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可摇滚、高频可弦乐!269元的高度杂食之作余音破晓试听!

数码医生燕七 2023-11-10 19:19:38

如果预算只有两三百块,又想买一副HIFI级别的耳机该怎么选?

相信我,在诸多选择品牌里,锐可余音是一个绕不过,且同时可信任的品牌。

除了它的声音,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优势,那便是锐可余音几乎所有的作品都集中在500元以内。

锐可余音不是没有尝试过2K档的中高端市场,目测是市场的反馈让它在500档内一直“辗转腾挪”,而且几乎每一款都有相当不错的销量。

我想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经历更容易令其把控成本,这也让它的同价位作品有更明显的优势。比如锐可余音最新上市的dawn破晓,售价299,不仅有出色的颜值,用料上也是采用了金属腔体+手绘面板+超高纯度OCC单晶铜线材,同时配上0.78双针的换线方案,声音之外对价格的匹配就是满满的性价比。

▲包装展示,一如破晓的意境,简约、应景。其实这都无所谓,只是可以看出一个品牌的审美。

▲照例来个全家福展示,主要是收纳盒一直是这种简单的有点提不上兴趣,然后耳塞套有三种不同风格的。

▲最重要的腔体部分来了,全金属腔体配上惊艳的手绘面板,耳机质感很高档,很难想象这是299的货色。

▲这个面板有两种颜色,上图为其中一种,表层是类似琉璃的材质,有防刮花的效果,这颜值出街有担当。

▲破晓的腔体内侧以侧面展示,枪灰色的金属,做工真的不错。虽然内侧没有太多公模的痕迹,但其腔体整体偏小,佩戴的稳固度和舒适度是毫无问题的。

▲破晓的线材值得一说,虽然是OCC单晶铜,但它特别强强调了是超高纯度。为了可信度,购买页还有权威机构的相关检测结果。从个人实际的触感来看,其线材质地略微偏硬,因为表层的有PTU材质,不过收纳指数较高,加上主线偏细,所以没有明显的听诊器效应。

▲0.78双针的换线方案就没啥说的了。

▲破晓的单元方面,按锐可余音官方的话来说也是很有来头的,采用的是余音的第二代自研沉积碳振膜,然后搭载了锐可余音限量旗舰SG-07的单元技术,同时配有CCAW大黑高性能音圈以及双腔体高磁路铜镀金单元。

但是对于目前仅在中低端市场大放异彩的余音来说,这些技术啥的其实没什么人在乎的。官方文案说白了只是想让你觉得它很良心很讲究。

咱就不说那么多了,只补充一点,余音也是一家不怎么用各种单元堆料的国产耳机,很务实。这款破晓也一样,虽然支持换线,但实际上它很好推,手机直推效果很好,换个专业的播放器或者小尾巴自然更好,总之不需要你为前端折腾。

▲整体风格方面,这款破晓在锐可余音原有的高解析风格上多了点舒展和宽松,并且同样保持着相对的均衡,音色通透明亮,依旧是杂食类型的。

在低频上,它突出的并非是量感,而是宽松,量感其实不算大,下潜也不算什,但是宽松舒展,声底厚,弹性和瞬态很出色,加上不俗的动态,它的低频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同时又不乏细节上的解析,而且背景偏暗,声场规整,可以驾驭各种低频风格的音乐。

在可以驾驭的个中低频音乐里,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用它听打击乐很有感觉。个人从Survivor开始听,绿洲、邦乔维、穷街、滚石、蝎子乐队、恐怖海峡、知道英伦老牌乐队The Clash,虽然其量感不足以轰头,但是下潜快,凝聚感好,音色并没有那么亮,但是不糊,声场规模不拥挤,整体通透有力。

破晓的中频有高解析风格惯有的明亮与饱满,但是它多了些舒展与柔和,即使是光泽感十足的贝斯也不会觉得生硬,而在吉他上你会聆听到清澈通透的泛音。

在人声表现上,除了明亮饱满不失柔和,还有点点偏暖的趋势,不大明显,聆听男低音组合八只眼除了结像很实在,解析有足够的细腻但又不像动铁单元有那样明显的气息变化与齿音,得益于良好的层次感,穿透力依然明显。

聆听女声时暖声稍微明显一点,不过很柔和,又不乏清澈,听深情款款的蔡琴更觉得深情;还有柔美如李心洁、梁静茹听起来更是爽口,哪怕是空灵如王菲,我也觉得问题不大,音色并没有过暖,只不过欠那么点穿透感。

高频方面,破晓的解析力度更强一些,音色更亮,有延伸,毛刺控制尚好,整体声场比低频更宽阔,并有不错的器乐分离度,所以高频还是通透的。

在细节解析上,虽然力度更强了,不过泛音还不算很生动,优点是不管弦乐还是管乐它都兼顾到了,动态和瞬态也都还不错,除了乐感稍微弱点,倒也没有明显的缺点,尤其在聆听《Souvenir》(吕思清版)这种单纯的小提琴还会觉得它音色很正,没有过度刺激或者内敛,兼具悦耳与耐听。

▲整体总结部分

如果非要说缺点,可以说这是一款上限明显的耳塞,但相对的来说,它也是一副非常平易近人的耳塞,而且即使是手机直推就有非常不错的表现。

流行人声、打击乐、ACG、电子乐、说唱、小编制弦乐、国内民族器乐都是它的菜,反而是氛围较为浓郁的民谣、爵士略勉强。

所以它也是高度杂食的。

同时考虑到它的颜值与用料,299元的价格是很有性价比的。

0 阅读:9

数码医生燕七

简介:致力于挖掘每个产品背后工程师留下的灵魂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