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背后的男人:留给董明珠的时间不多了

奋斗小火球 2024-05-08 01:25:04

 正当午饭时分,格力公司食堂热闹非凡,员工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忽然,人群静如止水,向两侧让出一条通道,仿佛孙悟空挥舞金箍棒开路一般。

——董明珠闯入了食堂。

众人纷纷躲开她的目光,有人装作在打电话,手机贴耳避免与她交流。

她不像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企业家,而更像是满面杀气的春三十娘,脚步间传达着警告:桃花过处,寸草不生;金钱流动,人头不保。

“寸草不生”,这是江湖传言中对董明珠的评价。自从1996年,她以一名小经理的身份,坚决拒绝领导安排的关系户400万元策划合同后,这个评语便一直追随着她。

作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董明珠是中国商界最具传奇色彩的女强人之一。

三十岁仍在老家安于家庭生活,却在36岁背井离乡,踏上销售之路。

她不靠关系,不请客吃饭,却屡创销售神话,被尊称为营销女皇。

她铁腕无情,家人与她绝交,一些客户和高管对她恨之入骨。

从一个小业务员,成长为一家千亿企业的掌门人;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带领走向世界之巅。

董明珠究竟有何秘诀?她何以如此强势?

她是否真的毫无情感?

让我们揭开这个谜底。

  1954年,江苏南京,一个平凡的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董明珠。

在这个家庭中,董明珠是最小的,六个孩子中的末位。

小时候的她,温顺而害羞。老师评价她:“性格内向,善于助人”。

然而,渐渐地,她开始显露出坚定的个性。

在与同学的争论中,她总是坚持到底,被人戏称为“常有理”。

董明珠一生中另一个决定性的性格特点是她对待挫折的态度。她曾无数次提起小时候学游泳和骑车的经历。

12岁那年,学校组织游泳,她不愿穿泳衣,觉得丑陋。但被老师激励后,她决定尝试。

教练们让她在浅水区杵着棍子,自己玩,结果差点溺水。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第二天继续前来学习。她说:“虽然害怕,但不学会,将来还是会有麻烦。”

同样的精神,她学会了骑车。

面对困难,她从不逃避,而是努力克服。这就是董明珠的生活态度。

这种精神,让她在人生中屡遭挫折,却也收获了巨大成功。

董明珠就读于南京有名的南师附中,一所百年名校。然而,文革期间,她未能进入理想的大学。

她选择了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学习统计学。

1975年,毕业后,她回到南京,进入一家化工研究所。

不久,她结婚了。

她与丈夫相亲相爱。每天下班,她都会准备好晚饭,等待丈夫归来。

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名叫东东。

生活安稳而平凡。

然而,命运却突然转折。

1984年,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她和年幼的东东。

这一年,董明珠刚满30岁,东东只有两岁。

她的生活陷入了一片黑暗。

 失去了至爱,董明珠将所有心思都投入到了儿子身上。

因为没有人照顾孩子,她只能将他带到工作单位。

过去,她是骑自行车去上班的。但自从带着孩子以后,为了避免东东吹风感冒,她改为抱着走路,每次往返需要半个多小时。

两岁多的东东,体重已经超过了三十斤。董明珠每天早上抱着他去上班,中午再抱回家,简单做顿饭,吃完又抱回去,晚上再抱回来。

每天四趟,无论风雨,这样的抱起着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才放下。

许多人劝董明珠再找一个伴侣。

当时的董明珠,三十出头,相貌不差,气质温和(还没变成日后的霸道女总裁),要找到一个对象并不难。

但她担心重新组建的家庭对东东的成长不利,因此一直未再嫁。

许多年后,在央视的《夜话》节目上,主持人乐嘉问她:“你有心动的男人吗?”

董明珠回答道:“有心动的太遥远,太近的不心动。”

谁是那个让董明珠心动的遥远之人呢?

然而,感情并非生活的全部,日子还得继续。

不知何时开始,董明珠心里升起了一团火焰,越燃越旺。

她在化工研究所做了十几年行政工作,而外面的世界却日新月异,她渴望外出闯一闯。

如果丈夫还在,或者孩子还小,她或许不会有这种想法。但现在,丈夫已去世多年,孩子也上了小学。或许,她的人生可以试着走出不同的路?

在那个年代,要放弃体制内的工作,需要极大的勇气。而对于通常更倾向于安稳生活的女性来说,这更是一项艰难的选择。

但董明珠可不是个平凡的女人!

