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个谋士,自从有了他的辅佐,退敌、破阵、夺城,三战三胜,刘备第一次尝到屡战屡胜的舒爽,也深刻认识到了好谋士在成就霸业过程中的重要性。

徐庶剧照
可惜,好景不长,徐庶走了。
徐庶是个大孝子,因为母亲被曹操挟持,才不得不离开刘备,去了曹营。临别之际,他对刘备说,“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让伤心失落的刘备心里踏实了不少。
徐庶到了曹营后,果然信守诺言,没有给曹操献过一条计策,但却被曹操算计利用了一次。
那是诸葛亮出山,火烧新野,大败曹仁之后。虽然刘备打了胜仗,但由于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只好采取战略性转移,带着新野县的百姓,退守樊城。
曹操损兵折将,大为恼火,命令八路大军智取樊城,却遭到了谋士刘晔的劝阻。

刘晔说,谋取荆州,应该先收买民心,如果直接进兵樊城,攻城容易,但樊城、新野两地的百姓恐怕性命难保,这样一来,难免落个害民的恶名。不如派人先去劝降刘备,如果他不投降,我们再进攻樊城,那就是他刘备不体恤老百姓了。如果刘备投降,则荆州唾手可得。
刘晔曰:“丞相初至襄阳,必须先买民心,今刘备尽迁新野百姓入樊城,若我兵径进,二县为齑粉矣。不如先使人招降刘备。备即不降,亦可见我爱民之心;若其来降,则荆州之地,可不战而定也。”
于是,曹操派徐庶去说刘备。
其实,刘晔和曹操都知道刘备不可能投降,毕竟刘备也是曾经被曹操认可的英雄,有夺取天下的志向,怎么会甘居人下。而且,他们心里也不希望刘备投降,刘备这样的人物留在身边也是潜在的危险分子。因此,劝降刘备不过是个幌子,好让曹操师出有名,即便屠城,也不会落下残害百姓的骂名。
当然,公道自在人心,刘晔的计谋也不过是掩耳盗铃,欲盖弥彰罢了。但是,为了能够万无一失地让刘备“配合”达到“劝而不降”的效果,选一个合适的说客才是关键。

徐庶剧照
所以,曹操才听从刘晔,让徐庶去作说客,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徐庶绝不会劝刘备投降,不过是想利用徐庶对刘备的忠诚,来实现自己的意图。
徐庶岂能不知曹操的不良用心,他毫不犹豫地答应曹操,也有自己的打算,曹兵势大,他得去给刘备提个醒,好让他早作准备,再者,顺便看看老朋友,叙叙旧,也是一件乐事。
(参考三国演义,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