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近来,教材内容频频引发热议,成为舆论焦点。
其中,席慕蓉建议将《愚公移山》移出课本,引发轩然大波。
《愚公移山》作为千年传诵的民间故事,“愚公精神”已根植于中华文明。
为何如此经典的故事却面临移出课本之议?
席慕蓉又为何称其“可怕至极”?
上纲上线在南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当代诗坛的传奇人物——席慕蓉,向台下的同学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愚公移山》这则故事还在课本上吗?”
台下群情激奋,异口同声:“在!”
席慕蓉的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如果它还在,就请大家一起投票把它移出教材,因为它实在太可怕了。”
可《愚公移山》只是讲了愚公带领自己的子孙日复一日地移山,最后连神仙都被感动了,帮助他们移山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也因此永世流传,成为激励后人矢志不渝的典范。
与那些赞扬愚公坚韧不拔精神的人不同,诗人席慕蓉却有另一番见解。
在她眼中,愚公的这一番作为并非善举,反倒是在“不尊重自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愚公最后把山移走了,飞禽走兽却也因此失去栖息地。倘若人人效仿愚公,在贪婪的索取中砍伐树林,那么大自然这片生机勃勃的画卷,将会褪色成一片荒芜。
如果人人都这样做,气温就会像脱缰野马般奔腾而上,而冰川只能在无情的阳光炙烤下哀叹着消融,宣告着生态的悲歌。
席慕蓉的担忧划破了我们对环境漠视的阴霾。愚公移山与露天采矿本质上殊途同归,我们不能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去实现一己的利益。
支持席慕蓉的大有人在。
他们认为愚公的坚持不过是一种“思维僵化”。
既然山高路险,出入不便,为什么不另寻他路呢?
搬迁到其他地方,开辟新的道路不是更省时省力吗?
还有人说,愚公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去移山,还动员子孙后代跟着自己移山,岂不是耽误了子孙的前程?
对《愚公移山》的质疑声越来越大,有人试图用一根“破坏环境”的标尺将它从课本中抹去。
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却不知不觉间犯了过度的较真。
说《愚公移山》破坏环境,倒也不假。
可真要这么较起劲儿来,那课本里不少经典都得打包走人。
山海经里那些神兽个个吃得凶猛,难道要因为“破坏食物链”而被踢出书外?
水浒传中的英雄个个英勇无比,难道就要因为“涉嫌暴力”而被移出教材?
这些反对声不过是蜻蜓点水,只浅浅触及故事的皮毛。
《愚公移山》只是个寓言故事,它情节真实与否并不重要,它的核心主旨是借由笔墨传达一股直面困难的精神力量。
所以,别让“破坏环境”四个字抹杀了《愚公移山》这一经典。
它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永远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地位。
当然,这也不是第一次经典名著的教材选篇存在质疑和争论......
教材乱象14年前,北京外国语大学丁启阵教授在一篇博文中呼吁,中学教材应当删除《背影》这篇经典之作。
他的理由是: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他买橘子,竟置生命于不顾,横穿铁道,爬上爬下。如此无视交通规则的行径,早晚会酿成祸端。
此事一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得满城风雨。
“您真的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吗?”一位网友言辞犀利地质问,“难道大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是因为看了这篇文章吗?”
“照您的逻辑,岳飞刺字是家庭暴力,是不是也应该从历史教科书里删掉?”有人愤然反驳,语气中透着一丝无奈和悲哀。
就在不久前,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诗句也卷入了风波。
这句诗出自唐代大家杜牧的《山行》,早已成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必背古诗。
可诗中对美景的描绘却让家长联想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家长举报理由竟是:这首诗涉及淫秽色情。
诗中的“停车坐爱”被家长称为“性暗示”,对孩子成长有害。
但其实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诗人因为被眼前这片晚秋的枫林所深深吸引,让马车也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
霜叶如火,红得比二月盛开的桃花还要艳丽。诗人杜牧忍不住停下了马车,任凭它静静地伫立在路旁,整个人沉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
古人的浪漫情怀,竟在现代人的眼里变成了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
照此逻辑,那么鸿门宴上的项羽算不算是谋杀未遂?