1990年,36岁的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离开南京,独自前往深圳。

那一年,东东8岁。曾经整天抱在手里的孩子,现在被董明珠托付给了外婆。

因为她之前只在化工领域从事行政工作,毫无其他行业和岗位的工作经验,所以到了深圳后,她只能找了一家化工企业,继续从事行政文员的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董明珠去了珠海看望一位朋友。没想到,一到那里,她就被这个海滨小城深深吸引。

回到深圳后,董明珠立即辞职,搬到了珠海。

珠海是个小城市,工作机会远不及深圳多。要找到化工企业的行政工作,实在是困难重重。董明珠只能寻找其他的出路。

很快,她听说了一家空调厂招聘销售人员的消息。

这家名为“海利”的小厂,业绩一直不佳,连年亏损。销售人员没有固定工资,全凭销售业绩提成,卖掉100万元的货才能赚到2万元提成,而且还要扣除差旅费和应酬费。

此时的董明珠,从未接触过空调,也没有销售经验。她既没有广泛的社会人脉,也不擅长应酬,交际中也不属于“会说话”的那一类人。

一个36岁的单身母亲,7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在体制内的研究所做了十几年的行政工作,谁会接受这样的工作呢?

但董明珠接受了。

与我们熟悉的坚强的“铁娘子”不同,当时的她内心其实十分恐慌。

由于不知如

何开始,她紧随着厂方指派的老师,一步不敢离开。

销售是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说它简单,因为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做。

说它困难,是因为要说服别人拿钱交给你,你得打破别人的戒备心理,获得他们的信任。

因此,进入销售行业容易,但要做好销售工作难!

董明珠的第一单业务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

当时,师傅在外地出差,董明珠坐着长途火车去和他会合。

因为不喜欢一个人在火车上吃东西的样子,董明珠整整一天都没有吃饭,再加上天气酷热,她一到宾馆就头晕眼花,最终晕倒在地。

被师傅叫醒扶进房间后,董明珠昏睡了整晚,第二天醒来时,尾骨剧痛。

师傅看她一瘸一拐地走路,建议她先休息几天再开始工作。但好强的董明珠不愿意在第一次出差时耽误工作,她强忍着疼痛,到北京参加空调展会。

几天的奔波后,尾骨的疼痛让她几乎无法忍受,最终去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尾骨骨折了。

当时正值酷暑,空调销售旺季,错过了这个季节就得等到下一年。尽管骨折剧烈疼痛,董明珠仍不敢停下来休息,她唯一给自己的“优待”就是将出差的火车硬座改成卧铺,每天多睡一点时间。

如此拼搏下来,董明珠第一年就卖出了300万元的货。对一个完全的新手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她拿到了6万元的提成,在1990年,这已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一个销售新星正冉冉升起。

由于业绩突出,公司派她到安徽,全面负责该省市场。

从一个毫无经验的新人,到独立负责一方市场的高手,董明珠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一片广阔的天地,正等待着她去开拓。

然而,到了安徽,她的第一仗却出师不利。

原来,上一个业务员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其中最紧迫的,是一家公司欠了海利空调42万元的货款,一直拖着不还。

本来,这是上一个业务员的责任,董明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她认为公司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因此义无反顾地决定要把欠款追回来。

这一追,竟然持续了四十多天。

那家公司的老板姓牛,一直跟董明珠斗智斗勇,后来甚至变本加厉。

董明珠开始时试图和他好好谈判,希望对方能体谅,支付欠款,或者退掉货。但牛老板不为所动。

董明珠每天都跑到对方办公室,坐在那里磨磨唧唧,但牛老板毫不示弱。

一个多月过去了,董明珠还是没有取得成功,不知道说了多少好话,遭受了多少冷淡,受了多少欺骗,流了多少眼泪。

最终,董明珠实在忍无可忍,向牛老板大声喊道:“从今以后,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我绝对说话算数,不信你就等着瞧!”

董明珠的强势吓倒了牛老板,他只好妥协:“好了好了,你太凶了,明天我就退货给你。”

第二天,董明珠叫来了一辆5吨的东风卡车,从牛老板的仓库里拉走了海

利的空调,为了防止牛老板反悔,她也亲自上阵,帮着工人搬运。

等到货装好,车发动,董明珠坐上副驾驶座后,才松了口气。含着泪水,她对牛老板大声宣布:“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和你做生意了。”

车开出工厂大门,董明珠泪流满面。

  经历了这番艰辛,董明珠内心埋下了两个决心:第一,以后要找到信誉良好的经销商;第二,要改变先发货后付款的惯例,坚持先付款再发货。

第一项决心虽然不易,但并非难以实现,只需花费更多时间来选择合适的经销商。然而,第二项决心却是“挑战天下之大不韪”,与当时的惯例完全相悖。

在那个时代,所有卖空调的企业都采用代销模式。也就是说,厂家将货物放在商家处,售出多少就结算多少,因此存在着较长的账期,导致厂家账上常常挂着巨额的应收账款,业务员还要兼任追债员。因此,董明珠到安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债。

