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开胯没那么玄乎!一文读懂开与不开的门道

京京聊太极 2025-03-09 22:08:37

京武功夫如是说:

在当今世界盛行的太极拳,追根溯源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不开胯太极拳与开胯太极拳 。

马岳梁先生的 X 光图片(遗憾此处缺失相关图像),为这一分类提供了关键佐证 。

研究原则大不同

不开胯太极拳,是基于人类双足站立这一基本形态展开研究的 。而开胯太极拳的研究视角极为独特,它以人类仿若 “四只脚站立” 为出发点,旨在回溯到先天的四肢爬行动物状态 。

可能有人会心生疑惑:人类已然进化为直立行走,为何要倒退回动物的姿态呢?

实际上,这是为了汲取四肢动物所具备的强大力量与精准距离感等优势 。

从本质上讲,太极拳的根基是以四肢爬行动物为核心研究对象的 。

当我们明晰了这一基本研究原则,就能更好地理解开胯的内涵 。

不妨观察一下四肢爬行的动物,它们的后腿呈现怎样的状态呢?在其脊椎两旁,后腿之间的间距与前腿之间的间距基本一致,呈 “H” 字形平行分布 。

反观人类,站立时前腿部分因锁骨的存在维持着特定间距,而后腿盆骨位置却没有类似结构,致使此处间距狭小,与肩膀间距并不对等 。

形象地说,人类上半身呈 “U” 字形,下半身则是倒 “V” 字形 。从马先生的开胯 X 光图片(缺图)来看,两边股骨似乎向外延展且更为坚实,这实际上是虚拟的锁骨在发挥作用,目的是平衡上半身间距,塑造出类似四肢爬行动物的四方形身形,此为开胯太极拳的首个身形原则 。

与之对比,不开胯太极拳练习者的胯部间距呈倒 “V” 字形 。

身形原则解析身形原则一:胯部形态

开胯太极拳追求胯部间距如四肢爬行动物般平行,呈 “H” 字形;不开胯太极拳胯部间距则是倒 “V” 字形 。

身形原则二:胸腹与背部形态

再看四肢爬行动物的肚腹、胸部与背部 。它们的肚腹和胸部柔软且内陷贴近背部 。背部脊椎笔直,撑起整个身体,使得四肢轻盈灵活,脊椎稍有动作,四肢便随之而动,背部还有向下向内保护胸腹的态势,整个背部至后脑近乎平行 。

开胯太极拳便借鉴了这一特点,要求前胸贴后背,肚腹虚空贴近后背,后背平整如标枪,这是身形的第二个原则 。而不开胯太极拳在练习时,前胸贴后背的同时,肚腹往往突出,背部呈 “C” 型弯曲,并非平整 。

身形原则三:头脸部形态

谈及头脸部,猫狗等动物的眼睛位置与人类大不相同,它们的眼睛仿佛长在后脑 。人类进化后,眼睛移到了前面 。

开胯太极拳因而要求前脸贴后脑,前期练习时需从后脑往后往前看,后期能借此清晰感知对手动作与距离,增强动体视力 。不开胯太极拳通常仅注重胸部的 “掏空”,对腹部与脸部则无此要求 。

简单来说,若背部与后脑无法平整如标枪,便难以达成开胯的首要条件;即便知晓这一要求,若不明白胯部如何正确运作打开,同样无法实现开胯 。开胯的训练过程,师父们称之为 “抽、靠、贴”,通过控制阴侧肌肉与把握空间,将身形练至极致 。

开胯秘籍与实例讲解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开胯,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例 。

师父曾与浙江大学汽车设计专业的太极拳爱好者探讨,尝试抛开传统的太极阴阳八卦等词汇,从汽车构造的角度解读太极拳 。师父将人体比作汽车,开肩和开胯就如同让身躯与手脚(武术中的三大节),找到汽车车厢与轮子之间的那种关系 。两脚如同汽车后轮,两手好似前轮 。

开肩后,两锁骨对拉开,如同古代门闩上锁,成为前轮的车轴;开胯时,意念上在两胯间长出 “锁骨”,将其对拉开,形成后轮间的车轴 。如此一来,手脚与身躯之间便能产生既浑然一体又灵活轻盈的效果 。

两脚作为驱动动力的后轮,两手则与方向盘等指挥系统相关联 。而且人体的传导系统丰富多样,包含轴传导、齿轮传导、链条传导等 。

杨家老拳谱《平淮腰顶解》中提到:“车轮二,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变 。” 这其实是把太极拳比作古代战地指挥车,强调了 “心令气旗”,即 “心与意” 在太极拳中的指挥作用 。这意味着,太极拳不仅要有精妙的 “硬件” 架构,更需要 “心与意” 这个优秀 “司机” 来操控 。

若想分辨开胯太极拳与不开胯太极拳,依据上述三个身形原则即可一目了然 。即便知晓开胯的训练方法,若没有长期钻研、体悟以及正确的外力辅助喂劲,也难以真正实现开胯 。在当今时代,武术虽无绝对的秘籍,马先生的 X 光片更是将开胯奥秘展露无遗,但开胯的难度依旧不容小觑 。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拳艺精进!!!

0 阅读:32
京京聊太极

京京聊太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