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天,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地带因为天降大雨的缘故,导致淮北地区出现了一场特大洪水,当毛主席看到当地灾民为躲避洪水爬到树上,结果被毒蛇咬死的报告时留下了眼泪,指示有关部门准备根治水患的工作,并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为了纪念轰轰烈烈的治淮工程,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电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于1952年全国放映。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福建前线某部队在组织全体解放军官兵观看纪录片时,部队中一位连长却突然间嚎啕大哭,然后指着屏幕上的一位妇女同志说道:“她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啊!”
这位连长叫做冯学永,而纪录片上的那位妇女,叫做李秀英。
冯学永
被抓壮丁的上门女婿李秀英于1928年出生于安徽省淮泗道颍上县,当时她家里已经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她的父亲姓朱,母亲姓李。
因为家里孩子实在太多的缘故,父亲逐渐承担不起一家人的生活费用,正好秀英的舅舅没有孩子,于是父亲就在秀英4岁时将她过继给了舅舅,秀英也就在这一年正式改姓李。
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但是继父对李秀英还是视作掌上明珠一般,继父家在镇子上做一些小买卖,生意虽然不是特别兴隆,但还算可以,一家人维持温饱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1944年,李秀英的继父眼看女儿越长越大,觉得是时候给她找个丈夫了,但是继父不放心女儿嫁到外地去,担心女儿会受苦,于是想给女儿找一个上门女婿。
正巧,有一个叫做冯学永的年轻人经人介绍来到了他们家当学徒,冯学永为人老实,干活伶俐,继父觉得如果将冯学永招做上门女婿,对女儿也是一件好事,于是就主动找冯学永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入赘到自己家里来。
冯学永在店里干活期间与李秀英聊过天,对长得清纯漂亮的李秀英心有好感,因此虽然当上门女婿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但冯学永还是当场表示自己愿意。
李秀英
就这样,李秀英和冯学永正式举行了婚礼,第2年,他们之间诞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1946年,李秀英发觉自己又怀孕了,就在冯学永与李秀英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时,却出现了一件如同晴天霹雳般的事情。
这一天早晨,冯学永起了个大早,告诉怀胎7个月的李秀英自己要收麦子去,今天下午就能赶回来,让妻子不用担心。
结果李秀英等到晚上都没有等到冯学永回来,她挺着个大肚子抱着女儿找遍了村子里的亲戚朋友,结果没有一个人知道丈夫的踪迹,当时国共两党已经开始打内战了,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赢得战争四处拉壮丁,李秀英心里逐渐产生了不祥的预感。
过了几天后,李秀英家附近的邻居慌慌张张地跑了回来,然后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李秀英家对她说道:“秀英嫂子,出···出大事儿了,学永哥他····他被人抓去当兵去了!”
邻居喝了口水,缓了缓后对李秀英说道:“前几天我在外边办事的时候,看到国民党正在抓壮丁,学永哥也被他们给抓了,我见情势不妙就找了个犄角旮旯躲了起来,没有被那些国民党兵发现,因为担心他们再回来,所以我在外边亲戚家里躲了几天,这才赶回来给你报信。”
抓壮丁
丈夫被国民党抓壮丁这件事情对于李秀英而言如同晴天霹雳一般,毕竟子弹无眼,一不小心自己可能就永远见不到丈夫了,再加上此时李秀英的继父又患上了痨病,身体状况并不好,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李秀英一个人的身上。
好在亲戚朋友知道李秀英的情况后,对她予以了极大的帮助,三个月后,在亲戚朋友的照看下李秀英又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李秀英认为这段时间自己给亲戚朋友添了不小的麻烦,孩子已经生下来了,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了,于是二女儿出生后不久,李秀英就开始为了生活进行工作,在三年内战时间里,她下过地,去县城里打过零工,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她都硬生生扛了下来。
虽然很多亲戚朋友不忍见她一个妇道人家受苦,于是劝她再找个男人改嫁,但李秀英却坚决表示自己就是要等学永回来。
治理淮河1950年7月20日,毛主席收到了一封华东防汛总指挥部发来的淮河灾区急电。
华东防汛总指挥部在电报中报告,自1950年6月下旬以来,淮河中上游地区出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规模暴雨,预计会超过1931年最高洪水水位,淮河干流两岸的亿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
淮河古称淮水,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在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为“四渎”,淮河的支流非常多,再加上淮河的主汛期间暴雨十分的频繁,因此历朝历代虽然有心治理淮河,但是一直没能取得有效的成绩。
毛主席收到华东防汛总指挥部发来的电报后,对这一情况十分重视,当即指示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除了要积极防汛、救灾外,同时必须考虑根治淮河水灾的方法。
曾希圣
党中央立即安排了上千万公斤的救济粮前往灾区,然而,口粮的问题虽然暂时得到了解决,水患的威胁却仍然没有结束,8月5日,皖北行署区书记曾希圣向毛主席发了一封告急电报,曾希圣在电报中写道:
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脱,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四百八十九人,受灾人数共九百九十余万,受灾人口占皖北总人口的一半。
