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我不需要存在感,因为所有的皇帝,都不过是普通人

帅帅说历史 2023-02-04 23:16:11

(明代宗朱祁钰 画像)

很多人对朱祁钰的印象,停留在了一幅十分热血的画面上,那就是:

瓦剌南下,明英宗朱祁镇贸然出征,结果酿成了土木堡之变的惨案,瓦剌军队大举入侵,兵临北京城下,然后我们英明勇武的朱祁钰同志立刻站了出来,一顿操作,力挽狂澜,击退了敌军,保全了江山社稷。

结果固然是如此,但过程却并非如此。

因为,朱祁钰是一个典型的“成长型”帝王,他从软弱怯懦到英明神武,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生来就是英雄的人物,也没有那么多的宿命和注定。

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看,朱祁钰是如何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完成他的蜕变的。

朱祁钰是个藩王,就是明王朝很常见的那种藩王。

不过和其它藩王不同的一点是,绝大多数藩王都是受封全国各地,有些甚至在边地,在离朝廷很远的地方就藩。

就藩这种事儿,当然是越远越好, 因为本着“天高皇帝远”的方针,你离皇帝越远,你的自由度就越高,那些离的特别远的藩王,甚至可以享受到在当地做“土皇帝”的待遇。

然而,和那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藩王们相比,同为藩王的朱祁钰就有点悲催了,因为他的封地就在北平,哪儿也不用去,直接在京师就藩。

在外地和在京师,是有很大区别的。

本朝开国以来,有很多藩王到了封地之后都没闲着,都在积极的发挥自己的才干,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在当地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屯田垦荒,顺便培养一点属于自己的个人爱好,说白了一句话,离皇帝比较远的,你可以想干点啥干点啥。

但在皇帝身边做藩王的朱祁钰,日子过得怎么样,那就可想而知了。

大明的皇帝,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哥哥,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画像)

皇权的压制力,会把他这个藩王的光芒压制的死死的。

你在外地你说你是个藩王,那你是个大人物,可现在你在紫禁城里,你说你是藩王,那你算个屁啊?什么你都算不上。

并且,身为藩王的朱祁钰没有什么实权,因为紫禁城的主人是他哥而不是他,他也不能给自己找太多的事儿干,不能太有事业心,更不能有存在感。

试问,你朱祁钰又在京师搞业绩,搞创收,抚恤黎民,发展工商,你是想干什么?

显得你有能力?显得你比皇帝强?这当然是不妥的。

所以,在朱祁钰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养尊处优,毫无建树书的藩王。

或者说,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

因为朱祁钰长期的表现平平,导致他在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实在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甚至朝廷里有一些官员,可能都不知道朱祁钰叫什么,只知道他是一个沦为了背景板的藩王。

如果没有意外,朱祁钰将会平顺的度过他的一生,然后就此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最后在史书上,会留下有关朱祁钰的一行小字:

朱祁钰,生年XXX,卒年XXX,生平不详。

然而,土木堡之变一朝爆发,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却给了藩王朱祁钰逆天改命的机会。

皇帝被瓦剌人俘虏,举国震动,再加上瓦剌围城,江山社稷命悬一线,紫禁城的大臣们很快召开了一场有关明王朝生死存亡的御前会议。

所谓“御前会议”,即为由皇帝本人主持的会议,然而,此时的英宗皇帝朱祁镇还不知道在哪一片荒漠上啃沙子呢,皇帝缺席会议成了必然。

因此,为了撑场面,大臣们只好把在京师闲居已久的郕王朱祁钰拉来主持会议。

说是主持会议,但当时的朱祁钰,却完完全全是个摆设,只有旁听的份。

因为,朱祁钰在此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大明王朝的政务工作,他不了解如何治国,他更不了解怎样去开这个会。

他没有政治背景,也没有人脉关系,在这场会议中,随便拉出一个太监宫女都要比他明白的多,所以,他成了军国议会上的“小透明”。

郕王朱祁钰成了摆设,那么这场会议,就成了大臣们的主场。

大臣们的意见,当然是有分歧的。

(徐珵 画像)

一部分大臣,如翰林侍讲徐珵,表示应该放弃京师,南迁避难。

徐珵的看法得到了一部分臣僚们的支持,当然,主要是文臣。

因为文臣是最不喜欢,也是最不希望打仗的。

大明王朝的文官地位普遍要比武官高得多,他们精研政坛上的谋生之道,喜欢搞研究,喜欢搞理论,他们喜欢太平盛世,喜欢过舒适惬意的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搞学究,搞理论,搞文化的长处才能发挥出来,他们才能永远的压着武官一头。

所以,他们宁愿不战而逃,放弃京师,到留都南京去过接下来的日子。

然而,文官想逃,武官们却并不同意他们的看法。

南迁,这从来就都不是一个好主意。

昔年晋元帝司马睿携手王导衣冠南渡,建立了东晋小朝廷,虽然偏安一隅,但却永远活在了十六国的恐惧之下。

后来宋高宗建立南宋,同样是在金人和蒙古人的压迫之下郁郁寡欢。

武官们深谙南迁之害,所以坚决不同意弃城逃跑,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更是指着徐珵的鼻子一顿臭骂:

谁主张南迁,应该拉出去斩首。

于谦的斥责,点燃了人民群众的激情,大家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死战不降。

会议开到这里,基本上就算是差不多了,但有意思的是,大臣们只能商量出这么一个结果来,真正要拍板决定的,反而是这个全程毫无参与度的朱祁钰。

现在的社会是人民的,但过去的大明是朱家的。

朱家人不拍板,谁也做不了这个决定。

这个时候,朱祁钰的重要性才体现了出来。

皇帝被俘虏的消息他是知道的,瓦剌大军正在马不停蹄赶来的动向,他也是了解的,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一个政坛新人,他是胆怯且恐慌的。

然而,在这极为关键的一刻,朱祁钰还是选择了勇敢的站出来,全力支持于谦的提议,死守京师。

大方向确定之后,大臣们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处理,那就是“泄恨”。

所谓泄恨,就是要把造成土木堡之变的元凶拎出来收拾一顿。

那么请问,土木堡之变的元凶是谁?

是宦官王振。

(王振 形象)

王振,这是大明王朝的初代权宦,明英宗朱祁镇眼前的红人,朱祁镇御驾亲征这件事儿,多半都是王振怂恿的。

加之王振这个人品行也不咋地,平日里作奸犯科,欺压良善的事情也没少干,大臣们可以说是把他恨的透透的了。

土木堡之变的第一责任人,那就应该是王振。

但问题是,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王振是跟着一起去的,而且大臣们这个时候也并不知道,王振早就在战乱之中身死的消息,所以一众臣僚们群情激愤却没有发泄对象,一来二去,把怒火发泄到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身上。

这个马顺,是王振的狗腿子,王振诸多恶事,基本上都是马顺负责实施的。

该说不说,这位马顺同志也是有点欠收拾。

一群大臣们在御前正议论等王振回来怎么收拾王振,结果马顺一听不乐意了,打主人还得看狗呢,王振是我老板,你们要收拾王振,那不就是在给我下脸子呢么?

于是,这位仁兄立刻扯着嗓子表示:开会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你们这帮大臣就别在底下瞎嘀咕了。

大臣们正满腔怒火没地方撒气,抬头一瞅,呦呵,这不是王振的狗腿子马顺么?当年那些缺德事儿你也没少干,于是这帮大臣们纷纷撸胳膊挽袖子,奔着马顺就去了。

由此,我们的马顺同志喜提了一个前往古人,后无来者的称号: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朝廷上被群殴至死的官员。

是的,文臣多有老迈不堪者,这帮大臣们的平均年龄大概也有五十多岁,一帮老人居然按着马顺,活生生的把他给打死了。

事发突然,马顺横死,朝堂上负责礼仪和站岗的锦衣卫看到领导马顺被打死了,立刻就要抽刀为马顺报仇。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暴力群殴事件,很有可能演变成了锦衣卫屠杀大臣,进而血洗朝堂,引发更大的紊乱,到时候瓦剌人没打进来,大明朝先因为内斗就亡了国了。

那么,这个时候的朱祁钰在干嘛呢?

答案是,他已经抬起屁股抬起腿,准备开溜了。

是的,朱祁钰吓坏了。

他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他更无法理解这些臣下们的凶残,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藩王,所以在这一刻,他选择了退却。

然而,就在他马上要溜出去的时候,他那宽大的袍袖突然被一只十分有力的手给拽住了。

拽住朱祁钰的不是别人,正是于谦。

(于谦 形象)

因为于谦明白,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情况,朱祁钰必须留下来主持大局,因为目前只有他的身份和地位,才能命令住所有人。

君臣几番对视,朱祁钰也很快明白了于谦的意图,于是他又走了回来,并且当庭宣布马顺有罪,死不足惜,让大家赶紧恢复秩序。

锦衣卫们一看郕王都发话了,不敢造次,一场宫廷兵变就此平息。

看到了么,无论是在决定是战是和的问题上,还是突然发生的朝堂暴力事件的问题上,朱祁钰所展示出来的,都是一个先退缩,再勇敢的过程。

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勇敢,坚定,无畏的人,而是一个平凡人和普通人。

他会害怕,会恐惧,会失落,会难过,会拥有和我们一样的情绪起伏。

他会在初入政坛时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展示出他的手足无措。

但他也会在危急关头坚定不移的支持于谦,在信念的驱使下做出正确的决定。

他会在京师保卫战中犹豫,彷徨,不安,害怕战争的失败,担心败局的发生,但他也同样从来没有退却过。

他在由代班皇帝转向正式皇帝的过程中,会努力工作,会很快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帝王,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引领大明走向光明的道路,但他同样会在英宗朱祁镇回朝之后因为自己的自私和多疑,而把朱祁镇软禁了七年之久。

一个人复杂的人性,在朱祁钰的身上演绎的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而重要的,不是在说他多么的复杂,而是在说,皇帝也是人,不需要被神化,他就是人,和我们一样的人。

普通的人。

0 阅读:7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