而现在,她想要改变代销模式:商家先付款给厂家,厂家再将货物发至店铺。

可想而知,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

董明珠首先去找了曾经销售过海利空调的商城谈判,但对方表示海利的服务本就欠佳,现在要求先付款必定不可行。

于是,董明珠只得改变策略,去尝试那些尚未销售过海利产品的商家。虽然谈了许多家,但仍然遭遇到了同样的回绝:代销可以,但先付款不行。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选择放弃。

但董明珠绝非一般人。她不气馁,继续不懈地寻找。

最终,在安徽的淮南一个电器商店里,一位女经理被董明珠的真诚和专业所打动,毫不犹豫地预付了20万的货款。

这是董明珠在安徽完成的第一笔交易,得到的第一张支票。那一刻,她的眼眶湿润了。

为了不辜负客户的信任,董明珠并没有发货后就不闻不问,而是每天都待在店里,帮助销售空调,并与女经理共同制定各种营销方案。在她的帮助下,20万的空调很快就全部售出,商店又进了第二批货。

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格力空调好卖,董明珠可信”这个名声不胫而走(此时海利空调已更名为格力空调),之后的生意就变得更加顺利了。

那一年,董明珠仅在淮南一带就售出了240万的产品。

此后,她又成功地进军了芜湖市规模最大的国有商场,并帮助该商场制定了销售策略,仅这一家商场就售出了100多万的产品,创造了历史纪录。

然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她成功地“征服”了安徽各地的“电老虎”。

空调是一种耗电量极大的产品。在那个年代,由于电力供应不足,购买空调还需要额外缴纳增容费。很多地方的供电局也都设立了“营业部”,销售空调和其他家电。

董明珠首先前往铜陵市的供电局,发现他们的营业部所售卖的空调品种不全,质量也参差不齐。她判断:供电局的地位较高,初入商界,不习惯求人,也不了解营销,因此无法购得高品质的货物。

董明珠知道,机会来了。

她花了几天时间,向营业部经理讲述了如何选择和销售空调的经验。经理觉得很有潜力,于是将董明珠介绍给了供电局的局长。

局长听完董明珠的介绍后,立刻下令:“先订购50万!”

这笔50万元的汇款到账后,引起了整个厂区的轰动。传言说,一个女业务员成功地与供电局合作,尚未发货就收到了50万元的款项,简直是神话一般。

董明珠将在淮南的经验复制到了铜陵,亲自指导供电局的营业员如何介绍产品、销售产品、进行调试,帮助他们取得了巨大的业绩,赚得了丰厚的利润。

随后,董明珠陆续征服了其他地方的供电局。最终,安徽省范围内三分之一的销售都由她来完成。

如果说,一年多前,作为一个刚刚踏入销售领域的“菜鸟”销售员,董明珠主要依靠的是辛勤努力和真诚去开拓市场,那么到了1992年,

她的销售天赋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一个例子可以佐证这一点:

在合肥某汽贸公司,董明珠与总经理第一次见面,没聊多久,对方就毫不犹豫地叫财务支付了125万元。有人提醒总经理要谨慎,防止上当受骗。然而,总经理却毫不犹豫地说:“无需调查,如果董明珠是骗子,我也认了。”

这充分显示了董明珠的出色人际交往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那一年,董明珠在安徽省的销售额超过了1600万元,是邻省江苏省销售额的五倍还多。一个人的业绩占到整个公司销售额的八分之一,成为全厂传颂的传奇。

 深入研究董明珠传奇的人群中,一位名字自然而然地凸显在其中——格力电器的总经理,朱江洪。

朱江洪,可谓一位奇人。他生于1945年,出生在珠海一个普通的菜农家庭,从小在茅草屋中长大,跟随母亲挑着扁担穿过拱北桥,到澳门去卖菜。

然而,他非常努力,成功考入了广东的著名学府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毕业于1970年后,被分配到广西百色的一个矿山机械厂工作,从一名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厂长,将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厂发展成了行业顶尖、全国知名的大企业,在百色地区可谓声名显赫。

在广西工作了18年后,由于父母年迈,无法远行照顾,朱江洪萌生了回到珠海的念头。

那是在1988年,调动工作并不容易。朱江洪费尽心思,历经艰辛,才最终调回了珠海。

回到珠海后,他先是在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冷板凳上坐了一段时间,然后被安排到总公司旗下的冠雄塑胶厂担任总经理。

这家工厂年年亏损,债台高筑,岌岌可危,是无人愿意接手的烂摊子。有人预测,朱江洪待不了三个月,就会被迫无奈地“滚蛋”。

但朱江洪不信邪。他一边开拓市场,一边整顿生产,仅仅一年就让工厂减少了一百多万的亏损;第二年更是扭亏为盈,盈利77万。

1991年,总公司决定将海利空调厂和冠雄塑胶厂合并,采用了冠雄厂此前注册的“格力”品牌,将新厂命名为“格力”。

于是,海利空调厂的业务员董明珠成为了朱江洪的手下;她所售出的空调,也成了格力空调。

1992年,朱江洪前往安徽和江苏进行考察,而董明珠则全程陪同。

在安徽,每到一处,经销商都对董明珠赞不绝口。朱江洪感慨地说:“小董,你不容易啊,我代表格力全体员工感谢你!安徽的经验一定要向全厂推广!”

