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中央首长进北平之人,58年被连降十级,毛主席:我要亲自过问

微微写诺诺 2024-12-12 16:09:41

保卫中央首长进北平之人,58年被连降十级,毛主席:我要亲自过问

1958年初春,上海市检察院大院内一片肃穆。检察长王范正在收拾办公室的个人物品,即将离开这个他任职三年的地方。就在几天前,一纸调令将这位曾经的"红色包打听"从检察长的位置上调离,连降十级,分配到七一公社担任工业部门副部长。消息传开后,上海法律界一片哗然。这位曾在地下斗争中出生入死、解放战争时期保卫中央首长进京、建国后为上海司法事业鞠躬尽瘁的老同志,为何会遭此变故?当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闻讯后立即拍案而起:"他的事情我要亲自过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战功赫赫的老革命遭此不测?他究竟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早年革命生涯(1905-1928)

1905年,江苏如东县上漫乡一个贫苦农家迎来了新生儿王范。当时的上漫乡,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农户以种植水稻和棉花为主。王范的父亲除了耕种几亩薄田外,还靠帮富户放牛贴补家用。

王范十岁那年,恰逢当地一位退休的秀才在村里开办私塾。王范的父母省吃俭用,将他送进私塾读书。在私塾里,王范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学习能力,不到半年就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然而好景不长,1917年春,连续的旱灾让家里无法继续供他读书。

被迫辍学的王范并未放弃求知。他每天放牛时都会带着从私塾带回来的线装书,躲在田埂上偷读。这一年,一位云游的武师在村里暂住,王范便跟随这位武师学习武艺。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重要基础。

1921年,16岁的王范随村里的青年参加了江苏如东的农民运动。当时,如东县的农民因不堪地主的盘剥,开始自发组织抗租活动。王范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武艺,很快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骨干分子。

1926年春天,王范在一次农民集会上结识了地下党员王盈朝。当时王盈朝正在如东一带发展农民协会,寻找有革命潜质的青年。王范的表现引起了他的注意。在王盈朝的引导下,王范开始接触进步思想,阅读革命书籍。

同年夏天,王范在王盈朝的介绍下,以化名"张云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中。利用自己在农村的影响力,王范发动农民成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抗租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革命失败。王范带领农会骨干转入地下,继续发动农民开展斗争。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他带领农会成员采取游击战术,打击反动地主武装,保护革命群众。同年冬天,王范在一次武装冲突中身负重伤,被迫转移到上海养伤。

1928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养伤康复的王范返回如皋西乡,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他配合当地党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让国民党当局深感震惊,也为日后党在如皋地区的革命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上海地下斗争岁月(1928-1937)

如皋农民起义失败后,王范辗转来到上海。为了寻找组织,他先后在码头、工厂等地打工。1929年初,经过精心准备,王范成功考取了英租界巡捕房的巡警职位,被分配到四马路巡逻队。

在巡捕房工作期间,王范利用职务之便,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络。他招募了多名黄包车夫、小商贩作为线人,在租界内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网。这些普通的市井小民,成为了中共地下组织的重要"眼线"。

1930年夏天,王范在执勤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当时租界内多个共产党员接连被捕,组织怀疑内部出现叛徒。王范通过观察发现,一名叫白德林的旧识经常出入巡捕房特务科,且生活异常奢靡。他立即向组织报告了这一情况。

经过一个月的秘密跟踪,王范掌握了白德林向国民党特务机关出卖同志的确凿证据。他利用黄包车夫的配合,详细记录下白德林的活动规律。在他提供的情报帮助下,特科最终成功处决了这个叛徒。

1932年,王范被提拔为巡捕房四马路分队的小队长。这个职位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机密信息。他巧妙利用职务之便,多次提前获知敌人的搜查计划,及时通知党组织转移重要档案和人员。

1934年春,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王范临危受命,接任了巡捕房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他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将支部改组为若干个互不联系的小组,大大提高了组织的安全性。

