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杨得志途经天津没打招呼,市委书记大怒:把他军列拦下来!

史海任我行 2024-11-09 17:18:09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一辆奉命前往战场增援的武装军列在途经天津时,被当地的军队拦了下来。

车上的杨得志将军得到消息大为震惊,究竟是什么人有如此大的胆子,连军列都敢拦截?

原来,下令拦截车子的人正是天津市委书记。但这就更让人奇怪了,天津市委书记为何要做出拦截军列这样危险的举动呢?

工作狂人杨得志

1911年1月3日,杨得志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三望冲的一个铁匠家庭。

17岁的时候,工人家庭出生的杨得志在共产国际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与号召下,毅然决然离开家乡参加工农革命军,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奋斗。

在历经国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场重大战役之后,1950年,不到40岁的杨得志便兼任陕西军区司令员,组织部队参加修建宝天铁路和屯田垦荒。

此时的杨得志并没有因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自满,他亲自前往当地的各乡村视察调研,积极向百姓了解一年的庄稼收成情况。

在铁路修建的这段时间内,他每天要和专家在一起仔细讨论铁路的具体建设规划,确保不发生任何差错。

有时他一个人在办公室盯着铁路设计图直到深夜,他的警卫员走进门提醒他:“司令,这都已经凌晨了,您该休息了。”

杨得志点起一根烟,淡淡地说到:“不着急,马上。”

除此之外,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杨得志十分珍惜战友情谊,他对自己的每一位士兵都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和好友一样。

有时,跟他关系要好的战友回家探亲,他知道后,总会第一时间将自己津贴的一部分拿给战友,并对其说到:“回家一趟不容易,多给父母买些好吃的,粮食衣服多准备些,可别亏待了他们。”

在日常的训练途中,如果遇到有战士不幸受伤,杨得志也会立刻放下手中工作前去医院探望。

一次,在前往郊外视察工作时,杨得志突然收到消息:在铁路施工时,一位工作人员不慎将电线杆弄倒,导致在附近的两名施工人员没有来得及躲闪而被掉落的电线打伤,幸运的是没有造成重大的事故。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杨得志听说后马上结束视察,掉转车头就前往受伤人员所住的医院探望。

来到医院,杨得志询问两位施工人员有无大碍,并且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检查,以免留下病根。

负责杨得志安全工作的警卫员也不时感慨:“杨首长平时没有一点架子,无论是对老百姓,还是对自己的战士,都充满着一百二十分的热情。”

在担任陕西军区司令的数余年时间里,杨得志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坚持站在当地民生建设的前线,他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待在办公室的时间。

他也时常对自己身边的人讲:“现在国家暂时稳定了,所以让每个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我们这些党员同志务必要做的大事,马虎不得。”

1950年10月5日,刚刚视察完宝天铁路实验运行工作的杨得志回到办公室,就从下属手里收到一份签署为“毛泽东”三个字的绝密电报。

戎马一生的杨得志只看了一眼,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于是立刻让警卫员召集部下,开展紧急会议。

三天后,一支解放军部队在杨得志的带领下,由西安出发,前往山东兖州一带。到达山东后,杨得志不敢有丝毫懈怠,赶紧安排战士们休息,并时刻等待中央的下一步指示。

不久后,杨得志部队收到中央军委的通知: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速到中南海,有要事商议。

来到中南海后,他们见到了朱德,得知了彭德怀率领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消息,这也意味着他们也将在不久后入朝作战。

在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等重要领导人商议完毕后,杨得志立即返回山东,开始进行战前动员大会。而在两个月后,杨得志率领所属军队由山东出发,准备前往朝鲜作战。

在沿途百姓的鼓舞与欢送中,杨得志的军列来到了天津。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正当军列将要驶离天津时,居然被天津当地的武警拦了下来。

要知道在如此紧要关头,私自下令拦截军列可是大罪。杨得志听到专列被拦的消息顿时恼怒,立马下车,嘴里大喊:“谁这么大胆子,连军列都敢拦,不要命了?”

杨得志话一说完,只见一位穿着黑色中山装,身材瘦小但气质不凡的人出现在了他的眼前,来人开口说:“是我。”

杨得志望着眼前说话之人,先是一愣,随后突然笑了起来。

原来,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之前最亲密的战友黄静。此刻,杨得志的思绪顿时回到了和黄静认识以及工作的日子。

黄杨之间的深厚友谊

杨得志与黄静的初次认识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全民族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国各地百姓纷纷参与到这场保家卫国中战争中。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杨得志和黄静也都参了军,并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军区,从此两人就开始了他们长达数余年的合作历程。

杨得志从小没有读过书,所以文化水平不高,他的特长是战斗,拥有用不完的精力;黄静自小就是班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还去国外喝过几年洋墨水,善于文书工作。

因此,这两人一开始就像赵刚见了李云龙,谁也瞧不上对方。因为工作或部队管理问题发生纠纷,二人也都互不相让。

没办法,他们只好私底下达成协议:杨得志负责部队日常的军事训练,黄静负责部队的后勤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这样一来发生纠纷的频率也就少了许多。

久而久之,两人之间逐渐有了配合的默契,在进行军队管理和平时训练的时候,杨得志也会征求黄静的些许建议;而在军队的物资供需以及后勤保障方面,黄静也会经常找杨得志商议。

很快,部队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他们之间超越朋友的感情,有时候还开玩笑说:“杨司令以后结了婚娶了老婆,怕是还会偷偷来找黄政委过日子哟。”二人深厚的革命友谊不禁令人羡慕。