出于对董明珠的欣赏,朱江洪将江苏市场也交给了她。然而,董明珠为了给负责江苏市场的业务员留下一份饭碗,只答应接手南京这个强敌遍布的市场。

当时,格力在南京市场几乎没有知名度,销售量也是几乎为零。

但董明珠再次展现了非凡的能力。

1993年,在南京市场,她售出了3650万元的空调;再加上在安徽市场的业绩,她总的销售额超过了5000万元,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1/6,提成超过100万元。

这无疑是一个真正的传奇。由于提成丰厚,董明珠获得了一个新的外号:“富婆”。后来的一些媒体和书籍,则将她称为“营销女皇”。

然而,就在此时,格力内部却酝酿着一场风波。

那个时代,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空调主要以组装为主,格力也不例外。而由于1993年和1994年的过度热销,空调的质量和服务出现了很多问题。

朱江洪决定坚决排除异己,全力推动技术改革,加强质检,大力引进新设备、新厂房,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加强研发。

这方面的投入增加了,为了平衡,另一方面的开支就不得不减少。朱江洪降低了销售人员的提成。

这引起了销售人员的极大不满。他们纷纷离职,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

作为一名明星销售员,董明珠自然是他们挖角的重点对象。

然而,董明珠没有受到干扰,反而回到了公司总部,独自应对这一挑战。

朱江洪建议由董明珠担任经营部长,负责管理所有的销售人员。而那些仍然留在公司的销售人员也一致同意。所有人都全票推举董明珠为部长。

董明珠自己却有些犹豫。

作为一名销售员,她一年的提成可达数百万元;而担任部长,只能领取固定的十万元工资。同时,她在南京市场可以经常回家看望孩子;但是在珠海工作,回家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

然而,最终,董明珠认为格力的经营部已经到了必须整顿的地步。她决定以公司利益为重,放弃高额的提成,回到总部,担任经营部部长。

1994年底,在前线奋斗了四年的董明珠回到了珠海,担任了新职务。

同事们都欢呼雀跃,因为他们都知道,董姐“最好说话”。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心目中的“天使”上任后,却露出了“女魔头”的真面目。

 董明珠担任部长后,立刻点燃了一把烈火。

首先,她着手整顿公司作风。

她规定,办公室禁止食用,不得搭理闲言碎语,女性不准佩戴饰物,如耳环、戒指,更不能留长发等等。初时,同事们以为她言而无信,却没想到,她是当真的。有位后勤员工,收入每月仅八百多元,因为在办公室内分食食物,被罚了一百元。

领略到董明珠的铁腕作风后,同事们开始对她充满敬畏之情。

其次,她全面推行“先付款,后发货”政策。

董明珠上任后审视账目,惊觉公司账面利润高达一千万元,但应收款项却高达五千万元。只要有百分之二十的款项无法收回,这一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董明珠对欠款问题感到深恶痛绝。而且,她已经证明“先付款、后发货”的模式是可行的。因此,她要求所有业务员都必须采用这一模式。

经过1995年的努力,董明珠彻底解决了应收款问题。格力的日后发展,现金流一直非常健康,董明珠的贡献功不可抹煞。

最后,她大力打击关系户。

董明珠规定,必须先收钱后发货。然而不久后,有人违反规定,在未收到款项的情况下,将货物交给了经销商。

这位经销商素来信誉良好,此前也未出现过拖欠行为。而且,这位违规者身份特殊——他是一直跟随朱江洪从广西来的亲信旧部,朱江洪对董明珠也十分信任,深加器重。

然而,董明珠毫不犹豫。相反,这是她早已等待的机会——她一直想好好处理这些人。

她不仅对其罚款,还公开批评,并将其降级——最后一个惩罚最严厉,这意味着对方的收入从此大减。

朱江洪也感到愤怒,这些人远道而来跟随他,一直忠诚可靠。这次销售货物也是为公司做贡献,并保证货款能够收回。董明珠的举动不仅让朱江洪面子尽失,也伤害了这些“忠臣”的感情。

于是,朱江洪将董明珠叫到办公室,质问道:你罚款、批评我没意见,但为何降低人员工资?

董明珠回答道:因为我只有足够的权力降低工资,如果你给我更多权力,我早就开除了他。

这一句话让朱江洪无言以对。

另一次,某广告公司老板带着价值四百万元的策划合同找董明珠签字。他是某领导的亲信,事先已有约定,以为来这只是走个过场。

然而,董明珠坚决拒绝签字,表示“我连策划案的影子都没看到,凭什么签字?”

