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在长平损失45万人,为何后来又撑了30多年?看看这些就懂了
战国后期,秦开始崛起并变得无敌于天下,而其他6国却情况各异:强楚已日薄西山,韩、魏2国似乎早没了存在感,而齐国就是秦国的小弟;只有赵国实力强大,可与秦一较高低。果不其然,双方为了上党地区而互相掐架,后来秦赵2国加起来足足出动了85万人相拼。他们在长平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会战,最后秦耗死了赵并一战坑杀了赵军的45万人。
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来了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拉锯战:秦出动了40万人,赵也派出了45万兵。起初,由于秦兵是虎狼之师,与其正面作战没什么优势,因此赵战神廉颇采取“死守拖垮敌人”的战略方针。本来老廉颇的这个战术比较符合那时的实际情况,但赵王却信了对方的“无间道”奸计,结果用赵括换下了廉颇老将。秦随后以战神白起为将,形势瞬间发生了扭转。白起切掉了赵军的补给线,断了对手的情报网。后来赵军被困40多天被迫突围,结果赵括战死,赵45万人全部死于白起之手。
要知道,这次赵带来的45万人几乎是整个国家的青壮年精锐,而邯郸剩下了的人大多是些老弱病残。换句话说,长平之战,赵几乎把全部家底给输了个精光。按照常理来说,已经没了什么精锐兵力的赵国应该迅速灭亡才对,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却奇迹般地坚持了30多年,直到公元前222年才彻底被秦所灭。那么是当时的秦高抬贵手吗,其他国家就不打赵的主意吗?其实看看后来赵国所发生的事情后就能找到答案了。
首先,秦国不是心存善念的“老实人”,他们早就对赵发动了包围战。秦采用弓箭掩护,拿冲车撞击城门,架长梯猛攻城池;但老将廉颇却组织百姓与剩下残兵死守,还一面向楚、魏求救。结果双方耗了1个多月后,秦白白丢掉了2万多人,但就是拿不下邯郸。就在关键时刻,魏8万救兵与楚10万援军赶到,他们与守军一起揍跑了秦兵。此战过后,秦因为长途跋涉,加上又吃了败仗,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攻打赵国了。
好景不长,仅过了9年,燕国又觉得可以拿下赵国,于是在公元前251年发动了攻赵之战。那时燕王一口气出动了60万人去伐赵,而燕将栗腹也感觉自己应该可以轻松拿下“破败”的赵国,但之后的剧情实在有些过于狗血。老廉颇只领着10万弱卒就揍得60万燕兵落花流水。再后来,战神廉颇非常不客气地直接杀到了燕都蓟城门口,还包围了燕国。随后,燕王被迫割地求和,这才送走了赵兵。
正因为老廉颇化解了这2次迫在眉睫的危机这才使赵国有了喘息时间,并在长平战后足足撑了38年之久。秦于公元前222年才正式全灭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