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得关中者得天下,为啥到了李自成就不行了?

晴晴说武器 2024-11-30 06:07:38

作者:孤寂寒光

翻看中国历史,会有种“得关中者得天下”的感觉。无论是秦灭六国、楚汉战争、北周灭北齐还是隋末战乱都在印证这了一说法。但是,这个说法到了明末李自成时就不行了。关中仍然是那个关中,潼关或者函谷关仍然是东大门,那得关中就能问鼎中原的战略怎么就行不通了呢?

关中之所以能问鼎中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简直是个保险箱,进可攻退可守。关中地理位置优越。关中平原的北面是黄土高原,南面是秦岭一线。西面是陇山以及连绵不断的戎狄之地。关中的东面是黄河和洛水组成的河西之地,再然后就是东出的崤函古道。

在崤函古道上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以及后来的潼关。之所以有函谷关还有潼关这与黄河经常改道有关系,光函谷关在历史上就有三个。但无论怎么变,关口的作用都是阻挡西进的敌人。

西周击败殷商就是从关中发迹的,只不过那个时候殷商进攻西周的历史不明确,也不能显现关中保险箱的重要性。真正体现关中作用的是战国时代的秦国。秦国在春秋战国历史上是个古老国家,他之所以古老并不是因为有多强大反倒是因为够偏僻。

西周灭亡后,整个关中地区被犬戎蹂躏,这才有了平王东迁的历史剧本。在镐京以西自古以来就是戎狄占据的地区,这里就属于未被开化之地。秦国就是在这片地区建国的,他的建国就是周天子开的一个空头支票。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都在与戎狄作战来维持自身的安全。

就是到了鼎盛的秦穆公时代,秦国也没能力跟关东诸侯争雄,秦穆公最大的功劳并不是影响了晋国继承战争而是开拓了西北大面积土地。因为此时的函谷关在晋国手上,秦国的保险箱大门长期洞开,人家不来是实在不想来。整个春秋历史也是长期的晋楚南北争霸,不是东西对抗。

春秋各国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开始上升,并一举拿下了函谷关。有了函谷关之后秦国就从一个弱国变成了强国。此后无论是齐国强还是魏国强都拿秦国没有办法。

即便是孟尝君带着韩魏攻破了函谷关也因为外交和后勤原因无法更进一步。此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剧本了,六国合纵攻秦因为受阻于函谷关而不能更进一步。就算是绕过函谷关从黄土高原下来也会因为后勤跟不上最终折戟沉沙。反观秦国就不一样了,冷眼旁观六国的兴衰抓住每一次进攻的机,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

楚汉战争也是一样的剧情。项羽放弃了关中形胜之地而选择了建都彭城。项羽建都彭城也不是没有思考,项羽是当时最为出色的将军,他把都城建在彭城是因为这里可以四面出击打击不臣服西楚的诸侯国。但他忘了自己分封了18个诸侯国,自己的军队不可能同时与多国开战。当项羽陷入与齐国不休止的战争时,刘邦暗度陈仓夺取了关中之地。此后就是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成皋一线不停拉锯的剧本。

此时的汉军拥有关中之地,后方根本不需要多少兵力,韩信还在不断开辟第二战场消灭汉军侧翼的诸侯国。楚军这边就不行了,彭越在后方不断袭扰楚军的后勤补给,英布还在刘邦的策动下造反了。所谓的“楚河汉界”本就是楚军这把锋利的宝剑被汉军磨平的结果。刘邦是不可能放项羽回去整顿兵力再进行作战,背信弃义不过是一个阳谋罢了。

楚汉战争

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关陇集团又是得关中者得天下的一个例子。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西魏是南北朝时代最弱小的一个。但从西魏到北周,经历了关陇集团几代的耕耘,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终于联合陈朝灭掉了北齐。这还不是关陇集团的最终章。到了隋文帝时期,杨广带着百万大军南下灭陈完成了中华帝国的又一次统一。

此后的隋末乱世又是关陇集团笑到了最后。李唐占据着关中地区对中原的各路反王形成了绝对压制。李建成和李世民对洛阳进行过大规模的进攻但最终无功而返。不过这并不影响李唐政权的稳固,因为只要守住潼关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后方高枕无忧。等到李唐逐个消灭李密、刘武周等势力的时候就有了足够的实力进攻洛阳。李世民不仅消灭了洛阳的王世充还顺带打败了河北的窦建德。李唐王朝就此完成统一的关键一步。

唐太宗李世民

但这个逻辑到了李自成这里不好使了。李自成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把旗帜插到了北京城头。但接下来的历史剧本并没有按照以往的逻辑上演。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战中惨败,退出北京回到西安。但大顺政权并没有守住潼关,很快就被清军逼到了湖北,直至最后覆灭。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更是如此。1853年洪秀全携50万之众攻克武昌,去何处定都摆到了他的面前。洪秀全想要北上河南,杨秀清想要东进南京,其他将领有西取关中的建议。但洪秀全基本上是在东进和北上间选择,关中根本就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可以说,此时的关中早已没有了“得关中者得天下”的美名。

李自成

关中战略失灵,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都有直接关系。河南简称“豫”,在九州里面是豫州。河南在今天有大象会很奇怪,但在上古时代真实存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初年这一时期华夏大地的气候条件跟今天非常不一样,黄河流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平均高2℃,这就相当于长江流域的降水线直接北移到了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跟四川是一个水平的。《战国策》里面的“天府之国”说的就是关中地区。当然,在西周时期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小冰期,这也是西周灭亡的重要原因。而秦汉就是在这个漫长的暖湿期里建立的。

这一情况在公元初年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气候逐渐变冷。到了东汉时期,气温已经降到跟今天差不多,整个关中地区开始干旱起来,到了五胡乱华时期,关中已经跟当初汉人眼里的关中没有一点关系。然后在公元550年华夏大地的气温再次回升,到了隋唐时期又跟秦汉一样,关中再次变成天府之国。唐高宗时期关中竟然出现三年无雪的情况。温暖的气候使得关中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

但是从公元1000年的两宋开始,华夏大地再次经历了寒冷期,关中又变得干旱起来。两宋即便拥有关中也不会把都城建在这里,关中沦为了边塞地区。从此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支撑不起首都的责任。

除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也在不断改变关中的自然环境。从秦国定都雍城到西汉定都长安,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关中一直承担着国都的重任。古代宫殿都是木质房屋,带来的就是大规模砍伐树木。到了西汉末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砍伐的双重因素,长安周边已经没有像样的森林了。好不容易看到几片杨树林,皇帝就马上盖了一个长杨宫。

这一情况在唐朝也是同样严重。唐玄宗为了盖宫殿不得不从山西征调木材,可见关中地区树木砍伐有多么严重。没有了森林带来的就是水土流失。关中地区的沃野千里到了唐朝时已经负担不起长安庞大的人口吃饭了。唐朝中央不得不在必要时候到洛阳“就食”。安史之乱后,大唐进入藩镇割据时代,皇帝想要去洛阳得问节度使们答应不答应,所以就只能搞关东漕运运粮。

到了唐朝末期由于气候变冷、土地沙化,长安缺粮已经是日常,甚至由此发生禁军兵变。后来黄巢攻破长安也没有在此建都。在明朝时关中变成了西安府,连个“京”字都没有了,这也就是意味着关中跟西北其他地区变得一样普通。

0 阅读:102

评论列表

仲景门人

仲景门人

4
2024-11-30 22:51

隋唐就不适合为都了

晴晴说武器

晴晴说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