这位老板气得大骂:你董明珠走过的地方,真是寸草不生。

此后,这句话成为评价董明珠的常用标签之一。

董明珠对待同事、领导和客户的态度已经算得上严厉,更严厉的是对待自己的亲哥哥。

某年夏季,正值销售旺季,各地经销商都涌向格力订货。一位武汉经销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提出以2%的提成请他帮忙提货。

这在当时并不违规,是通行的做法。经销商可以更快地拿到货,哥哥也能赚到钱,同时还能帮妹妹销售货物,格力也不会有任何损失,完全是双赢的局面。按照该经销商每年三千多万元的销售额,董明珠的哥哥可以轻松赚到六七十万元。

哥哥兴高采烈地给董明珠打电话,然而话刚说完,董明珠却断然拒绝:“你不要来!”随即挂断电话。

不仅如此,董明珠还给经销商打电话痛骂了一顿,并停止了他的货源。

这位经销商刚接到董明珠的电话还挺高兴,以为通过哥哥和她建立了良好关系,却没想到结果是这样。他

气愤地打电话给董明珠的哥哥,说:“你这个妹妹,到底是亲的还是假的?”

之后,董明珠收到了哥哥的绝交信,此后二十年,他们都没有来往。

董明珠后来解释说,她之所以拒绝,是因为担心其他人得知后都不遵守规定,经销商会设法通过关系取得货源,业务员也会设法获取私利。

对于与哥哥的断交,董明珠虽然感到伤感,但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只是二十年后,她后悔地说,当时的做法方法不对,不应该那么强硬地挂断电话,如果解释一下,争取理解,可能会更好。

她说:“哥哥不理解,我也没办法。但是,我在这里工作一天,就必须这样做。等我退休后,如果你还愿意认我这个妹妹,我们再续亲情。”

由于董明珠的强力整顿,加上朱江洪的技术改进、品控到位,格力空调的销售额增长了七倍,并于1996年成为中国市场销量第一的品牌,至今仍然占据着这一位置。

董明珠在经营部掀起了一股热潮,迅速晋升为格力电器销售公司经理、格力电器副总经理。到了2001年,她成为了格力电器的总经理,成为仅次于朱江洪的核心人物。

当时,董明珠已经47岁,已在格力工作了11年。

若说在此之前,格力属于朱江洪的时代,那么,董明珠成为总经理后,格力正式迈入了“朱董共舞”的新时代。董明珠开始在格力的画布上大胆留下自己的印记。

她的上任,就像是从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开始。

那时,格力已经连年坐上国内空调行业的头把交椅,销售不再是问题,但生产成为了瓶颈。2001年,格力开始遭遇严重的罢工浪潮。

董明珠发动了一场雷厉风行的“整顿运动”,她把原本放在各工厂厂长办公室门口的总经理信箱,都移到了厕所、食堂、楼梯间等隐蔽角落,让员工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投诉和举报。最多时,董明珠收到了七百多封员工来信。

根据这些来信,董明珠查出了很多问题,并将多人送进了监狱。

经过干部整顿,格力内部风气得到了一定改善,罢工现象也从此得到了遏制。

到了2003年,格力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成为全国第一家百亿级的空调企业。

然而,危机也在悄然逼近。

当时的销售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美、苏宁、大中等大型销售渠道迅速崛起,打破了原有的经销商模式。其中,国美更是成为了家电销售的绝对霸主,是任何一家家电企业都不容忽视的超级渠道。

格力的产品销售也开始逐渐向国美倾斜,到了2004年,国美的格力空调销量已经占到格力总销量的10%。

2004年2月,为了促销,国美对成都卖场的格力空调进行了降价销售。而董明珠此前定下的政策是,格力空调绝不会参与降价促销。国美的降价行动,并没有事先与格力协商。

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董明珠勃然大怒,立即打电话给四川分公司,要求他们要求国美停止降价促销,并向格力道歉。

当时的国美老总黄光裕正处于财大气粗之时,他即将成为中国首富。国美的门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大家电企业都竞相进驻,他岂会将格力放在眼里。

面对董明珠的强硬态度,黄光裕下令全国所有门店停止销售格力空调。

董明珠陷入了两难境地。

如果她坚持己见,就会与国美闹翻。在当时,大型销售渠道已成为中国家电市场的主要模式,如果格力与最大的国美闹翻,前景将一片暗淡。

然而,让董明珠放弃自己的绝不降价促销的决定,放弃企业的自主定价权,对她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最终,董明珠决定,全面放弃国美,自建门店和渠道。

这是一步极其冒险的举措。因为当时大型销售

渠道已经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势,抵制这一趋势,将面临着难以预料的后果,朱江洪也对此心存疑虑,但他最终选择听从董明珠的建议。

