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女”什么人?为何明朝的嫔妃宫女们个个闻之色变?

底层史观吖 2025-02-19 14:16:33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这首大明宫词,讲的就是明朝“朝天女”的悲惨命运。那明朝的“朝天女”到底是干啥的呢?为啥她们的家族能世袭官职,还能一直享受荣华富贵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

明朝的“朝天女”,能让“朝天女户”得到世袭的官职,世世代代都能享受荣华富贵。但一说起“朝天女”,人们又会脸色大变,因为“朝天女户”的富贵,都是建立在“朝天女”的悲惨之上的,世袭的官职也沾满了她们的鲜血。

在古代社会,女人最大的幸运和不幸,可能就是嫁给皇帝了。要是能给皇帝生个孩子还好,要是没孩子,就算再得宠,也难逃悲惨的命运。而“朝天女”,就是这种悲惨命运的一种表现。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里这句话,说出了古代宫女生活的艰难。古代女人地位很低,尤其是被送进宫里的女人,她们每天就盼着能得到皇帝的宠幸,要是能得宠,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己和家人的命运都能改变。

正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皇帝的妃子看起来风光无限,享受荣华富贵,可她们面对的不仅是无尽的孤独,连生死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一旦皇帝死了,被选为“朝天女”陪葬,那这些嫔妃的下场就惨不忍睹了。

“朝天女”,顾名思义,就是朝天的女人,朝天,也就是“死”的意思。古代的“朝天女”,就是指给皇帝殉葬的女人。

1368 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朝。可他当了皇帝后,却恢复了一项惨无人道的制度,就是“人殉”,说白了就是用活人给死去的皇室成员陪葬。

关于“朝天女户”,史料里是有记载的。比如《明史》里就说:“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壁、江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

从这里可以看出,“朝天女”的牺牲,可以让家里人得到千户、百户这样的官职,虽然才五品、六品,但毕竟是世袭的。

殉葬这种野蛮的葬礼制度,本来在秦汉的时候就基本绝迹了,可在自私残暴的朱元璋手里又死灰复燃了。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死后,有 40 个妃子给他陪葬,其中有两个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死的。这些陪葬的妃子,除了被迫上吊,还有喝毒酒、被活埋、被灌水银的,这些死法一个比一个残忍。

就现在的记载来看,殉葬的方式主要还是上吊。毕竟是皇帝的女人,到了下面还得继续伺候皇帝,死得太惨也不好看。

也有说法是活埋,就是把不愿意陪葬的女眷都集中起来,赶到陵墓里,封了墓穴后就活活憋死。总之,方法多得很,残忍得很。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和永乐帝都对“朝天女”进行了抚恤,有官职的“朝天女”被世袭为锦衣卫百户或千户,没有官职的“朝天女”也被提拔成了锦衣卫百户或千户,这些职位都是世袭的。

“嫒何、赵氏、吴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诸氏、李氏、何氏都死了。正统元年,均额外获赠谥号。册子上写道:‘兹委身成义,遵龙驾宾。推荐徽章,应该在彰节去。’”朱祁镇后来写了道敕令,夸她们是按照先帝的“龙驾宾天”来的,表达了对她们这种“节气”的敬佩。

后宫的女人听说自己“有幸”成为“朝天女”,都哭得死去活来,大好年华,谁想死啊。可不想死也不行,因为怕她们在大殡的时候闹事,太监就会提前做点准备工作,要么用弓弦或白绫勒死,要么灌水银毒死。

“朝天女”的殉葬制度,不仅是对女人的残酷剥夺和压迫,也是对人性的践踏和亵渎。这种制度在明朝延续了两百多年,直到明孝宗朱祐樘临终前,才下令废除了这种陋习,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后世勿复为。”

不过,不管怎么说,废除这种制度,顺应天理人心,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欢迎,王公大臣们也都感动得涕泪横流!

明英宗废除宫殉制度,是在个人情感和社会风气转变的双重因素下完成的。这位功绩不突出的皇帝,差点把大明王朝给毁了。也许是出于愧疚,也许是想做点功绩证明自己,明英宗最终下定决心,废除了功勋制度。

后世的史学家们,对明英宗的这个举动,也是褒奖有加,说“英宗独见,罢免此举,遂破千古迷谬,视唐宗命孟才人先效死于生前者,圣愚奚啻千里”。

至此,中国历史上已经灭亡,却又死灰复燃的殉葬制度,终于彻底结束了。

明朝的“朝天女”是一群带有时代印记的人,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小段时间,也反映出了封建统治下的人没有人权,为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自己的命都做不了主,这真是一种悲哀。

好在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而现在的风景正好。朱元璋虽然在历史上政绩评价很高,但他作为一个穷人出身,当了皇帝后就漠视别人的生命,“朝天女”制度确实从根本上铲除了后宫乱政的祸患,有利于朱氏家族的皇位世袭。但这也说明朱元璋统治能力有限,还残忍至极。

大家对“朝天女”制度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9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