1935年,王范在租界巡逻时发现一个重要情报:日本特务机关正在租界内秘密组建特务组织。他立即着手调查,很快摸清了日特组织的架构和主要成员。这些情报为后来党组织瓦解日特组织提供了重要依据。

1936年底,上海地下党组织准备营救一批被关押在租界监狱的共产党员。王范利用职务之便,详细绘制了监狱的布防图,并设法弄到了换班时间表。在他的配合下,组织成功营救出了五名重要同志。

1937年初,由于身份暴露的危险越来越大,组织决定将王范撤离上海。在离开前,他还完成了最后一项任务:将一批珍贵的党内文件安全转移到租界外的秘密据点。在他近十年的地下斗争中,王范始终保持着严密的警惕性,不仅完成了众多重要任务,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地下工作者。

三、延安保卫工作(1937-1945)

1937年深秋,王范抵达延安。凭借在上海地下工作的丰富经验,他很快被任命为延安保安处副部长。到任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重新规划延安城区的安全防范体系。

在王范的建议下,延安城区被划分为多个安全区域,每个区域都设立了专门的联络点和安全观察哨。他还创造性地利用当地农民的"瓜菜串门"习惯,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延安城区和周边村庄的情报网络。这个被称为"菜篮子情报网"的系统,在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春,延安突然出现了多起可疑火灾。王范带领调查组深入分析后发现,这些火灾都发生在重要机关附近。通过"菜篮子情报网",他们发现一个自称是江西游民的沈辉行踪诡异。经过两个月的秘密侦查,最终确认沈辉是国民党特务机关派来的间谍。

在破获沈辉特务案后,王范提出了"三防一查"的安保工作方法:防火、防盗、防特务,严查可疑人员。他还制定了详细的中央机关人员出行安全预案,建立了全天候的警戒系统。

1939年,王范被调任中央警卫局特勤组组长。他立即着手改革警卫工作方法,提出了"明哨暗探、内外结合"的新理念。他创造性地在重要场所周边设立了多个便民服务点,既方便了群众,又能及时发现可疑人员。

1941年初,一封来自重庆的密信被截获,信中提到国民党特务组织计划派遣多名特务混入延安。王范立即组织力量在各个进出通道设卡盘查。通过细致的排查,先后发现了三名携带伪造证件的特务。这次行动获得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王范被评为"锄奸模范"。

1942年,延安开展整风运动,王范负责制定整风期间的安全保卫方案。他提出了"教育为主、预防为重"的工作方针,既确保了整风运动的顺利进行,又避免了敌特分子的趁机破坏。

1943年,王范发明了一套代号联络系统,用市井常见的话语暗藏警戒信息。比如"买菜"就是发现可疑人员,"串门"则代表需要支援。这套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安保工作的隐蔽性和效率。

1944年,延安遭到日军飞机轰炸。王范迅速组织力量,在各个重要地点修建了防空洞,并制定了详细的疏散预案。他还组建了一支专门的防空侦察队,负责预警敌机来袭。

1945年初,王范制定了《延安地区安全防范工作条例》,将多年的工作经验系统化。这份条例不仅总结了延安时期的保卫工作经验,也为后来各解放区的安全保卫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八年间,在王范和同志们的努力下,延安的安全保卫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党中央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进京护卫(1945-1949)

1945年秋,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代表团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王范被选为代表团特别安保组组长,负责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安全保卫工作。在重庆期间,王范发现国民党特务机关多次在代表团驻地周围活动。他立即调整警戒方案,在住所周围设立多重警戒圈,成功挫败了数次暗害企图。

1946年1月,重庆谈判陷入僵局。王范预感形势不妙,提前制定了紧急撤离预案。他安排人手在几条可能的撤退路线上设立秘密联络点,储备必要物资。当国民党当局开始大规模搜捕共产党人时,代表团在他的周密部署下安全撤离重庆。