事实证明,董明珠没有犯错。即使失去了国美,该年度格力的营收仍然增长了40%,达到了138亿。

然而,更为严峻的危机正悄然逼近格力,这一次,威胁格力的不再是市场,而是政治势力,因此也更加棘手。

之前提到,朱江洪返回珠海后,被分配到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后来又被派驻到总公司的下属企业。

总公司下辖二三十家企业中,做得最好的就是格力,因此后来,总公司干脆也改名为格力。不同的是,朱江洪主导的格力被称为“格力电器”;总公司更名为格力集团。

当时,格力集团由珠海市国资委全资控股,而格力集团又是格力电器的大股东,所以,格力电器是格力集团下属的子公司;朱江洪和董明珠都是国资委管辖的干部。

然而,格力电器一家公司却贡献了集团95%以上的产值和利润。有钱就是大爷,朱江洪和董明珠一直对格力集团这个“父亲”不感兴趣。

2003年,格力集团进行多元化发展,推出了格力小家电,并通过媒体宣布“格力电器进军厨具市场”。

董明珠认为总公司不应该滥用格力品牌,于是向媒体高调发布《严正声明》,声称“格力电器只生产空调,某些媒体的‘格力电器进军小家电、厨具市场’等报道,内容纯属捏造,严重误导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

这一招导致集团局面尴尬,甚至董事长都被撤换了。

这是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父子矛盾”首次公开化,但“小家电风波”充其量只是小插曲,两年后的“股权出售”之争才是真正的风暴。

当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是稀缺资源,每个地方政府都希望拥有一家五百强企业。但如果自行发展,速度又太慢,还不如引进现成的。因此,将本地企业出售给世界五百强,成为了一条捷径。

2005年,在朱江洪和董明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珠海市政府突然通知,美国开利集团要进行尽职调查,准备收购格力电器。

直到这时,朱董二人才得知,市政府已经准备将格力电器出售给美国开利。

格力电器一年的销售收入超过百亿,但按资产计算,准备卖给开利集团的价格却只有区区9亿。

朱江洪和董明珠自然强烈反对,但事情已经不在他们的控制之中。

开利集团找到董明珠,承诺收购后,继续让她担任总经理,年薪高达8000万元,但被董明珠一口拒绝。

董明珠甚至跑到省里,找到当时的省委书记张德江投诉,阐述了格力电器作为民族品牌对发展国家制造业的重要意义。她说得激动,甚至拍了桌子。

在她的坚持下,省委派出调查组对格力电器的收购案进行了调查。

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这宗外资收购案未能成功,力主收购的官员也被调离,格力电器逃过一劫。

2005年,格力电器启动了股权改制程序,珠海市政府派员到各持股方进行调查,发现所有持股方最关心的问题是:股权改制后,朱江洪和董明珠是否会继续任职?

最终,政府决定由朱江洪担任格力集团董事长、总裁和党委书记。这场备受关注的“父子之争”暂时平息了。

度过了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格力电器继续高歌猛进,直到2012年突破千亿大关。

也是在这一年,格力电器董事会换届选举,年满67岁的朱江洪卸任董事长职务,董明珠当选为新一任董事长。

从此,格力正式进

入了“铁娘子”独揽大权的“董明珠时代”。

此时,董明珠已经58岁,已在格力工作了22年。

 千亿级别的制造企业,如今在中国已经少之又少。然而,董明珠却以一个惊人的目标再次震撼了所有人:用五年时间,实现2000亿的营收突破。

这意味着,从2013年到2017年,格力电器每年至少要增加200亿的营收。

2013年,格力电器轻松地实现了这个目标,同时创造了新的记录——净利润达到108亿,成为中国首家净利润超过百亿的家电企业。

董明珠以出色的业绩赢得了当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殊荣。

在颁奖典礼上,与董明珠同台领奖的小米董事长雷军提出了一项挑战:小米将在五年内超越格力的营业额,并表示愿意打赌一块钱。

董明珠毫不畏惧地回应道:“首先,我告诉你不可能;其次,要赌,不是一块钱,我跟你赌10个亿。”

这一交锋瞬间引爆了中国互联网。在此之前,董明珠虽然是知名人士,但并不是家喻户晓的名人。然而,这场赌注让董明珠成为全国关注的“网红”企业家。

进入个人独揽大权时代后,董明珠开始了与朱江洪完全不同的战略路线。

过去,格力电器一直专注于空调业务。董明珠也多次表态,格力只做空调。

但从2012年开始,在董明珠的领导下,格力走上了多元化之路,开始涉足冰箱、小家电和智能设备。其年报首次提到“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专业化中的多元化”,与2011年“长期专注于制冷产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宣言截然不同。

到了2014年,格力更进一步提出了“将格力电器从一个专业生产空调的企业发展成一个多元化的集团性企业”的目标。

董明珠最重视的两个“多元化”产品是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

在与雷军的赌约一年多后,格力绕过小米,推出了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一直是小米的主营业务,格力进入这个领域,无疑是在与小米竞争。

2015年1月,董明珠在深圳卫视《百佬会》节目上宣布:“我要做手机,太容易了……肯定会超过小米。”

六月,格力正式发布第一代手机,售价1600元。

这款手机直接与“红米2”竞争。但要知道,红米2的定价只有699元!