毛主席曾说过,他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一般只有三种情况下才会流眼泪,其中第一种情况就是他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一旦看到老百姓受苦,自己就会忍不住的掉眼泪。当毛主席看到曾希圣发给他的这封描述皖北受灾群众的生活后,他的眼眶瞬间就湿润了,并留下了泪水,然后说道:“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加急电报
毛主席在“被毒蛇咬死者”“四百八十九人”下面画了重重的横线,之后将这封电报转批给周恩来总理,让他了解灾情后“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
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决定按照“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方针治理淮河,虽然当时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但是中央还是硬生生的挤出了4亿5千万斤原粮、2000万斤小麦当做治淮工程款。
1950年12月,治淮第一期工程正式全面开工。
历史上不是没有人想要治理淮河,但是“根治淮河”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提出,因为这是一件极其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毛主席后来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后,大批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干部、大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员汇聚成一股洪流,从全国各地赶往前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治淮运动中,仅治淮工程开始的第1年,就有220万农民加入了这场伟大的运动中。
而祖祖辈辈饱受淮河肆虐危害的淮河流域的人民群众,也怀着非同一般的热情投入了进来,其中自然也包括李秀英。
李秀英的家乡正是治淮重点区域,当李秀英得知治理淮河行动正式开始后,将自己的两个孩子交给继母照顾,准备前往淮河治理工作报名处报名。
结果半路上李秀英想到:想要治理淮河,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因此他又返回了村庄,召集了村子里26个姐妹一起组成“女子民兵突击队”,一人扛一条扁担一只筐跑到报名处报了名。
李秀英
1951年的中国工业并不完善,完全没有治河所需的大型机械装置,因此想要治河完全靠的就是人力。
虽然李秀英和她领导的“女子民兵突击队”全都是妇女同志,但是她们和其他男同志相比也不遑多让,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同志就搞特殊化,不管是淘沙还是挑土,她们总是冲在最前面,李秀英等人却没有喊过一声苦,也没有叫过一声累,在大太阳底下挥洒着汗水。
据李秀英后来回忆,有一次她们几个姑娘抬土的时候,仅仅一个下午就抬断了4根手臂粗细的担子,到了晚上的时候肩膀肿得老高,根本就没法睡觉,如果不睡觉的话第2天干活就没精神,因此大家就把扁担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反复地按压,直到将肩膀压的没知觉了才能睡着。
在一起干活的同志们看来,李秀英就像一个“拼命三娘”一样,干起活来不要命。有一次,她干活的时候突然吐了一大口鲜血,然后晕倒在地上了。
当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兼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副部长钱正英知道李秀英的事迹后,连忙赶到医院看望李秀英,钱正英看着昏迷不醒的李秀英十分心疼,于是专门将医生找来,嘱咐医生:“李秀英苏醒后,让她在医院里多休养几天,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她出院!”
钱正英
然而李秀英苏醒后却拒绝了医生让她休养的好心要求,一定要到前线继续工作,因为李秀英小时候曾经经历过洪水泛滥的滋味,当时如果不是有一棵树正好将她拦住,李秀英当时就被洪水给冲跑了,李秀英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在汛期来临之前将堤坝修好,这样才能避免再次出现自己小时候那样的悲剧。
于是李秀英不顾医生护士的阻拦,再次冲到了最前线进行工作。
就这样,在千千万万个“李秀英”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期治淮工程顺利完成,成功保证了当年的秋收工作,为后续的治理工程奠定了基础。
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李秀英,先后两次被评选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她的肖像还曾登上1951年刊发的第九期《人民画报》的封面。
1951年10月,作为劳动模范的李秀英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特意亲切地与李秀英握了握手,而李秀英也趁这一机会拿起自己的一个本子请毛主席签字,毛主席二话不说欣然应允,郑重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毛主席签名
她是我妻子治淮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在这一部纪录片中,作为特级劳动模范的李秀英多次出镜。1952年这部纪录片全国上映后,李秀英也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与此同时,福建前线某部队也组织全体官兵观看这部记录电影,战士和指战员们对荧幕上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的为治理淮河所做的努力十分感动,并留下了眼泪。然而众人没想到的是,一位连长看着看着突然间嚎啕大哭了起来,然后指着荧幕上特级劳动模范代表李秀英,对战友们说道:“她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啊!”
