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在网上反复浏览同一家酒店,价格就会快速飙升?北京游客张先生就实实在在遭遇了这“瞬间涨价”的电影情节,而客服轻飘飘一句“市场波动”,也让他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正常的市场规律,还是大数据在背后搞“杀熟”呢?
北京某酒店“秒涨”事件
近日,北京游客张先生打算通过某旅游平台预订酒店,结果同一房型,在短短20分钟内,价格就从488元猛地涨到了635元。张先生为了证明这事儿,还特意拿出了截图。从截图上能看到,19:15的时候,他查询到的价格是488元,当时他稍微犹豫了一下,没立刻下单。结果到了19:35,再次刷新页面,价格居然一下子涨了147元。
张先生觉得不对劲,就去找涉事酒店客服问个清楚。客服给出的解释是“市场供需波动”,可张先生又去其他平台看了看,发现同款房型在别的平台上价格还是原来的样子,根本没涨。后来,消费者协会介入调查,平台这才承认他们用了“动态调价算法”,但却矢口否认是针对特定用户。难道这种事件是个例吗?当然不是!
上海机票“大数据杀熟”案
在2018年的上海,李女士在使用某旅行APP查询机票时,发现价格非常不稳定,结果自己就做了个测试,发现非会员用户看到的价格,居然比会员低15%-20%。更离谱的是,只要把浏览记录清空,价格马上就降下来了。
后来,上海市消保委介入调查,认定这个平台存在价格歧视的嫌疑。最后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责令平台整改,还对平台处以50万元的罚款。
从这起案子能看出,“算法黑箱”的问题不小。企业靠着用户的数据来搞差异定价,这其实就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欺诈手段。消费者因为信息不对称,在这场博弈中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所以,现在特别需要法律来明确算法的透明度要求,好让消费者心里能有点底。
杭州在线旅游平台“杀熟”事件
还有在2019年的杭州,某高校的一位教授也发现了类似的猫腻。他发现同一房型,在不同设备上显示的价格差异竟然能达到30%。经过第三方检测才知道,原来是平台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消费能力等各种维度,实施了差异化定价,老用户普遍要面临更高的价格。
最后,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涉事平台罚款200万元,还要求平台把算法规则公开。
这起案子表明我国对“大数据杀熟”的监管力度在升级。可现实情况是,企业还是能通过“会员专属价”“限时折扣”这些名头,变相地实施价格歧视。所以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可得多留个心眼儿。
数据对比
-价格歧视投诉量:2020-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价格歧视相关投诉增长了217%,平均每年增速达到43%。这说明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不满也在不断增加。
-溢价幅度:老用户遭遇的平均溢价率达到了18.7%,有些高频使用的用户,溢价甚至超过30%。这意味着老用户在消费时,可能要比新用户多花不少冤枉钱。
-消费者信任度:72%的受访者表示因为遭遇过“杀熟”,就减少了对相关平台的使用;61%的人更倾向于选择价格透明的线下渠道。这反映出消费者对那些可能存在“杀熟”行为的平台信任度在降低。
-监管成本:每一起价格歧视案件平均调查周期长达11个月,执法成本是普通价格违法案件的3.2倍。这也说明了监管这类案件难度不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从酒店价格秒涨,到机票价格“变脸”,大数据“杀熟”已经成了让消费者头疼的新问题。您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咱们一起探讨探讨,到底该怎么守护消费公平!
作者声明:图片均出自网络与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