格力手机的市场反响可想而知。

作为营销女王的董明珠,使用了许多巧妙的策略来推广格力手机。

她将自己的头像和寄语放在手机的开机界面上。每次用户打开手机,都会看到董大姐的“美照”,接受她的祝福。

在一次行业大会上,董明珠当众将手中的格力手机从高处摔下,骄傲地说:“我的手机两米摔下去都不会坏,你敢试试吗?”

我仿佛听到诺基亚在坟墓里激动地拍打着棺材板的声音。

董明珠多次宣称:“我的手机是世界第一。”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手机,大部分消费者都无缘得见。因为格力手机大多被格力内部消化了——在董明珠的强压之下。

董明珠曾自信满满地表示,格力手机供不应求,一年销售5000万部没有问题。

但实际销售数据成了一个外人永远无法得知的谜。

2016年,格力推出了第二代手机,售价3599元。

这一次,董明珠更自信地宣布,第二代手机不会与小米比,而是要与苹果竞争。

这款可以与苹果相媲美的手机同样在市场上难得一见。只知道,当年格力的年终奖中就有一部分是发格力手机。年终奖发放完毕后,这款手机在二手交易平台“咸鱼”上大量出现,全新机的售价为2500元,一次性购买3台以上还能优惠至2200元。

不过,格力第二代手机销售了两年后,总销量终于创下了一个历史纪录:超过了10万台。

嗯,格力两年的销量,只比小米一上午的销量少了2万多台。(小米2017年的总销量为9240万台,相当于每天超过25万台)

不甘心的董明珠,在2019年3月推出了格力第三代手机。然而

,这一次没有像前两次那样大规模宣传,只是悄悄地在格力商城上线。

2019年11月7日,我们在格力商城看到,这款手机有12个型号,价格分别为3200元、3400元和3600元,共计出货量为3台。

然而,格力最近又申请了折叠屏手机的专利。也许,做手机的梦仍在董明珠的心中。

另一个引起巨大争议的事件是格力收购新能源车企银隆。

2016年初,董明珠开始酝酿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并选择了珠海银隆公司。

三月,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宣布正在筹划这桩重大收购案。八月,董明珠与银隆董事长魏银仓共同召开媒体见面会,宣布“以后银隆汽车就是格力汽车”。

十月,格力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对收购事宜及其他事项进行表决。

会议氛围极为古怪。当董明珠进场时,没有人鼓掌。董明珠对此大发雷霆,厉声斥责:

“格力从未亏待过你们……你们看看哪家上市公司像我们一样给你们分红?我格力要是不给你们分红,你能怎么样?你们有什么办法?越是给你们越多,你们越是挑剔、越是吹毛求疵……坦白说,我进来今天开股东大会,这是唯一一次没有人鼓掌,我想,可能每个人心思都不一样……”

股东们深感惭愧,一个个低着头,沉默不语——然后否决了收购银隆的提案。

这可能是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遭遇的最大挫折。后来,她愤然表示,那些投反对票的股东“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

但董明珠并不轻言放弃。她认为“银隆就是一块埋在沙漠里的金子”。既然公司否决了收购提案,她就个人投资。

十二月,董明珠邀请王健林、刘强东等人,共同投资30亿入股银隆。

此后,董明珠又两次增资,最终实现了对银隆的实际控制。

董明珠最终拥有了这块沙漠中的金子。银隆也因董明珠的入股而声名大噪。董明珠与魏银仓也进入了合作的蜜月期。

然而不久后,董明珠便清除了原银隆的管理层,派遣了“董系人马”入驻。

然而,就在人们期待金子发光的时候,银隆接连出现问题,包括欠债被起诉、停工、IPO失败、产业园被查封、骗取政府补贴等情况不断曝光。

2018年11月,银隆公司突然发布声明,宣称原董事长魏银仓和原总裁孙国华涉嫌通过不法手段侵占公司利益,公司已提起诉讼并报案。

2019年4月,银隆宣布,孙国华等6人已被刑拘。魏银仓因逃往美国,暂未归案。

曾经声势浩大,结果却一败涂地。董明珠最重要的两个多元化动作都未见成功的迹象。

她最近的一个大动作是在见证中兴和华为被美国残酷打压后,宣布要投资500亿进军芯片行业。

与其他企业宣布进军芯片行业后股价飙升不同,董明珠宣布后,格力股价应声下跌。

或许,市场对董大姐的多元化战略已经产生了本能的恐惧。

  董明珠,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人生轨迹不同寻常,充满着挑战和奋斗的印记。

在职业生涯的起点,她并非销售行业的精英,而是一名普通的行政人员。然而,她在市场的洗礼中蜕变,以出色的能力和坚定的决心,迅速崛起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领导者,这种成就实在令人钦佩。

