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这两天看到一个新闻,那就是张艺谋好像要拍《满江红2》了,是的。在经历全网骂声过后,张艺谋还是要拍《满江红2》。我个人认为目前这个消息大概率就是假的,但张艺谋要拍第二部的机率确实很高。
毕竟之前采访也说过在写剧本,原因大概就是这片子非常赚钱,毕竟四十多亿的票房。
而中国第五代导演除了张艺谋,陈凯歌的《志愿军》折戟沉沙,再然后冯小刚不行了。
前段时间戛纳电影节,贾樟柯闹得沸沸扬扬的《风流一代》颗粒无收,娄烨成了笑话。第六代导演当中,好像也就管虎如日中天,其它导演要么退居幕后,要么产量太低。这样算来算去。
好像在观众眼中口碑没崩,而且期待拍出优秀片子的上一代大导演,就只剩下姜文。
实话实说,姜文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拍商业大片,所以他就没有引起商业那种反噬(逼格仍在),毕竟《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争议大但毕竟不是纯商业片,票房不高,看的人不够,有反驳的,自然也就有支持的。
这种电影顶多有争议,它就会像《满江红》《非诚勿扰3》那种商业片上面一边倒。
但姜文在从《让子弹飞》大获成功后逐渐走火入魔是肉眼可见的事,好的电影是有表达有留白让观众自己思索感悟,但北洋后两部就属于把一堆食材乱炖端到上来,吃两口就觉得没有食欲,厨师还怪你不懂美食。
他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深度,而渐渐专研于谜语人的讨巧上,但艺术无法复制的是真诚,他的那一套早就被库斯图里卡玩烂了,姜文想超越前辈就要排出情感与技巧合一的作品,他拍出的前两部电影情感真挚,但后来人物越来越抽象化扁平化。
《让子弹飞》不是最好?你眼中姜文最好的作品是哪部?姜文前两部电影真没得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绝对华语电影经典之作。
《太阳》以后的作品跟张艺谋英雄以后的作品没什么本质不同,不过是一个急于展示个人抽象的政治观念,一个急于展示自己的视听技巧,但带给观众的只有干巴巴的样板戏观感,而很少能够掏空观众。
《让子弹飞》确实热梗最多,深受现在网友的喜爱。但如果要讨论姜文最好的作品,就是在电影艺术层面,大概还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两部里选择。我更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在这部处女作里是更纯粹的,纯粹的回忆青春。《鬼子来了》像是手术刀,剖析那个年代的底层老百姓。而《太阳照常升起》是隐喻最深刻的作品,这部作品过后姜文似乎视自己为一个火炬的传承者,心心念念想把自己手中的火炬传给观众。
姜文也曾在访谈中表示自己想让现在的观众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看明白了姜文电影里的观众,自认为接过了姜文手中的火炬,也想将火炬传递下去,好似黑暗中的光芒,照射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由此可见,为什么能get姜文的人,如此的狂热,如此的乐此不疲去解读姜文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画面。
他走隐喻这条路线,《鬼子来了》确实给姜文沉重一击。不过其实我看,还有一部分原因还是来源于外部环境(千禧年后政策、市场以及整个舆论场)。
姜文自己想讲的其实还是那些东西,新一代被塑造出来对某些东西的空白,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电影创作。且不同于李安的生长、创作环境,老姜的,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后的一个缩影。
姜文电影风格绝对受了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影响,而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风格又绝对受了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影响,可以说是一脉传承。真心建议喜欢姜文电影的影迷可以去看看这两位的电影,《地下》与《甜蜜的生活》可以给你们惊喜。
其实我觉得姜文粉丝如此之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的一部分粉丝不够迷影,观影量太少,或者说不够深入,所以才会对姜文的电影风格惊为天人,粉丝四处赞扬姜文电影天下第一,独一无二,甚至对他的影片恨不得像上课一样不断解读的行为。
好的电影应该雅俗共赏,哪怕门槛高看不懂,也能模糊感觉到电影的不一般,许多姜文的粉丝就是因为观影量不够,也不深入,好片子看的太少,所以才会有这种“你觉得不好是因为你看不懂”的态度。
来反驳那些说姜文电影质量不好的人,就像姜文电影里的角色那样不肯正常说话,非要在那打谜语绕圈子。一口一个记载历史,把它当成圣经那样解释。那些粉丝到底是着迷于姜文电影本身的魅力,还是影片延伸出来的各种隐喻阴谋论呢。
不仅是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也早就“走火入魔”了姜文开始大量运用隐喻手法是《太阳》,但是片子票房不成功,当《让子弹飞》成功过后,后面就有点飘了,我相信他的北洋三部曲的表达肯定不如他表面的剧情那样简单,只可惜他太过执着于隐喻,故事节奏却一部比一部更乱。
姜文是有才的,但还是希望他能够把叙事和隐喻平衡好,不要顾此失彼。此外,还是希望部分观众能够理性一些,要了解历史的话,还是要多看书籍或者纪录片,不要以为看了一些道听途说的地摊文学就认为是所谓的真相,更不要把影视作品看到的就当作是历史的真相。
我个人的理解是,假如这个片子就是拍给评委以及圈内人看,就指着别人夸一句牛逼!那怎么放飞自我都可以,但既然是商业片,基本盘还是普通观众,那最起码的说个完整的故事的要求不算过分。难道进影院看个电影先要学习几个月《xx导演艺术追求与赏析》,然后末了再安排个考试不及格就不允许评论?
