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清晨,宁静被突如其来的爆炸声打破,以色列民众从梦中猛然惊醒。拉开窗帘,眼前景象令人愕然:天际,“铁穹”导弹划过道道白痕,不远处战火连天,烟尘滚滚,民众浑身尘垢,慌忙逃散。
随后,哈马斯方面宣称,本轮对以色列的攻击中,已发射火箭弹总数达五千枚。与此同时,当日上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过电视向国民发表声明,宣告以色列已进入战争防御状态。
随着巴以冲突的日益激化,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地带周边部署了庞大坦克部队,规模达数千之众,预示着地面攻势一触即发。全球焦点随之从俄乌冲突转向中东,局势备受瞩目。
巴勒斯坦人民的困境,世人皆知。回顾巴以近七十年来的冲突历程,巴勒斯坦领导层曾面临两次和平建国的契机,却因战略抉择不当,致使逾千万民众至今仍饱受战火摧残与饥饿之苦。
追溯巴以冲突的起源,其历史可回溯至约四千年前的时代。最初,犹太民族作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游牧族群,因气候变化而迁徙至巴勒斯坦地域,奠定了此后复杂纷争的历史背景。
犹太人与当地阿拉伯人因土地和淡水资源发生争执,局势逐渐升级。在力量对比悬殊之下,犹太人最终被数量占优的阿拉伯人迫回了两河流域,冲突由此告一段落。
在摩西的引领下,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并创立了一个虽短暂却辉煌的王国。这一时期,耶路撒冷逐渐成为犹太人心中的圣地与精神寄托之所。
犹太民族因实力衰微,相继遭亚述、巴比伦帝国侵占,致使圣城耶路撒冷沦为废墟。面对家园沦丧,犹太人被迫踏上流离失所之路,四处漂泊以寻生存之地。
公元前500年之际,伊朗高原见证了波斯帝国的崛起,其军队迅速征服了巴比伦。为扶植傀儡政权,波斯转而支持犹太人复国运动,并协助他们重建了宗教圣地耶路撒冷。
在稳定和平的氛围下,文化与宗教得以蓬勃发展,此时犹太教应运而生。其信徒遵循教义,视自己为“上帝特别拣选的子民”,这一身份认同深刻植根于犹太文化的核心。
公元前63年间,耶路撒冷陷落于罗马军团之手,随后犹太人被遣散至全球各地。此次事件标志着犹太人长达约两年的流离失所生活的开端,他们被迫踏上漂泊之旅。
犹太人流亡之际,巴勒斯坦地区主要由阿拉伯人居住。随后,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导致巴勒斯坦被其并入版图,在此背景下,阿拉伯人的身份转变为突厥统治下的臣民。
抵达欧洲的犹太难民凭借智慧迅速融入上层社会,他们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厚,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不断升级,犹太人开始更加积极地探索内心的丰富世界。
18世纪时,犹太精英购置了奥斯曼帝国手中的地产,推动了犹太民族的复兴运动。进入19世纪,巴勒斯坦沦为英国殖民地,犹太移民潮涌,随之犹太人与当地阿拉伯人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也逐渐升级。
英国人为了管控巴勒斯坦地区,采取了折中策略,依据约旦河为界限,将该地一分为二:河东岸划定为阿拉伯人聚居区,而河西岸则成为犹太人定居之地,以此平衡双方势力。
二战期间,犹太人于欧洲陷入极度困境,纷纷逃往巴勒斯坦以求庇护。彼时,英国因欧洲战事繁忙,对巴勒斯坦的管控放松,导致阿犹两族居住区界限不明,随之而来的是双方矛盾日益激化。
审视巴勒斯坦的悠久历史,这片土地上纷争不断,犹太族群与阿拉伯族群间的纠葛纷繁复杂。时至今日,关于巴勒斯坦真正主人的归属问题——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仍旧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世纪谜题。
二战终结之际,众多犹太人重获新生,他们深切期盼有一个坚实的国家作为庇护。基于此共同愿景,犹太难民纷纷涌向巴勒斯坦地域,期望在此寻得新的家园与依靠。
战后,犹太人渴望复国,而美国作为国际秩序的主导力量,自然成为了他们寻求支持的对象。因此,犹太人一直寄望于美国,希望通过美国的帮助来实现他们重建国家的梦想。
犹太人在美国历史上地位显赫,多位美国总统与犹太社群联系紧密。时至今日,犹太人在美国政界依然举足轻重,诸如现任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等重要官员,均为犹太裔,彰显其影响力。
1947年,英国决定结束对巴勒斯坦的殖民统治,并将此问题转交给联合国处理。随后,美国的犹太领袖敏锐地察觉到机遇,他们采用多种策略向杜鲁门政府施加压力,敦促其积极推动犹太国家的建立。
1947年11月29日,美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第181号议案,其核心提议为将巴勒斯坦地区分割,分别构建犹太国与阿拉伯国。鉴于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地位,议案中提出应由联合国负责其管理工作。
依据国际通行原则,任何曾受殖民统治的区域均拥有自决的权利。此权利核心在于主权事务,意味着需在该区域进行全民投票,让当地居民自主决定国家是否建立或分裂。
