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统计,一辆火车的平均载客量能达到2600人。
在坐上火车之后,所有乘客的吃喝拉撒也都要在火车上完成。
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火车上的粪便都去哪里了呢?
此外,火车上似乎还有着一个奇怪的规定,那就是乘务员会在晚上强行拉上窗帘,这又是出于什么考量呢?
1875年,英殖民者在上海铺设了第一条铁路。
自此之后,火车也就出现在了中国的历史之中。
截止到2004年,中国内地的铁路营业里程已经达到了74000千米。
可见,火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之时常用的一种交通工具了。
虽然火车能快速地将旅客送往目的地,但火车在运行时却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乘客的粪便。
一般来说,中国的火车,如老式的绿皮火车,使用的都是“直排式”的厕所。所谓的“直排”,就是将乘客的粪便和尿液直接排放到火车下方的铁轨之上。
曾有记者采访了居住在涿州段铁路附近的居民,他们说这铁轨之上一直都有粪便,而且还有很多污染的大便纸。倘若是在炎炎夏日,很多苍蝇还会被吸引聚集在此。
另外,当风吹过时,粪便所产生的恶臭就会飘进村子里。这就给火车沿路的居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那么,火车为什么会采用这种问题明显的直排式的厕所呢?
这是因为在设计火车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技术还不能够支持去安装处理粪便的装置。
此外,当火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这些直接掉落下来的粪便会被气流卷入后方的车轮中,顷刻之间就会被搅成碎块,散落在铁道周围。
这种情况比粪便成块掉落更为恶劣,因为散装的粪便会扩大对铁道的污染,同时,也会催化生态危机。
有专家表示,人类的粪便之中会藏有大量的病菌,甚至是寄生虫。
当粪便被暴露于青天白日之下,病菌就会散播到空气之中。如此,可能会引起传染性疾病。
在问题出现之后,中国的专家学者也开始积极地着手解决。
因此,在90年代的中期,中国的火车上就安装了密闭式的厕所。
密闭式与直排式的区别在于,前者会将粪便带入火车车厢底部的污物回收箱,而后者就是直接丢在铁路之上。
但是,密闭式的厕所在容积上也存在着问题。
通常来说,回收箱的容积最多只能达到1000升,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人为地将箱内的污物取走。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清理人员也是不需要触碰到这些粪便的,只需将移动的真空吸粪车将这些粪便装走便是了。
总体来说,密闭式的厕所是有效改善了火车上的粪便处理问题。
所以,现在火车上的粪便都不会被排泄到铁轨上,而是被统一回收了起来,再进行处理。
一般来说,收集到的人类粪便会进行堆肥发酵处理。以这样的方式,含有病菌的粪便就会变成有益的肥料。
此外,发酵是通过高温使得粪便内的微生物平衡,在杀死病毒的同时也能抑制病菌再次滋生。
更重要的是,处理过后的粪便也没有臭味了。
这样的粪便放在田地里之后,不但能够改善土质,还能让这里的植物生长得更茂盛。
弄明白了火车上的粪便“秘密”之后,再来说说为什么到了晚上,乘务员会走到车厢里强行将窗帘给拉上呢?
这第一个原因是为了让火车上的乘客能有个好的睡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火车每次在夜间到站之前,前方对应的车站就会打开照明灯。
这一来是为了让列车长看清楚车站情况,二来则是让乘客看清楚车厢序号。倘若是在火车上已然昏昏欲睡的乘客,被这突如其来的灯光一闪,可能就会瞬间惊醒。
另外,火车的卧铺车厢会在晚上10点之后熄灯,这也意味着此时的车厢内一片昏暗。一旦被车站上的强光扫射到眼睛,那乘客或许就会因此视力受损。
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位乘客安全的乘务员,他就会在晚上强制拉上窗帘。
此外,火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噪音,这也会打扰到乘客的休息。因此,不少的火车上就会安装隔音的窗帘。当这些窗帘被拉上之后,大部分噪音就能被阻隔在窗外。
除了以上的这些原因外,拉上窗帘也是为了避免让火车上的乘客财物受损。拉上窗帘就能阻隔小偷观察的视线,从而减少偷窃的发生。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不让乘客不雅观的睡相曝光。
由于长途旅行的乘客需要在火车上待很长的一段时间,就会导致有部分旅客出现晕车的情况。
而当一个人晕晕沉沉地倒在火车上睡着时,他已经不能再进行表情管理了。
因此,乘务员为了不让旅客丑陋的睡着神态从窗户暴露在外人眼睛,就会贴心地拉上窗帘。
再者,还有很多火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停止在半道上,这并不是火车出了什么故障,而是火车在给共用一条铁轨的其他火车“让路”。
由于这种情况时常会发生,倘若一位在夜间醒来的乘客发现自己的火车停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不动了,他肯定会吓一大跳。
因此,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乘务员就会拉上窗帘,避免让乘客无故忧惧。
对于乘务员来说,他们要让乘坐火车的旅客在这段旅程中过得舒适安全一些,所以才需要在晚上拉上窗帘,并不是在遮掩什么秘密。
但对于现在的不少人来说,由于他们在出行时更多的时候会选择飞机或者高铁作为交通工具,因而也就不再能体验到火车上的这些“规矩”了。
出于这样的原因,他们就会觉得火车晚上强制拉窗帘是一个很奇怪的规定,但其实这样的规定都是为了乘客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