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公园,位于鼓楼广场西侧,“明鼓清碑”留下了明清两朝皇帝朱元璋和康熙的历史故事。
鼓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是京师迎王、接诏书、选妃等重大庆典活动之地,同时也承担京城日夜报时的职责。
明末清初时,鼓楼仅遗留底层砖砌城台,上层木结构城楼坍塌。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鼓楼城台之上立石碑、建碑楼,城台为明代原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以海老师组织“十朝史迹寻访之旅”系列活动,这次寻访活动是南京鼓楼公园的“明鼓清碑”。

明代城台,鼓楼下层建筑,砖石砌筑,长44.04米、宽22.6米、高8.8米。

城台有并列三道拱门,中门券高6.5米、宽6.35米。

左右二门券,各有青石台阶直通城楼。


城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建为碑楼,内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两江总督王新命等人所立戒碑一通。重檐歇山式二层建筑,周围柱础回廊有24根廊柱,廊宽1.5米。


城楼雕花梁托,透雕凤凰、麒麟、云鹤等。

戒碑,又称圣谕碑,位于鼓楼上层城楼内,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碑拓:碑额正中篆书“圣谕”二字,正面楷书碑文20行,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时的盛况和告诚地方官的训谕。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官员禀奏:黄河发生洪涝;南方复明势力活动频繁;南方有官吏贪赃枉法。于是康熙开始第一次南巡,十一月初一到达江宁(南京),初二登上鼓楼城台,解惑朱元璋为何在此建鼓楼,登楼远眺,发现原来这是大明京城中心,距朝阳门(今中山门)、仪凤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为等距离。
初四返程,两江总督王新命率众官员以及数十万百姓到长江边焚香跪送。见此盛况,康熙不悦反忧,令靠岸停船,召见王新命等主要官员上船,告诫在场的官员应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次年,王新命等一众官员将“圣谕”刻石,立碑于鼓楼台座正中,并建楼保护。因碑文内容是皇上对官员的告诫,故该碑也被称为“戒碑”。

戒碑背面刻有两江总督王新命等20名立碑官员的官职、姓名,这是刘以海老师正在为大家讲解“戒碑”的故事。

清代“龙凤亭”一对木雕,安放在“戒碑”两侧,高约4米,外观呈塔形,六角三层十六级木结构,外镀金铂,各级都有极其精细雕刻的图案,堪称稀世珍宝。


底层一级塔脚刻有六只狮头、狮爪造型,撑起整个塔体;二级六面刻有花卉;三级六面刻有古代武将带兵对弈场景。

二层六级有六根塔柱,凤上龙下,六龙抱柱、六凤呈祥;七级、八级、十级六面缕雕三国戏曲人物故事。

南京鼓楼在碑楼建成后,仍然是命运多舛,上层城楼毁损于太平天国战火,清同治年间重修。文革初期,公园成为“文攻武卫”指挥部,后又成为“人防指挥部”。1976年鼓楼台座因“人防工事”造成开裂、下沉,1979年修复。

如今的南京鼓楼公园,绿化栽植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公园里散落的石柱础,述说着六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题小诗一首《南京鼓楼公园》:
明代楼台清代碑,两朝显赫帝王威。
江山如故何须打,只是城头换幕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