鉴于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口占比超三分之二,若其全面行使自决权,现今的以色列国家或将不复存在,犹太民族或将仅作为巴勒斯坦国内的一个少数族群而存在。
因此,受犹太财团影响,美国在联合国采取了行动,未进行公投,便在联大会议上径直对第181号决议进行了投票表决。
该提案最终以赞成33国、反对11国、弃权10国的票数获得通过。目睹这一投票结果,阿拉伯国家的代表深感不满,情绪激动地离开了会场,表达了对决议结果的不满与抗议。
1948年5月14日,依据第181号决议,犹太人宣告以色列国成立。紧接着在同一天,美国迅速响应,正式承认该新国家并决定与其建立外交关系。
以色列建国次日,阿拉伯人并未选择退让,紧接着,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迅速向犹太人递交了战书,明确表达了他们的对立立场。
尽管181号决议似乎偏袒美国立场,但从全局审视,这无疑为巴勒斯坦和平建国提供了最佳契机。然而,阿拉伯方面却选择了武力途径来应对,错失了这一和平窗口。
众所周知,五次中东战争的结局均为阿拉伯联军遭受重创。犹太方并未遵循181号决议,反而利用这一机会,持续侵占阿拉伯领土,其行为尽显其狡诈本性。
当前,巴勒斯坦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为6220平方公里,相比之下,以色列的国土面积扩展至25740平方公里。冲突焦点所在的加沙地带,已被犹太人转变为规模庞大的开放式牢笼。
在这片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密集的人群,总数达205万,人口密度远超上海,达到其两倍之多。更甚者,加沙地区所需的水电及生活用品补给,均不得不穿越以色列领土,方能得以供应。
《奥斯陆协议》的达成标志着巴勒斯坦和平建国进程的又一转折点。尽管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领导人共同签署了该协议,然而,此次协商并未触及并解决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问题根源依然存在。
长久以来,中东地区的战火持续吸引着全球目光。随着苏联的解体,国际格局经历了深刻变革,促使国际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力求找到解决中东冲突的有效途径。
1993年,在挪威的斡旋下,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领导人在奥斯陆秘密进行了长达十四轮的会谈,此系双方高层首次直接对话,标志着和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义非凡。
9月13日,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美国白宫共同签署了关于加沙和杰里科自治的《奥斯陆协议》。此举本应预示着巴以关系回暖,然而,随后发生的一起突发事件,却使双方再度陷入紧张对峙之中。
拉宾,作为地道的耶路撒冷人,曾任以色列总理。在以色列民众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总理,更升华为民族英雄的象征,其地位远超一般政治领袖的范畴。
尽管五次中东战争均以以色列的胜利告终,但其国民经济仍遭受重创。拉宾虽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成长,却深刻认识到,对以色列而言,和平的发展氛围的价值,甚至超越了领土的扩张。
1992年,拉宾执政后开始大力实施“土地换取和平”的外交策略,这一举措催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奥斯陆协议》,该协议成为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和解的标志。
拉宾因秉持的政治立场,招致了以色列右翼势力的敌视。1995年11月4日,正值犹太安息日,一名右翼青年在拉宾演讲结束后向其开枪,一颗子弹不幸穿透其胸膛。在紧急送往医院的路上,拉宾不幸逝世。
拉宾遭暗杀的事件,在中东引发了连锁震荡。此事件不仅触动了以色列右翼势力的敏感神经,还激起了巴勒斯坦激进派别的强烈反应,局势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巴勒斯坦的一些极端分子已公然宣称,他们意图模仿阿米尔的行动——即暗杀推动和平的拉宾事件,将矛头指向那些致力于巴以和解的领袖人物,言辞间隐约指向阿拉法特,暗示着潜在的刺杀威胁。
一年后,以色列迎来政治变动,右翼领袖内塔尼亚胡成功出任总理一职。此任命被视为一个信号,预示着巴勒斯坦地区短期内难以实现和平,和平进程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巴勒斯坦深陷困境,每当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动攻击,随之而来的总是以色列更为猛烈的回击,令巴勒斯坦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指出,多次错失和平建国良机是阿拉伯人的战略失误。他质疑,即便阿拉伯人当年选择妥协,是否能真正换取和平?然而,历史证明,这样的假设并不成立。
