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结婚24年不与丈夫圆房,丈夫死后守寡38年,102岁才说出实情

瓜侬阿 2024-12-09 13:35:43

作为一个在封建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女性,她二十九岁才嫁为人妇,

整整二十四年都没有与丈夫圆房。

丈夫死后她一直未嫁,为其守寡三十八年。

直到一百零二岁,她才亲自揭开自己婚姻的秘密?

书痴苏雪林

苏雪林出生于1897年,家里有权有势,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小姐。

从小就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苏雪林从小锦衣玉食,无需为生活发愁。

虽然物质丰富,但是她的家人们却都被封建礼教所束缚。

在那个传统的年代,人们思想守旧,苏雪林的父亲也是一个“老古董”。

他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于是苏雪林被束之高阁,还被裹了小脚。

作为父亲,他只想为自己的女儿寻找一门好亲事。

当她的哥哥们都在学堂读书时,她只能在家里绣花。

她不喜欢干针线活,也厌倦了家里的生活。

她多次恳请父亲让她也去上学,但是每次都不了了之。

因此,她只能另觅他法。

当哥哥们放学回到家后,她总会缠着他们给自己讲今天学到的知识。

除此之外,哥哥们还会经常带给她一些新潮的杂志和报刊。

久而久之,苏雪林不仅认识了很多字,还读了不少书,她的眼界越来越开阔。

虽然无法去学堂,但是家里的藏书足够她看了。

她像个书痴一般,整日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苏雪林九岁时,她的叔叔从日本留学归来,他的出现让苏雪林有了读书的机会。

叔叔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侄女有读书天赋,于是便劝说苏雪林的父亲,让她也去读书。

经过叔叔的劝说,苏雪林成功获得了去学堂读书的机会。

古代女子结婚很早,很多女孩十二三岁就结婚了。

仅仅读了半年的书后,父亲禁止她继续读书,让她乖乖等着嫁人。

于是她只能和母亲回到了乡下。

苏雪林可不是这么容易屈服的女子。

她背着家里参加了北京女子中心的入学考试,还顺利通过了考试。

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他自然不会接受让自己的女儿继续去读书。

于是苏雪林开始绝食,还几次去到河边想要投河自杀,这才让父亲妥协。

在北京读书的日子让她逐渐摒弃了那些封建思想,成为了有独立思想的女性。

那几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爆发,青年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苏雪林也不例外。

她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

1921年,为了继续深造,她还瞒着父母前往法国留学。

留学期间,苏雪林接触到了西方的绘画、雕塑、文学等。

她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里所有的一切都很吸引她。

除此之外,据说苏雪林还遇到了一位和她志同道合的中国留学生,两人有很多共同话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

就在男方想进一步和她发展关系时,她拒绝了。

因为那时,苏雪林家人早已给她定下了婚姻。

尽管她多次写信想让长辈解除婚姻,但都没有成功。

由于有婚约在身,再三考虑下,苏雪林还是拒绝了心仪的男同学的追求。

包办婚姻

后来,随着父亲的突然离世,母亲也快病入膏肓,苏雪林不得不返回家中。

等她回家后,家里早已为她找好了夫婿。

苏雪林并不想轻易嫁为人妇,但是扛不住母亲的“亲情绑架”。

无奈之下,她嫁给了家境殷实的张宝龄。

两人虽门当户对,但是素未谋面的他们一点感情基础也没有。

凑巧的是,张宝龄也是留过洋的人,他的思想也很新潮。

作为大学老师的张宝龄对于包办婚姻也很反感,两人都是被迫结婚。

婚后,他们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却没有圆房的打算。

虽然都接触过西方教育,但是两人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

张保龄是木讷的理工男,完全不懂得浪漫,然而苏雪林却是一个追求浪漫的文艺女青年。

开始时,他认为苏雪林只是没有文化的大小姐。

接触了一段时间后,他知道苏雪林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女子,她也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洗礼。

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另一半能够乖乖待在家里相夫教子,而苏雪林对此很是反感。

因此,两人一直以来都有隔阂,还过着“无性婚姻”。

形同虚设的婚姻

作为知识分子,苏雪林去了武汉大学任教,张宝龄则继续待在苏州,两人经常两地分居。

随着战争的爆发,两人经常四处转移阵地。

尽管有时候距离彼此仅有“一步之遥”,两人也不会见面。

之后的日子里,两人虽没有离婚,但是他们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甚少联系。

苏雪林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张宝龄将侄子过继到了自己的名下。

后来,张宝龄也去了武汉大学任教,两人久别重逢,却一点都不觉得惊喜。

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两人依旧选择分房睡。

这段婚姻依旧形同虚无。

国家局势稳定后,张宝龄回到了大陆,而苏雪林去了台湾生活。

直到张宝龄离世,两人再未见过面。

长达二十四年的婚姻生活中,两人之间一直存在隔阂,从未行过夫妻之事。

张宝龄离世后,苏雪林并未改嫁。

虽然她对张宝龄并没有感情,但还是为他守寡三十八年。

因为在她心里,对一个女人来说,男人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对她苏雪林来说,只要有书作陪就够了。

在一百零二岁时,她说出了不愿与丈夫圆房的真相。

因为她无法接受包办婚姻,即使张宝龄对她再好,她也对对方“无感”。

之所以不与对方离婚,只是因为不想引起外界的流言蜚语,所以才有了这段形同虚设的婚姻。

在那个传统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被封建礼教所束缚,

结果就是“成就”了一对又一对没有爱情的婚姻

0 阅读:0

瓜侬阿

简介:娱乐圈的内容创作 拯救不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