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汪精卫的遗孀陈璧君被江苏高等法院判处无期徒刑,随后被关押于苏州狮子口监狱等地服刑。
1949年7月,陈璧君被人民政府接受,随后移交上海提篮桥监狱收押,此后,她在新中国的监狱里服刑10年,于1959年6月17日病卒。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称建国前后,宋庆龄、何香凝等人曾找到毛主席、周总理说情,请求政府念在陈璧君早年参加革命的份上,对其予以特赦,毛主席周总理表示同意,但陈璧君拒绝,称自己宁愿死在监狱,
这种说法纯属捏造,它客观上抬高了陈璧君的人格地位,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宁死不屈”的人物,在舆论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事实上,翻阅《毛泽东年谱》、《周恩来年谱》、《宋庆龄年谱》,以及陈璧君的遗稿、提篮桥监狱的档案,我们都找不到任何关于此事的记载和线索。
以常识来看,新中国的第一次特赦发生在1959年,这一次共特赦了战犯33名、罪犯12082名,其中最有名者为末代皇帝溥仪。而陈璧君去世就在1959年。那么多比陈璧君地位高、影响大的人物,都等到了1959年才被特赦,中央怎么可能在1949年就单独破例特赦一个陈璧君?
不过,这种说法有一点是对的。就是陈璧君入狱后,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资料显示,当时提篮监狱时常以专报、简报的形式,把陈璧君的情况向上级汇报。比如1956年,陈璧君因病情恶化,思想消沉,当时监狱就专门把这个情况向上海市公安局的领导进行了汇报。
在生活方面,陈璧君也受到了格外的优待。资料显示,陈璧君被囚10年期间,有5次被送入监狱医院住院治疗,前后时长加起来有大概1800天,换算下来约等于5年,相当于其服刑时间的一半。

当时,陈璧君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胆结石、肺病等多种疾病,如果不是监狱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她恐怕活不到1959。当时,陈璧君住的是带电梯的监狱医院,住的是单间,吃的是专门为她烧制的小锅饭菜。对此,陈璧君感动不已,曾几次对医务人员落泪。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陈璧君在监狱期间,思想上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这个转变,才是了解真实的陈璧君的关键所在。
1946年接受国民政府审判的时候,陈璧君态度顽固,坚称汪精卫没有卖国,而是“为救民而死”;1949年,她被人民政府接收,态度依旧不改,说,既然共产党可以为了国家前途和苏联保持友好,为什么汪精卫不能为了国家前途,和日本人周旋?这当然是狡辩了,日本是侵略中国的一方,苏联是反法西斯阵营,二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入狱之后,陈璧君的心态和思想逐渐发生了令人意外的变化。
1955年7月,陈璧君在给监狱的思想汇报中写道,49年初到监狱,她的内心是不服的,认为一切不过是“成王败寇”。但通过阅读《解放日报》和她儿子送进来的书,她逐渐心平气和了。后来,她又看到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我更加心悦诚服了”。

陈璧君说:“我从书报的学习、吸收、反省和先生们的教育,更从广播的教育中得到更多的事实道理了……我是一个自问很努力学习的人,也觉得恍如置身革命大学,但可惜我的病亦随着我的年龄增加了……”
1957年,陈璧君在思想汇报中写道:“在解放后的七年中,《解放日报》已成为我生命的重要元素了。我无它,我不能有生存的活力;我无它,食息都不能正常;我无它,我恨不即死……《解放日报》,它给我一切光明、一切的新人新事,新品质、新道德。”
成功改造陈璧君的,并不是漫长的刑期,而是一份堪称灵丹妙药的《解放日报》。陈璧君甚至提出,想报名去农场劳动,以此来改造自己的思想,因为她认为,“不养成劳动的习惯,改造是不稳定的……我不需要住院,我需要劳动。”
在监狱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劝说下,陈璧君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陈璧君死后,监狱通过她的亲戚谭文亮在监狱人员的陪同下,领取了陈璧君的遗体。据谭文亮回忆,陈璧君神色非常安详,当时身穿一套蓝色的全新的列宁装,脚上一双新做的布鞋,这是她生前要求的。谭文亮看后表示满意。
后陈璧君的遗体被送往殡仪馆火化,谭文亮从上海邮局将其骨灰盒寄往了香港其子女处,其子女将其骨灰撒入香港附近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