谈及《181号决议》,它本质上缺乏公正性,甚至带有屈辱色彩,远非一份平等的决议所能概括。
依据协定,巴勒斯坦地区被分割为两部分:阿拉伯国占地11203平方公里,占比43%;犹太国则拥有149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值得注意的是,在划归犹太国的土地上,阿拉伯人占比近半,而犹太人虽人数较少,却获得了更多领土份额。
此外,犹太人被赋予了众多沿海肥沃地带,享有丰富的淡水资源。相比之下,阿拉伯人所得土地多为戈壁与山地,且分布零散,缺乏连贯性,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倘若阿拉伯人被迫接受这一不公决议,两国综合国力间的鸿沟将迅速扩大。待到以色列军力强盛,任何协议都难以遏制犹太人寻求进一步扩张的内在冲动。
以色列建国之初,美国慷慨提供物资援助,并非毫无目的。其背后的意图是在中东扶植一股亲美力量,以便掌握全球能源的关键。美国此举,自然是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而非单纯的慈善行为。
犹太民族常被视作策略性的行动者,依托美国的后盾,即便阿拉伯方作出让步,和平之路仍显坎坷,阿拉伯人面临的可能是持续被削弱的境地。自以色列国家诞生之初,犹太群体便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若视《181号决议》为阿拉伯民族以尊严换取和平的尝试,那么《奥斯陆协议》所勾勒的,便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愿景,一个难以触及的理想国度。
《奥斯陆协议》的诞生,实则源于以色列左翼势力的抬头。即便拉宾遇刺的事件未曾发生,谁又能断言右翼力量将永远被阻隔在以色列政治舞台之外呢?
在达成《奥斯陆协议》之际,巴以双方已历经五次中东战争的洗礼,巴勒斯坦领土缩减至6000多平方公里。尽管如此,巴勒斯坦民间的反以情感非但未减,反而愈发强烈。
巴勒斯坦两代人皆在以色列的影响下生活,民族间的深仇大恨,单凭《奥斯陆协议》难以消解。试想,身为中国人,我们能否轻易宽恕日本侵略者曾犯下的恶行?仇恨的鸿沟,岂是简单协议所能填平。
针对中东局势,谈判能否真正实现和平?若真如此,各国何必强化军备?毕竟,谈判亦需实力为基。当今国际舞台,丛林法则依旧盛行,唯有力量平衡,方能确保长久和平。
当前态势显示,巴勒斯坦在国力上难以与以色列相抗衡,这导致巴以冲突陷入僵局。在此情境下,强者往往缺乏与弱者真诚谈判的动力,使得冲突的解决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随着多方势力如美、俄、欧盟及伊朗等卷入巴以争端,中东地区面临成为新战场的危机。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均沦为大国角力的工具。公众焦点多集中于战果与伤亡统计,而那些因战争而破碎的家庭,又有谁会深切关怀呢?
中国近代历程满载辛酸,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让我们心有戚戚焉。面对愈发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唯有持续增强自身力量,方能在强国间的较量中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用户40xxx85
巴勒斯坦领导肥头大耳,除了怂就是钱多
基洛-636-877-KEM-大西洋黑洞
巴勒斯坦两代人皆在以色列的影响下生活,民族间的深仇大恨,单凭《奥斯陆协议》难以消解。试想,身为中国人,我们能否轻易宽恕日本侵略者曾犯下的恶行?仇恨的鸿沟,岂是简单协议所能填平。这特么的能是一回事吗
基洛-636-877-KEM-大西洋黑洞 回复 03-24 14:17
烂泥扶不上墙的巴勒斯坦
天空的鹰 回复 基洛-636-877-KEM-大西洋黑洞 03-24 15:15
扶不扶的上,都洗不了犹太人的恶
乘风
上册就是合并一起,然后死命生,让人口占到绝大多数,再干死犹太人。
登风逐浪 回复 03-24 18:48
这法子都不用巴勒斯坦人做,正统犹太人已经在干了,不当兵,不纳税,还得救济他们,因为这帮人有以色列建国合法性的最终解释权,然后呢,现在以色列人要这帮不工作不纳税不当兵的家伙出来干活,人家拿着圣经鸟都不鸟政府。
li12345
首先摩西怎么证明有这个人,怎么证明两千年前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那,可别说圣经[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圣经算历史那我们的盘古女娲等等都是历史人物了啊?[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啊?[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登风逐浪 回复 03-24 18:46
所以东南亚东亚周边的国家都不敢承认以色列以圣经建国的合法性!他们说的是假的,中国的史书可没断代,还能找出几百个说法来验证周边都是中国领土的合法性与必然性!
傲骨
半桶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