李白豪迈地醉马狂歌,是不是也该按酒驾论处?
华佗妙手回春,是不是还得先查查他的行医资格证?
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若是一篇洋溢着正能量的文章,却硬要从字里行间鸡蛋里挑骨头,未免过于上纲上线。
还动不动就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帜。可这“好”到底是真“好”,还是披着好意外衣的挑剔,值得咱们好好思量一番。
与其争论不休,不如静下心来体悟文字背后的精神。故事内容会过时,但他们所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愚公移山的精神历久弥新。也许我们不必像愚公那样用锄头搬走大山,但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
正如毛主席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所说:“今日中国,仍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曰帝国主义,二曰封建主义。我们务必下定决心,奋力将其铲除。”
新时代,我们奋斗的路程上也有需要我们移开的大山,何不发挥愚公移山精神,努力奋斗呢?
新时代愚公贵州遵义,草王坝的山岭高耸入云,岩石嶙峋。每当雨季,雨水便哗啦啦地顺着岩缝里流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村民们想要用水,需要跋山涉水到最近的水源地去挑水。
一趟来回,足足要耗上两个小时。水,成了草王坝人代代相传的渴望。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被乡亲们推上了大队长的担子。
上任的第一天,他就立下誓言,一定要把水引进来。
1963年,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开始修引水渠。
可惜村民们没学过修渠技术,对什么是导洪沟、分流渠一窍不通。
村民们年复一年地修修补补,足足折腾了十几个春秋,却始终未能让水源如愿流入草王坝。
1992年,六十多岁的黄大发带领着村民们第二次修渠,这一次黄大发胸有成竹。
草王坝向政府申请来了五十件炸材,可是过路的汽车都不敢拉,马车运量又太小。
为了尽快用上炸材,黄大发二话不说,一个人背起两件就走上路了,一走就是四十公里。
饿了就啃个馒头,渴了就喝口山泉水,脚底板磨出了血,可他眉头都没皱一下。
管仓库的同志心疼他,想给他买双鞋,可他摆摆手:“不碍事,能修好渠,就是给咱老百姓最大的面子!”
修这条水渠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隧道,这需要工人身拴缆绳,从300多米的悬崖顶一尺一尺地往下放,最后悬在绝壁处施工。
当工程队抵达悬崖边,看着那笔直如刀削般的峭壁,都纷纷后退:“这活,就算给再多的钱都不干。”
黄大发主动走上前:“我这个老头子先下去给你们带个头,你们看可以就接着干,怎么样?”
日复一日,在离地面近三百米的绝壁上穿行,一寸一寸的凿刻,一尺一尺的敲打,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浇不灭乡亲们心中的火焰。
两年光阴转瞬即逝,三段总长五百余米的悬崖水渠赫然在目,犹如一条玉带,镶嵌在绝壁之上。
1994年,当水流潺潺涌进草王坝,浸润着这片饱经干旱的坡地时,村民们都惊呆了。
他们从未见过这般清澈的水流,只有躲在角落里的黄大发眼角泛起晶亮的泪光。
老支书这辈子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晓。
为了给村里人争一口水,他曾立下誓言:水过不去,拿命来铺。
如今誓言兑现的这一刻,他怎能不激动。
黄大发可谓是当代愚公,他将教材上的愚公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那些批判《愚公移山》故事的学者也应该来看看黄大发的壮举,才能知晓愚公移山在现代真正的奥义。
愚公精神,体现在锲而不舍的毅力,让我们将“移山”的魄力融入每一项工作之中,在困难挫折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以“移山”的精神披荆斩棘,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闫德宇,刘甜甜. 愚公移山精神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3):80-84.
纪新. 新愚公精神常青[J]. 党建,1995(6):42-43.
王燕生. 拿出"愚公精神"[J]. 中国城市金融,1995, (11):56.
应该把这头“尸人”移出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