然而,董明珠的人生轨迹也充满了争议和质疑。有人认为她冷酷无情,对待他人苛刻严厉,喜欢以言辞激烈吸引眼球,她的种种行为和言论都充满争议。

这些成功和争议,都源自于她的性格特点。董明珠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性格,她从不畏惧与他人发生冲突,言行直率毫不顾忌对方的感受。她对待工作和管理事务从不手软,即使是面对高层管理人员或亲人,也毫不留情。

但是,这种坚定果敢的性格也导致了她与亲人、同事之间的矛盾。她很少关心他人的感受,只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也导致了她与亲人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

然而,与此同时,董明珠又展现出了高超的人际交往技巧。尽管她对他人的感受缺乏共鸣,但她却能凭借理性认知他人的需求,从而更高效地达成交易。在与他人交往中,她能热情待人,也能理性思考,但这种交往往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很难建立真正的友谊。

最让人感动的是,董明珠对格力电器的无私奉献。尽管她只是一名职业经理人,拥有的股份甚至不到1%,但她对格力的热爱却不亚于任何一位企业创始人。她不惜一切代价,为格力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她坚信格力的未来,对公司的发展毫不保留地投入自己的心血。

然而,这种对格力的热爱也使她陷入了一些误区。为了彰显对公司的归属感,她不惜抹杀他人的贡献,对竞争对手持有偏见,甚至不惜使用虚假宣传。这种过度的热爱有时会让她失去理智,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

但是,董明珠对待困难的顽强精神却值得所有人学习。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困境,她从不退缩,总是奋勇向前。她的人生故事是勇气和魄力的典范,她的坚持不懈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

董明珠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性格特点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争议。但无论如何,她都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物,她的人生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敢于追求梦想。

 目睹董明珠充满活力的身影,让人很难将她与那个已经年逾花甲的老人联系在一起。

自1990年起,她已经为格力倾注了整整29个春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退休的日子终究会到来,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实。

对董明珠而言,仍有三个心愿未了。

首先是营业目标。

2012年,当格力营收突破千亿时,董明珠曾豪言壮语,誓言五年内再创辉煌,将2017年的业绩提升至2000亿。然而,命途多舛,到了2017年,格力的营收仅达1483亿元,距离目标尚有一段距离。

虽然2018年,董明珠在与雷军的赌局中险胜,但1981亿元的营业收入(根据格力官网披露的2018年财报),距离目标仍有差距。尽管预计2019年可以实现目标,但比董明珠之前宣告的晚了整整两年。

而她又公布了一个更为庞大的目标:到2023年达到6000亿。

根据2019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的营收增长情况,今年预计同比增长5%左右,即约2080亿元。2023年要达到6000亿,意味着格力电器每年平均增长30%以上。

我个人认为,在董明珠任内,这一目标或难以实现。

其次是接班人问题。

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指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在任期内带领企业发展,离任后也要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繁荣。那些企业家离任后企业没落的,显然水平要逊色许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江洪绝对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

但董明珠能否满足这一条件?

我个人心存疑虑。

朱江洪或许能够容忍董明珠,但董明珠却容不下另一个董明珠。

她缺乏容人之量,喜欢斥责下属,言行“一言堂”,身边的人往往只能战战兢兢地为她效劳,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真正有能力的顶尖人才,不太可能留在她身边。她最多只能吸引到中上层次的人才。

曾经的格力,大家都知道“朱董配”;而现在的格力,除了董明珠,我们还知道谁?

接班人问题,将成为董明珠未来几年最头痛的问题。若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格力成为“百年企业”的梦想,恐怕只能是一场空谈。

第三是多元化。

董明珠担任董事长后,放弃了格力多年来坚持的专业化理念,转而选择了多元化发展道路。

我们很难揣测她的动机是什么?

也许是看到了空调行业发展的瓶颈;也许是更看好手机、新能源汽车、芯片等行业的前景;也许,仅仅是为了彰显自己与朱江洪的不同……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显然,董明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多元化发展的难度。

我丝毫不怀疑董明珠战胜这些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但问题是,这些行业,哪一个不需要5年甚至10年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就呢?65岁的董明珠,还有这样的时间吗?

就算她的身体可以承受,市场会给予她这样的机会吗?股东会给予她这样的机会吗?有关部门会给予她这样的机会吗?

董明珠的一生非常成功。但我认为,上述三个问题,将成为她最后的遗憾。

因为,留给董明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0 阅读:1

奋斗小火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