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芯片高管表示,美国制裁基本无效,三大芯片技术全被中国突破

宇文说世界 2025-03-22 18:26:05

【前言】

记得2019年那会儿,美国想靠制裁彻底掐断中国芯片业的上升势头。

实际情况表明,美方采取的限制手段完全没起作用。荷兰半导体公司高层透露,当前中国已在芯片制造的三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这意味着西方实施的封锁措施彻底失去作用。

六年过去了,中国芯片产业如今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美国的封锁】

从2019年开始,美国为限制中国科技产业进步,针对华为等一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了严格的制裁措施。

他们将半导体行业作为遏制我国发展的核心领域,试图通过切断关键技术供应与实施产业链管控,从基础层面阻滞我国高新技术的升级步伐。

最初阶段,美国依靠长期积累的半导体技术优势和全球产业链布局,实施了全面封锁手段:

美国限制对华出口顶级芯片,导致大量依靠进口芯片的中国科技企业失去关键支撑,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

从手机到高性能服务器,从5G设备到智能产品,作为核心组件的芯片如果供应短缺,相关行业将面临全面瘫痪的风险。

美国严控半导体生产设备外流,对华封锁关键技术输出,试图从源头上压制中国芯片领域的核心发展能力。

它联合荷兰、日本等国家,严格限制光刻机等重要设备的出口,导致中国企业很难买到先进的芯片生产设备和技术,直接拖慢了我国芯片行业的升级速度和发展进程。

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等手段阻止中国芯片自主发展,让中国长期依赖海外半导体产品,从而在尖端科技领域无法赶超,确保自身技术优势不受威胁。

外部观察者认为,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核心技术、生产设备和专业人才仍主要依靠国外支持,如果遇到彻底断供的情况,可能无法迅速找到自主替代方案。

但美国低估了中国的坚定意志,面对技术封锁压力,中国芯片领域并未退缩,反而更清醒地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突破。

必须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才能突破行业技术壁垒,减少对国外的技术依赖,在国际科技较量中占据领先地位。

国内企业携手国家快速响应,集中力量开展芯片技术攻关。

国家推出了全方位扶持措施,既提供资金补助和减税优惠,又通过人才培育和项目支持,为芯片行业打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巨额资金持续涌入芯片研发企业,为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批科学家带着科技报国的炽热情怀,主动扛起研发重任,不分昼夜坚守在实验室持续攻关。

他们面对重重困难和技术挑战毫不退缩,凭着坚持到底的劲头和新颖思路,从芯片研发、加工到组装每个环节都全力突破,持续改进工艺技术,全力追赶世界一流标准。

因此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依托雄厚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华为成功开发出多款具有顶尖性能的芯片产品。

麒麟芯片凭借巧妙的结构设计和多层叠加工艺,性能显著增强,在手机处理器领域成为关键角色。

国内芯片设计领域持续向好,紫光展锐等厂商近年接连推出适配各类应用场景的处理器解决方案,有效丰富了产业链的产品矩阵,推动行业形成多层次发展格局。

作为国内芯片领域的领头羊,中芯国际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引领行业发展。

随着技术飞速进步,中国芯片产业实现自主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过去五年半时间里,我国芯片产业投资规模翻了数倍,原本十年前连10%都不到的国产芯片供应比例,现在已经提升到了四分之一水平。

这一明显转变既体现出中国芯片行业的技术突破,又展现出本土企业在满足国内需求方面正承担起更关键的角色。

另一边,中国芯片出口增长势头也很猛:2024年前11个月出口金额达到1.03万亿,第一次突破万亿关口。

这一重要突破意味着中国正逐渐从大量进口芯片的国家转变为能对外出口芯片的大国。

中国半导体行业迅猛发展,彻底打乱了美国原先的布局。美方芯片企业非但没能遏制中国技术突破,反而遭遇自身发展危机。

美国芯片公司为了保住市场地位,只能降价处理积压的芯片,但如今市场环境完全不同了,他们的产品在中国越来越难卖出去。

国产芯片靠着好用又便宜,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还开始进军海外。

有报告指出,去年美国承认其制造业所需芯片约三分之二依赖中国供应。荷兰方面也称,来自中国的竞争已引发全球芯片市场价格显著走低。

【中国芯片】

中国是如何突破美国严密技术封锁实现崛起的?核心在于集中力量攻克了美方重点卡脖子的三大核心技术:数据处理芯片、动态存储芯片和固态存储芯片领域。

美国千方百计想把中国芯片技术锁死——逻辑芯片不让突破14纳米,内存芯片卡在18纳米,闪存技术压到128层,就想堵住咱们往高端芯片发展的路。

中国科学家和企业并未被困难吓倒,反而迎难而上,靠着持续奋斗和强大创新能力,最终在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中国在芯片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研机构与企业经过持续攻关,目前已成功突破7纳米工艺极限。

这一重要进展让中国在高性能处理器和高端通信芯片领域实现了技术自主,成功摆脱了对进口芯片的全面依赖,从根本上确保了国家信息安全和相关产业链的安全稳定。

在DRAM存储芯片产业也有新动态,韩国企业长期以来把控着市场主导权,而美国正试图通过设置技术壁垒来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

美国试图将中国内存芯片技术限制在18纳米的目标未能实现,中国长鑫存储公司近期在芯片制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发出16纳米工艺的先进技术。

在存储芯片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取得重大突破:长江存储率先实现232层三维闪存芯片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全球首个掌握该尖端工艺的企业。

最近国外媒体对长江存储芯片进行技术分析后发现,其存储单元堆叠层数达到294层,其中232层是有效结构,这个技术指标已经大幅超过了美国的相关规定。

技术上的创新为行业进步打下了牢固根基,国内雄厚的工业实力则像助推器,推动芯片领域迅猛发展。

凭借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中国能把自主研发的芯片技术快速转化成实际制造力,持续生产出大量优质芯片。

既满足了国内越来越大的需求,也在国际上闯出了名堂。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芯片出口总额达1595亿美元,这一历史性突破不仅首次反超老牌芯片出口国韩国,更意味着我国在全球芯片贸易中正从"大买家"转型为"供应商"。

国产芯片凭借实惠好用的特点,正在全球市场打开局面,从智能手机到汽车制造再到工业设备,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有效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必须清楚看到,虽然中国芯片行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上进步很大,但在某些高端领域,和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当前我国芯片产业的主攻方向仍是普通级别产品,在顶尖技术领域,比如最新一代处理器、超大容量存储芯片这类高精尖产品上,既存在技术难题还没完全突破,又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追赶。

但这无法掩盖中国在芯片领域的重大突破,最近几年,国内在高端芯片研发上的技术储备正快速推进。

近日,三星集团主动向中国半导体企业寻求存储芯片技术授权,这件事清楚反映出我国在芯片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获得国际认可,也说明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正快速向全球第一梯队靠拢。

未来十年中国芯片发展前景光明。国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突破创新,再加上大批科技人才持续涌入行业,中国芯片制造完全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0 阅读:166
宇文说世界

宇文说世界

宇文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