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商业化发展状况可观的厦门湖里区的华光路旁,伫立着一栋最为醒目的“红楼”。
“红楼”楼如其名,从远处看,所见之处皆是红色,放在现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夜景中别有一番特色,似乎象征着繁华与荣耀。
事实上,这栋大楼今天的风平浪静,都是经过一番“清洗”后的结果。
二十年前,红楼在其主人赖昌星的操盘下成为政界商界有名望有地位人士的“温柔乡”和“暖被窝”,奢靡和淫乱在这里轮番上演,没有哪位客人能忍得住在这里留下一晚的冲动。
但对另一批人来说,红楼是她们的囚笼,是萦绕她们一生的噩梦。

红楼的起势,要从他的前主人赖昌星讲起。
对很多人来说,赖昌星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赖昌星成名于改革开放初期,靠着灵活变通的手段和涉足灰色地带的胆量踊跃为家产亿万的企业家,而真正让他声名远扬的,是1999年那桩震惊全国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
作为远华特大走私案的主犯,赖昌星违背过的法律条文罗列下来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作为一个经济罪犯,赖昌星犯下的并不止经济罪,其中,光是一个“行贿”罪名在案发后就将数十名官员拉下了马。

由赖昌星全额出资和精心设计的“红楼”,就是赖昌星用来拉拢官员,进行“交友”的主要场所,凡事被牵扯到远华特大走私案的官员,十有八九都曾是“红楼”的客人。
“红楼”里,除了各种进口的名贵家具和娱乐设备,还有上百名经过异常严格的培训的服务人员,也就是女公关。
与其他风月场所不同,这里的女公关不仅个个相貌出众,而且谈吐不凡,能说会道,精通琴棋书法各种技艺,走出去不像陪酒小姐,倒像真正的名媛小姐。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成为这样出色的人物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红楼”里的女公关愿意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最根本原因在于她们都被“红楼”给出的高额回报和逃离这里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困住。
直到远大特大走私案案发,赖昌星潜逃国外后,“红楼”里隐藏多年的黑色秘密才被公之于众,那些女公关也得以真正走出囚笼。

一名在案发后才离开“红楼”的女公关李小姐亲口说:她在红楼挣到了原先这辈子都不敢想的钞票,但也经受了无数非人的折磨,在这里得到的一切,都是用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换来的。
李小姐在初入“红楼”时,并不知道这栋大楼的真正面目。
她原本在厦门一家高档酒店做前台,因为出色的外貌被“红楼”的一名负责招聘小姐的主管盯上,用高出她原本工资五倍的薪资和虚假的工作内容诱骗了她,让李小姐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据李小姐回忆,想要进入“红楼”并不简单,面试只是最基本的考验,通过面试的所有人还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留下来的只是小部分人,挑选的就是人中龙凤。

这里的“选拔”和常规工作的选拔方式大有不同,李小姐经过第一轮面试后被留了下来,还没来得及庆幸自己的好运气,就被叫到一间更衣室,命她脱下所有衣服,再赤裸着走到一间类似检查室的地方。
检查室有男有女,几个人对着李小姐轮番打量,甚至直接上手触摸她的身体,评估她的皮肤触感和肢体柔软程度。
进行到这里,李小姐已经有些难以忍受,羞耻心让她生出被侮辱的感觉,开始后悔进入这个地方,对真正的工作内容也有了怀疑。

然而,当李小姐找到“红楼”工作人员提出想要离开时,对方顿时从面无表情变得面目可憎,一脸凶恶地对李小姐进行了威胁:想要离开,就该支付谈好的薪资十倍的违约费和误工费!
李小姐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对方看出李小姐的犹豫和惧怕,变本加厉,把她的家人拉出来威胁,一下子打消了李小姐逃离这里的念头。
被逼无奈选择留下来的李小姐还不知道她的选择将她送到了一条难以想象的凶险道路,之后在“红楼”的每一天都会比当时难熬百倍,令她痛不欲生。

经过几次比第一轮更加令人面红耳燥的“选拔”,李小姐被留了下来,此时已不知该算幸运还是不幸。通过选拔的这批人在正式上岗之前,还要经过长达半年的“培训”。
这场培训是“红楼”针对那些名流人士量身打造,精心定制的,保证经过培训的每一名女公关都符合这些高官富商心中完美情人的样子。
琴棋书画这些作为锦上添花的技艺,在这场培训中是为数不多可以拿到明面上说道的东西,其余多的是令李小姐这些将来的女公关羞愤欲死,不愿回忆的“项目”。

走到这一步,李小姐的内心已经有些麻木,再加上但凡有人敢不顺从“红楼”的安排,就会遭受关禁闭、挨饿、毒打等各种变着花样的折磨,当李小姐被要求全身赤裸在高凳上热舞时,不远处一间房间传来的惨叫声让她脚下不敢错踏一步。
正式上岗不久,李小姐拿到了比当初应聘时对方承诺的薪资更高的报酬,其中有半数来自客人心满意足后的“小费”。
但拿到小费的当晚,李小姐就被一辆气派的豪车送到了一名官员在外置办的豪宅,作为“红楼”对新客的礼物。
“红楼”的贵客当中不乏平时能出现在报纸上的人物,让李小姐觉得割裂无比。

像李小姐这样经历非凡的女公关只是“红楼”中小小的一部分,为了编织牢固的关系网,赖昌星多次将女公关包装成精美的礼品送给那些值得“结交”的人,钱色交织的诱惑帮助赖昌星做成了许多灰色地带的生意,远华特大走私案也少不了“红楼”的助力。
不过,在一切尘埃落定后,“红楼”已经不复往日的奢靡,它的传说已经成为赖昌星的条条罪名之一。
参考资料:
陈家刚,强凤彬.对厦门“远华案”的人性论分析[J].兰州学刊,2003(3):46-50
厦门特大走私案查处始末 央视网[引用日期2013-05-06]
赖昌星被成功遣返回国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