1947年春,王范被调往晋察冀军区,担任特别保卫处处长。他针对国民党特务可能的渗透路线,在各个关键路口设立了临时检查站。这些检查站采用轮换制,位置不固定,既保证了安全又增加了机动性。

1948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王范受命筹建进京保卫队。他根据北平城的特点,专门挑选了一批熟悉北平地形的地下党员,组建了多个秘密小组。这些小组分别负责情报搜集、路线勘察和安全保卫等工作。

1948年秋,王范带领先遣组潜入北平,为中央首长进京做准备。他利用地下党员的关系网,在城内设立了多处秘密联络点。同时,他还组织人员对北平城内的重要机关、军事设施进行详细摸底,绘制了一套完整的地形图。

1949年1月,平津战役打响。王范带领保卫队配合地下党组织,策反了一批国民党军政要员。他们提供的情报为解放军攻克北平提供了重要帮助。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王范立即组织人员接管了北平市公安局,并迅速恢复了城市治安秩序。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进驻北平。王范负责制定中央首长进京的安保方案。他根据各个路段的情况,设计了多条备选路线。在沿途重要路口,他都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警卫人员把守。同时,他还组织人员对中南海等重要场所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

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平。王范亲自带队,在整个行程中采取多重警戒措施。每到一处休息点,都要提前进行安全清查。经过两天的journey,中央首长们安全抵达北平。

4月初,中央机关开始在北平正式办公。王范负责制定了一整套安保制度,包括警卫勤务制度、首长出行保卫制度等。他还专门成立了一支应急处突队伍,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在他的主持下,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北平城维持了良好的治安秩序。

五、新中国保卫工作奠基(1949-1954)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王范被任命为中央警卫局副局长,负责制定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领导人安全保卫制度。他在一个月内草拟了《中央首长警卫工作条例》,首次系统规定了警卫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1950年初,王范开始着手组建专业的警卫队伍。他从全国各地挑选优秀军事干部,创办了第一期中央警卫干部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警卫业务、情报分析、反特技术等多个方面。这批学员后来成为新中国警卫工作的骨干力量。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王范立即调整警卫工作重点,加强了对空袭的防范。他在北京城区设立了多个防空指挥所,组建了专门的防空侦察队。同时,他还在重要机关周边修建了防空地下工事,为可能的空袭做好准备。

1951年,王范组织编写了《警卫工作手册》,将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系统化。这本手册详细介绍了警卫勤务、情报收集、反特侦查等专业知识,成为新中国警卫部门的重要培训教材。

1952年春,中央警卫局接到情报,有敌特分子企图在国庆观礼台安放炸药。王范立即组织专案组,对天安门广场进行地毯式排查。经过一个月的侦查,成功破获了这起阴谋,抓获特务嫌疑人5名。

1952年底,王范提出了"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警卫工作方针。他在各个重要场所建立了情报信息网,实现了对可疑情况的早期预警。这一方针的实施,使得多起敌特破坏活动在萌芽状态就被制止。

1953年,王范主持制定了《国家重要会议安全保卫规定》。这份规定详细列举了会议筹备、现场警戒、人员核查等环节的具体要求,为新中国重要会议的安全保卫工作确立了基本规范。

1953年秋,王范组织编写了《特种警卫业务教程》,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警卫工作经验。这套教程分为基础理论和实战技能两大部分,内容涵盖警卫指挥、反特侦查、紧急处置等多个专题。

1954年初,王范提出了建立警卫工作档案制度的建议。他要求对每次重要警卫任务都要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方案制定、实施过程、问题总结等内容。这些档案为后来警卫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宝贵参考。

1954年夏,王范组织起草了《国家安全保卫工作条例》。这份条例不仅规范了日常警卫工作,还对突发事件处置、重要场所防护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这部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新中国的警卫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在王范的努力下,新中国的警卫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为国家领导人的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