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仙逝后,好友秦佚去吊唁,却只是干嚎三声就转身离去

东巷文化 2024-12-16 06:16:34
在人际交往中,平常人和不平常人有着各自的相处方式。就拿吊丧这件事来说,平常人去参加丧礼,往往会表现出悲痛哀伤,以此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然而,那些超凡脱俗的圣哲们却未必会遵循这样的常规做法。

相传,老子阳神出游时,意外仙逝。众人得知这位圣哲离世,无不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无常。他们既怀念老子的圣德教诲,又为自己终将面临死亡而悲伤,于是纷纷前往吊唁,灵堂里哭声一片。

老子的朋友秦佚也来吊丧,可他走进灵堂后,只是象征性地干号了三声,便转身走了出来。

他的弟子见状,十分诧异,心想:身为师长,怎么连基本的丧礼都不懂?自周天子起,讲究礼节就已成为传统,不遵礼节会遭人诟病。况且,人生时需庆贺,去世时需送行哀悼,丧礼之事人尽皆知,老师这般草率行事,实在不妥。

于是,弟子忍不住责问秦佚:“老子不是您的朋友吗?”

秦佚看着跟出来的弟子,有些莫名:“是我朋友啊,怎么了?” 弟子愈发不满:“既然是朋友,您这样吊唁,合适吗?”

秦佚这才明白弟子是怪他没在灵堂大哭,便说道:“我这么做没什么问题。” 他瞧了瞧满脸疑惑的弟子,解释道:“刚才进去,我看到老年人哭得像死了儿子,年轻人哭得像死了父母。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躲不掉、改不了。” 说罢,他长叹一声:“这个是自然法则不可抗拒啊!”

稍作停顿,秦佚情绪有些激动地对弟子说:“该来的时候,老子顺应时势而生;该走的时候,他也遵循天理而去。他心怀天下,解民倒悬,这样的伟人,仅用哀伤怎能表达我们的崇敬?就像蜡烛总会烧完,但火焰会一直延续。老子的思想也会如这火焰,永不熄灭。我以大道无为的心境,遵循自然而然的道理,这正是老子所倡导的。既然如此,我又何必悲痛大哭呢?”

弟子听了老师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终于明白过来,不再质疑。

只是不知,世人能否领会这其中蕴含的哲理呢?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最后一句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意思是脂膏作为烛薪燃烧是有烧完之时的,但火却可以传向别的烛薪,以至延续不已。可见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才是最应该重视的。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三国曹丕《典论・论文》里的那句话:“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在文中第一次把文学称为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最终还是要归于一些形而之上的东西的。

0 阅读:12
东巷文化

东巷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