我不是姜文黑也不算粉,在我看来姜文导演是有能力讲好故事的,只能说可惜了。
问题的关键还是克制自己的表达,即便你把自己的灵魂剖出来,我也没有义务一定要看,作者也没有必要在读者身上倾注自己的幻想。
很多作者没明白,那些隐喻之下的,是在讲道理,还是仅仅抒发自己的感受。如果是讲道理,那么裹在层层隐喻之下,就根本不是一个容许读者讨论的姿态,因为唯一解释权可以说你的论点都是错的。如果仅仅只是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应该接受自己不被理解的事实。
对此,我的答案是,人物的意志和作者的意志对抗所撕裂的空间,才是叙事的自由度。
我觉得“深奥”于我而言可不是一个赞美之词,有碍于思想的传递。我主要表达两个意思,一是,在隐喻包装下的其实是思想的灌输,如果连隐喻的指向都不明,读者的讨论有多少底气我是不知道的,看似有更大的自由,实则是半强迫的使人闭嘴。
可以说,隐喻是导演对影评人竖的墙也丝毫不过分。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近年好莱坞电影彩蛋越埋越多,质量实则越来越差。虚拟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如果里面的隐喻指向现实,则意味着观众必须从虚拟的故事里抽离,沉浸感被破坏。而潜台词所指向的是故事里的背景和人物。
为什么我们觉得《让子弹飞》精彩,是因为其所用的多是潜台词而非隐喻。鸿门宴那场戏,明里暗里,阴阳怪气,但说的都是剧内的事。第二个是人物自己的意志太弱,作者的意志太强,如果人物对于环境的反应不是真实的,则其故事本身和其导演想传递的思想不能令我信服,说白了就是玩得太欢畅,结果给玩脱了,观众不买账了。
第五代确实该退休了,至于姜文,新片什么时候拍?中国观众对于姜文为什么那么宽容,其实有个很明显的是姜文《让子弹飞》这部作品离观众太近了,他的故事结构、拍摄时间、影像画面很贴近这个时代的网络、市场主体,更直白的说他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见证的、参与的经典。
而张艺谋、陈凯歌等的成名作品现在的观众已经很难共情了,因为90年后的新生代他们很难去理解電影里的情形了,尤其是那种特点时代的片段,看这些电影更像站在远处以看客身份看历史,甚至发展出贩卖苦难、迎合国外评委等等的声音。
再一个就是最开始说的姜文至今没有商业化,不是商业大片受众有限。受众有限,文青嘛,粉丝和普通人争议大,争议不代表彻底的否定,同时姜文的产量还不高,观众还在忍耐中。陈凯歌是拍的太多了,张艺谋已经是按时下蛋的母鸡了。
最后,不管他怎么样,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姜文的,他的镜头他的剪辑他的台词他的配乐等等,哪怕是《一步之遥》《邪不压正》。
我感觉国内导演很少真的有文化有热爱的,感觉都是野心大但是差点沉淀,只是利用了国内人多地大的优势,浪费了好材料。李安是博学且热爱的,电影里不仅有细节和深度还有很深的情感。
张艺谋,陈凯歌的前几部电影原作和编剧的功劳不可忽视,当时他们可能还没那么自信没太乱改,姜文的前两部作品也是一样,后面非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暴露他功底不够以及他把观众和电影都当工具的心态了。
但毕竟是姜文嘛,或许真有大彻大悟一天?总不至于像国师凯歌对他们是完全不抱有期待了。
姜文给酒做的广告高铁站天天挂着 作品一直都在
姜文早就没作品了,不算了
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不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当然太严格讲也不能把它归为过眼云烟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