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今麦《漂白》靠美化罪犯擦边尺度大火!被骂抄袭烂爆了

方静娴吖 2025-01-26 16:14:17

赵今麦《漂白》靠美化罪犯擦边尺度大火!被骂抄袭烂爆了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对于影视剧的讨论常常比剧情本身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这也正是最近热播的《漂白》成为话题中心的原因之一。

自从这部剧在短短的六天内迅速攀登至热度排行榜的顶端后,关于它的话题便从未停止过,甚至还一度超越了曾经广受好评的《沉默的真相》。

从众多观众的反馈来看,这部剧之所以能引发如此热烈的讨论,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一些独特的“亮点”,虽然这些亮点并非都那么光彩照人。

我们不得不提的是,这部剧的剧情是根据一个真实的震惊全国的案件改编的。

在这个案件中,一个由杨树彬领头的犯罪团伙,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实施了一系列的绑架和谋杀案件,受害者超过十余人。

这听起来足够惊悚,但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个团伙在作案之后还通过“漂白”身份的方式成功躲避免了警察的逮捕,逃亡了整整十一年。

这样的剧情既刺激又引人思考,很容易就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

然而剧情之外的争议同样引人注目。

1月20日,一个名为“猛哥”的公众号爆出了《漂白》涉嫌抄袭的消息。

据说,剧中的内容和名称都“借鉴”了他在2012年发表的报道《漂白》,而在未经他与南方都市报同意的情况下就被搬上了屏幕。

虽然这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官方很快就在微博上发表声明,承诺对此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并声称将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这份看似严正的声明不仅没有平息争议,反而引起了更大的舆论反应,仿佛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

剧集开始的那一幕,无疑是众多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

2002年,在一个平凡的居民楼中,一场惊天命案悄然发生。

当时物业人员在为住户的马桶疏通时,竟然发现了被冲下来的头发、碎肉和那半截涂着鲜红指甲油的手指。

这样的恐怖画面立刻就使警察赶到了现场,而当他们看到呈现在眼前的惨状后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那个房间中处处都是飞溅的鲜血,甚至高压锅中都有一个人头,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这种真实到让人心悸的细节,引发了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震撼。

郭京飞饰演的刑警队长彭兆林在第一时间赶到了事件现场,但由于一次细小的疏忽,他错过了和凶犯直接对峙的机会。

对于他而言,这不仅是一个错误,更是一个心中无法磨灭的痛点。

而这种痛苦不仅仅停留在案发现场,还延续到他的生活,再次进入家门后,他甚至连吃饭都无法下咽,这种深刻的心理变化被郭京飞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不由得感同身受。

故事还继续揭示了这个犯罪团伙的分工及其计划之缜密,而团伙中各个成员的性格特征也被更为细致地描绘出来。

邓立钢作为这个团伙中最具心机的主谋,其残忍的手段和缜密的心思令人胆寒。

宋红玉则用自己的美貌引诱目标,吉大顺负责处理尸体,而石毕是策划一切的智囊。

这四人的合作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用自己的方式在逃脱法律的制裁,使人不禁联想到那些香港黑帮电影中令人心颤的画面。

而饰演邓立钢的王千源凭借精湛的演技将邓立钢的狠辣与深沉表现得淋漓尽致,获得了一致好评。

在整个剧集中,不仅仅是犯罪团伙的举动紧张刺激,警方和罪犯之间的双重博弈也让人直呼过瘾。

有一场戏,警察以命相搏,与罪犯在马路上斗智斗勇,最终却因与大货车相撞而身受重伤,而罪犯乘机逃脱。

这一段激情与无奈交织的剧情,让许多观众心跳加速,也让屏幕前的人们为侦破此案的警察深深摇头叹息。

在剧中,赵今麦同样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她扮演了一位名叫甄珍的叛逆少女,从一开始的离家出走,到被团伙绑架,再到成长为一名警察,这段成长历程个性鲜明且充满戏剧性。

赵今麦通过对角色内心细腻的剖析,把甄珍在逆境中成长的一步步变化表现得丝丝入扣。

对一些观众而言,甄珍的某些经历似乎设计得有些过于戏剧性,比如因同学间的矛盾被欺凌,因自卫反击而与母亲争吵,乃至离家出走等情节,虽然很有戏剧冲突,但不免让人感到似曾相识的老套。

在故事的高潮不断推高观众的肾上腺素之外,关于这部剧的争议也从未平息。

《漂白》因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设计和许多不合理的情节而受到了批评,警察在剧中的表现时常因为剧情需要而显得缺乏逻辑。

比如有人指出,警察角色的“智商降低”仅仅是为了推进剧情的发展,而并没有考虑到真实的逻辑性。

此外,剧方在宣发中被质疑将这样一个惨痛的案件过度娱乐化,甚至被指责有美化罪犯的倾向。

有些观众在看完整部剧后,对剧集中警方表现的无奈和无力感到失望,认为这与现实中的警员形象严重不符。

尽管争议不断,然而《漂白》的收视成绩依然亮眼,豆瓣评分虽然只有2.2,但它引发的讨论和关注度却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

为什么这样一部漏洞百出、争议不断的剧集仍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并且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的热度?

这一现象或许不仅仅是对影视作品本身的反映,更是当前社会和观众心理需求的一个缩影。

在娱乐至死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看的是否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一面反映时代思潮和社会心态的镜子。

在吸引眼球和声嘶力竭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价值观和情感诉求呢?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在屏幕前的观众认真思考。

0 阅读: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