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蓝色的天幕上,京杭大运河菱湖码头旁一座老楼顶上矗立着一根旧天线,这个场景忽然让我有了穿越时空的错觉。
走进昏暗的楼道里,一块旧门板上还留着半个多世纪前特殊年代的时光印记。
对面的一个窗户上,还悬挂着一个落满灰尘的旧报箱。
这是我从湖州回德清新市老家途中一次特别的顺访。
在湖州众多古镇中,菱湖是我最后一个寻访的地方。尽管很多次回乡下都从菱湖镇外大道走过,但一直没有拐进镇区。
京杭大运河江南段,从苏南入浙江,分有东、中、西三线。西线由江苏震泽入浙,途经南浔、湖州、菱湖、德清、武林头至杭州,是京杭运河运输最繁忙的“黄金航道”。
菱湖,古名“秀溪”,别名“凌波塘”。每年秋季便是“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之景,盛产菱,因名“菱湖”。
菱湖境内河港纵横、池漾密布,是太湖南岸最大的“湖群湿地”,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淡水渔都”“中国生态养鱼第一镇”和“中国淡水渔文化第一镇”的美誉,又有“百桥之乡、百弄之镇”之称。
菱湖是一座因水而兴,以水而建的江南水乡小镇,一座座的古桥连接起来了小镇的河滨巷陌,也是这座小镇历史见证的脉络,民间谚语便有“九墩十三浜,七十二座半桥”,而历史记载上的菱湖便是有“百桥之乡”的美誉。
菱湖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唐朝的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湖州刺史崔元亮修建凌波塘,建造秀溪桥,就形成了集市。
菱湖物产丰富,“尤多水产,商贾四集,号为水市”。逐步形成集镇。因“其地宜菱,以傍菱湖而名。”于是,凌波,秀溪,龙湖则成了镇的别名。
有人说,从50年代到90年代,菱湖是中国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此深有同感。眼前菱湖的老街成为一座完完整整被定格在70-80年代的冻龄小城,也成为拍摄70-80年代影视作品的首选外景地。
菱湖昔日的水乡神韵,可以在电影《林家铺子》中找到一些回忆,当时这部电影有不少镜头是在菱湖拍摄的。
回湖几年了,我一直没有机会亲自到菱湖镇走走看看,是因为菱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江南大镇”,内心需要一份朝圣的仪式感。
因工作回湖州定居后,也经常刷到关于菱湖的回忆文章,有回忆,有留恋,有不舍,有挚爱,有痛惜,更多的还有各种吐槽。
“在发展过程中是中国式的大拆大建,为了方便填了河,拆了古桥,为了造新楼拆了古宅,渐渐地经济每况愈下,被撤菱湖区并入南浔区,被拆解后的菱湖才惊觉自己什么都没剩下,不仅经济没了,区没了,而且唯一能靠古镇经济翻身的小桥流水也没了……”
这些负能量信息一直让我为昔日辉煌的“江南大镇”感觉痛心不已,因此不敢冒然前来——担心自己心目中那位曾风韵独具、美貌绝世的江南女子,历经岁月洗礼后容颜尽失,只剩下浑身的创伤和疤痕……
在手机导航指引下,我到菱湖的第一站选择了位于北栅龙溪河西港的安澜桥。
长虹安澜,名不虚传。这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三孔石桥,一方方宽厚的石板上,落满了岁月的尘埃,也聆听着人们往来的脚步声。
桥下的河水静静地流淌,一位垂钓者正在桥下的船头上安稳地坐着,享受着旧时光难得的惬意和安然……
古镇一片宁静安详,临街的主人家当门而坐,品茶的惬意与安闲,小镇的舒适和悠闲,总会让人忘记城市的喧嚣,不由自主地放慢生活的节奏。
老街里那份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那份久违的水乡味道随处弥漫,“合面店房两人沾,纵深小巷一线天”的古韵袅袅升起。
漫步在油车潭古巷时,一个拍摄年代片的影视剧组正在一旁的大街上拍摄,两辆道具警车停在老街上,那一刻我好像听到了时光流淌的声音,令人产生恍若隔世的错觉。
菱湖镇虽历经沧海桑田,但旧镇址未变,区内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城镇特有的街巷格局。
菱湖镇区现存历史街巷61条,6000余米,形态完整、传统风貌连续,酱园弄、塘路、油车潭街、八四弄、社坛基弄构成了古镇区空间的基本框架,较完整地体现了江南水乡古镇“天人合一”的环境特色。
因为天色向晚急于赶路,没有时间再深入,只能匆匆挥手作别。
初访菱湖,心中难免忐忑。不过,这样的菱湖终归没有让我彻底失望——我还会再来,尽管这次遇见的只是你行走在旧时光的江南背影。
但我相信,随着沪苏湖高铁开通,菱湖的历史底蕴、综合实力以及独特区位优势,必将得到全面激发,属于菱湖的涅槃重生的机遇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