了历史使命,由无轨电车所代替。
2013年,沈阳新建了现代有轨电车系统,至今拥有了6条线路,有轨电车重出江湖,为沈阳增加了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