这位解放军连长,正是冯学永。
1946年的那一天,冯学永在去割麦子时被国民党给拉去抓了壮丁,想到家里怀胎7月的妻子,以及不到两岁的女儿,冯学永在刚被抓进军营时想的只有一件事:一定要逃回家去,我老婆孩子还等着我呢!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冯学永曾多次策划并实施了逃跑行动,可惜每一次都被国民党给抓回去,然后多次受到惩罚,经历了国民党非人的折磨后,冯学永彻底放弃了逃跑的希望,在国民党军队里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
虽然冯学永放弃了希望,但是他所在的部队领导还是存在着有识之士的,有一天,冯学永的上级召集他和其他国民党士兵开会,说上头长官已经决定起义了让他们做好准备,就这样,冯学永稀里糊涂的成为了解放军的一员。
军民鱼水情
当冯学永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后,才明白什么叫做“官兵平等”,什么叫做“军民鱼水情”,当冯学永还是一名国民党士兵时,部队每路过一个地方,当地群众要么选择逃跑,要么对他们怒目而视,就像是看仇人一样。
而冯学永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后,所到之处人民群众无不是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对待解放军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在国民党当兵时期,国民党长官肆意打骂士兵,克扣兵饷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在解放军中官兵是平等的,兵饷也是足额发放的,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共同点就是有不少士兵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但国民党军队的士兵是拉壮丁拉来的,而解放军战士是自愿参军的。
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后,冯学永逐渐在心里坚定了一个念头:如果不推翻国民党,那么自己遭遇的悲剧一定还会发生在自己的后代身上,我要跟着共产党早日把国民党反动派打跑,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然后回家和妻子团圆。
之后,冯学永参加了淮海战役,战斗开始后,虽然他心里仍然有些害怕,怕自己再也见不到妻子、女儿,以及不知道是男是女的孩子,但他却没有丝毫的动摇,“取得胜利,活下去,带着荣誉、勋章回家!”的意志压倒了一切,冲锋号响起后他总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
之后,冯学永跟着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多起重要战役,并数次立下战功,将国民党反动派赶出大陆后,冯学永在心里告诉自己:是时候回家了。
然而就在他准备向部队领导请假回家探亲时,朝鲜战争爆发了,此时冯学永的思想比刚参加解放军时已经有了质的升华,在他心里国家的安危稳定高于一切,而且他也知道,美国鬼子一旦在朝鲜半岛取胜,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将国民党反动派“带回来”,受够了国民党统治的他当即取消了回家探亲的计划,准备跟随部队入朝参战。
志愿军战士
在朝鲜和美国鬼子战斗了一段时间后,冯学永又跟随部队调回了福建前线,预防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有什么“非分之想”。
在这段时间里,冯学永曾托人回老家打听过妻子的消息,但始终没有和妻子联系上,心里不由得十分忐忑:妻子不会改嫁了吧?
直到1952年部队组织看记录电影时,他越看荧幕上那位妇女越觉得眼熟,在得知对方名叫“李秀英”后,终于确认:那就是自己6年没见的妻子!
冯学永没敢直接和李秀英取得联系,因为他担心妻子已经改嫁了,犹豫了很久后,冯学永决定先给当地政府写封信,询问一下妻子的现状。
当地政府知道冯学永是特级劳动模范李秀英的丈夫后,赶紧将这封信转交给了李秀英,李秀英看到信封上那一熟悉的笔迹时,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她虽然想开怀大笑,但眼睛里却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泪水,这一天,她已经等了整整6年了。
1952年年底,李秀英带着两个孩子千里迢迢地抵达了福建前线,并见到了6年不见的丈夫,这对坚强的夫妇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再也没有什么能将他们二人分开了。
冯学永与李秀英
为了和丈夫在一起,李秀英于1955年辞掉了在水利厅的工作,携全家一起搬到了丈夫所在的福建省南安县,并在一家化工厂找到了工作,别人说她傻,主动放弃“金饭碗”,李秀英自己却不这么看,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更为重要的了。
1969年,李秀英正式当选为福建省南安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并作为代表参加了党的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再次见到了毛主席。
李秀英
李秀英和冯学永总共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冯学永所在连队的一排长,二女儿嫁给了连队的二排长,小女儿长大后参加了解放军,小女儿的儿子高中毕业后也参加了解放军,因此,李秀英一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军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