有一天,杨得志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务必尽一切努力,提高粮食的产量以此满足部队前方的打仗的开销。杨得志一时犯了难,当时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大部分工业设施都被用来生产武器装备。

如今,根据地抗日形势愈发严峻,农业的生产规模已经很难有大的提高,要在短时间内储备如此多的粮食,杨得志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好的办法。

这时,黄静走进办公室,看着一脸愁容的杨得志,不禁好奇地问道:“今天是怎么呢,难得见咱们的杨司令有这样的表情。”

杨得志把上级安排的任务告诉了黄静。听完杨得志的描述,黄静说到:“我以为是什么大事了,就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把你搞得焦头烂额。”

“怎么,你有什么好办法?”杨得志疑惑地问道。

黄静随即坐了下来,开口对杨得志说到:“我之前有办合作社的经验,咱们这地方条件也不差,如果想办法把百姓动员起来,让大家一起劳作,我想这粮食产量肯定比之前有提高。”

说完,黄静拿着地图,认认真真地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杨得志听完他的讲述,竖起了大拇指:“行啊你,老黄,不愧是喝墨水长大的,肚子里的点子就是多。”

黄静回答道:“你以为搞好后勤管理是件多容易的事吗?事不宜迟,咱们现在就准备干。”

于是,在杨得志和黄静的筹划与安排下,根据地的农业合作建设逐步展开。当地的农民在他们二人的影响和号召下,热情高涨,纷纷投身于其中。

杨得志和黄静也时常前往各地区视察建设工作,遇到个别地区进展缓慢的情况,他们也是仔细分析问题,作出及时调整。

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根据地粮食问题得到很大改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然而,就当两人领导根据地更进一步一步建设时,一纸调令却将情谊深厚的二人分别开来。1944年,杨得志收到上级安排,前往延安领导当地的抗日运动,黄静则继续在原根据地工作。

两人心中十分不舍,但还是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分离。临行前,杨得志对根据地的战士们做了最后一次谈话,对大家说:“我相信,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重逢的,那时我们一起把酒言欢!”

第二天,杨得志与黄静做了简单告别,交代了一些部队的事宜后,便踏上了延安之路。

短暂的相遇又离别

当二人在天津相遇,距离杨得志与黄静二人上一次相见,已经足足过去七年了。

黄静走上前去,对着杨得志的胸口来了一拳:“好你个老杨,来天津了,不打招呼就走,是不是没拿我这人当朋友?”

此时杨得志回过神来,一脸笑意地对黄静说到:“这不是时间紧,任务重,政府资源紧张嘛,就没有告诉你们当地军列进城地消息。不过话说回来,你怎么当上天津市委书记呢,我还不知道呢?”

“抗战结束以后,我受上级安排,前往天津主持当地的战后城市恢复工作,在这待了五年了,怎么样,我治理的还不错吧?”黄静一脸自豪地说道。

“要不说你老黄是搞经济建设的专家了,就没有你办不成的事。”杨得志幽默地对黄静说道。

两人随后找了一处幽静的地方,简单说了分别这几年发生的事。

由于杨得志是要去抗美援朝执行重大任务的,黄静也不便多留,对其说道:“老杨,现在这事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次你们部队面对的可是武器装备远胜咱们的美国大兵,你心里有把握没?”

杨得志回答道:“怕啥,我可是从枪林弹雨中爬过来的,之前那日本人不是说要灭亡我们中国,结果不还是爬回了老家。你放心,我虽然书读的少,但也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相信我们到了朝鲜,一定是所向披靡,用不了几年就能打败那些美国佬。到时候我亲自来找你,咱们再坐下来慢慢谈。”

黄静笑道:“你呀,要数带兵打仗,可没几个人比得过你。不过你千万不能大意,这次的敌人不同以往,咱们还是第一次跟他们交手,马虎不得。”

“放心吧,哈哈哈。”面对老友的嘱咐,杨得志也会心一笑。

十分钟以后,黄静将杨得志送到将要出发的军列附近,从兜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杨得志说到:“天寒地冻的,到那边要是需要买物资装备啥的,里面这点钱尽管用,也算是我出的一份力了。”

接过信封,杨得志感慨地说:“放心老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两人简单告别后,杨得志就回到军列队伍中,继续向着朝鲜进发。

来到朝鲜后,杨得志看到当地军民热烈欢迎我们志愿军,这让他击败侵略者,保家卫国的信心也顿时增长了不少。

随后的几年中,在彭德怀与杨得志领导的中国志愿军的奋战下,还有在朝鲜军民的努力下,我们也的确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得胜回国后,杨得志也再次来到天津拜访自己的老搭档黄静,二人在一起彻夜未眠,将心里话说了个痛快。

临别之际,他们还约定要再找机会喝个过瘾。然而遗憾的是,黄静由于积劳成疾,在1958年就不幸逝世,年仅46岁。

杨得志听说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他特意赶赴天津为其处理后事。在这期间,杨得志连续好几天都没能吃下饭,他怀着最真挚的革命友谊,告别了自己的老战友。

结语

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够像杨得志与黄静那样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互相帮助,一步一步从刀山火海和枪林弹雨中挺了过来。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在他们的心中,或许早已将彼此视作自己的家人。只可惜天不假年,竟然让一位英才过早了离开了这个世界,斯可憾也。

0 阅读:131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