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肖像作为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体的图像记录,也是传递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古代,肖像画常用来彰显所绘对象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无论是具有近三千年肖像画历史的中国,抑或自法尤姆肖像以来的欧洲肖像绘画,艺术家通过肖像画记录了不同时期的人物和风俗,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演变,在此基础上的价值与意义多维且深刻。
从古典主义到现当代的艺术创作,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不同时代的肖像画展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诠释,隐含着情感、社会地位、文化价值等多层次的信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细腻笔触和丰富细节,到二十世纪及其后的肖像绘画逐渐跳出写实风格,追寻个人故事的精神本质,艺术家们通过对于肖像的刻画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真实面貌,这种转化涉及到对人物刻画精准的表现技巧,并同时具备深刻的社会洞察,这也使得肖像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更高的艺术价值。
今季秋拍,我们亦将视线聚焦于时代的肖像。既有中西方二十世纪艺术大师如林风眠、方君璧、关良、朱沅芷,以及欧洲野兽派和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乔治·卢奥、贝尔纳·布菲。亦呈现中国第三代画家重要代表靳尚谊、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马库斯·吕佩尔茨,并有中国当代艺术典型人物如刘野、张晓刚、毛焰、汪建伟之佳作,更涵括深度探索人物内心并将之抽象提炼如刘晓辉、邱瑞祥、季鑫等艺术家之典型作品。经由横跨东西方,纵观现当代的肖像创作,力图为诸位藏家带来承载时代文化与观念的艺术盛宴。
Lot 190
林风眠(1900-1991)
宝莲灯
1970年代
纸本 彩墨
69×64 cm
发表
《改革中国画的先驱者·林风眠画集》,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79年,第67页
《林风眠全集》(下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1994年,图版214
RMB: 8,000,000-10,000,000
林风眠是“中西艺术融合”理念最初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于1920年留学法国,先入迪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后转到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受印象派、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影响。1925年回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后于 1928年,受蔡元培之邀筹办杭州国立美术学院(后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如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李可染等。
在一系列京剧作品对于不同故事与角色的呈现中,“宝莲灯”是林风眠最钟爱的剧目之一,“救母”、“团圆”等题材或许与他儿时失去母亲的悲痛记忆息息相关。本幅《宝莲灯》就演绎了沉香劈山救母的经典桥段,林风眠大胆摆脱现实的限制,参考民间剪纸艺术、皮影戏和西方立体主义布局,将三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平面化。完整地表达了林风眠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融汇东西的前卫艺术观念,突破了单一空间的局限,成功实现中西艺术语言互助、互补的探索,也有其80年代借戏抒情的理念,可谓艺术家承前启后之力作,亦是林风眠对戏曲人物绘画的一大突破。本作来源有序,并曾出版于1979年由林风眠学生席德进为恩师出版的《林风眠画集》中。
Lot 59
方君璧(1898-1986)
陈太夫人卫月朗像
纸本 彩墨
41×30.5 cm
来源
源自艺术家家属
RMB: 250,000-350,000
方君璧是第一位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女学生,也是第一位参加法国最具盛名的“巴黎春季沙龙”的中国女性画家,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陈太夫人卫月朗像》中的主人公陈太夫人于历史中姓名可查:卫月朗,广东番禺人,为南洋首富陈耕基之妻、汪精卫夫人陈璧君之母,曾与陈璧君一同加入同盟会。1924年,方君璧回国执教期间与卫月朗相识,次年为她作全身画像。陈璧君在《我的母亲卫月朗》中曾言:“吾母则年近古稀鬓尽白,幸题尚清健,而皈依佛理,老而弥笃……”。
整幅作品以含蓄舒雅并灵动赋予表现力的手法刻画,展示她融会贯通东西方艺术精髓及对绘画的深刻造诣。通过减少明暗对比和立体感,创造了一种更加平面化和装饰性的效果。这种平面性的趣味,也来自中国传统绘画,在坚实的造型技巧之下,又展现出东方美学的深度影响,将中国画中独有的飘逸、超脱与抽象的微妙气韵表现了出来,可谓在“西画重逼真、中国重神韵”间取得了统一。不仅展现了她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国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定位和文化自觉,传达出一种宁静、纯洁与梦幻的氛围。
Lot 182
关良(1900-1986)
花前端坐的女子
1960年代
纸板 油画
41×38 cm
发表
《关良画集》,美术家出版社,香港,1981年,图版第14
《关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09年,第97页
《关良1900-1986》,华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4月,第112页
《CANS艺术新闻》,华艺文化,台北,2012年,第85页
RMB: 900,000-1,200,000
关良作为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关良打破了油画中固有的西方文化本位观念,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进行创作。他将传统戏剧对“意”的审美理念融入到油画中,使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他认为对于外来艺术应当吸收、融化后为我所用,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坚持在其油画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手法的创新,更是对艺术创作回归本民族语境的积极探索。
《花前端坐的女子》创作于1960年代,关良将曾经的侍女画加以改造,将主角换为更有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女子,人物线条朴拙,用色强烈,将油画、国画在方法论上融为一体,十分耐看。
Lot 193
朱沅芷(1906-1963)
庭院七美图
1939年
布面 油画
102×122 cm
发表
《朱沅芷》,大未来画廊,台北,1995年,第54页至第55页
展出
“朱沅芷个展”,1995年8月19日至9月5日,大未来画廊,台北
RMB: 6,000,000-8,000,000
朱沅芷被誉为“华人现代主义先驱”,是最早探索于欧美现代艺术的华人艺术家。他生于中华、长于美国,而两度闯荡欧洲,既具备东方的生命与文化渊源,又适时投身两次大战之间以巴黎为中心的国际现代艺术运动;更为特殊的,是他大半生以前卫先锋的身份,见证、参与以至推动着美国现代艺术发展,这在当时不利于华侨的美国社会环境,蔚为罕见。
在朱沅芷毕生创作中,以纽约风貌为题材之作可谓最为经典,当中不乏展现中央公园、百老汇大道、城市景观的系列之作。1939年因欧战爆发,朱沅芷被迫由巴黎返回纽约,他曾在1939年2月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把艺术上困难的问题,如光线、角度、色彩等一一解决,以形成我个人的绘画风格”,可见此时正值艺术创作的高峰期。裸女亦是贯穿了朱沅芷整个艺术生涯的首要题材,且在不同时期所作均有其独到之处。
左前方的三位将象征古典绘画惯见、象征着美丽、优雅与欢愉的希腊神话“美惠三女神”纳入其中,不同的是,他在这里加入了或缠在身上或踩在脚下的玲珑丝缎,无疑更接近中国神话典故或戏曲人物的仙女造型,为全作增添了几分轻盈;右边稍微靠后的另一组四位裸女则比例夸张拉长的身躯以及互相交 缠成类似无限符号“∞”的曲折手臂,以优雅的姿态吸引观者的视线不停在画面中循环流动……画面背景一如中国传统文人画之美学追求,重点并不在于以写实的方式去再现眼前所见之自然物象,而是透过山水造境来突显个人的性情、精神、理想。
Lot 192
朱沅芷(1906-1963)
我的画室
1939年
布面 油画
64.5×54.3 cm
发表
《朱沅芷》,大未来画廊,台北,1995年,第52页至第53页
《世界名画家:朱沅芷》,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14年,第70页
展出
“朱沅芷个展”,1995年8月19日至9月5日,大未来画廊,台北
RMB: 1,500,000-2,000,000
同样创作于 1939年的《我的画室》展现了两幅画中画。其中一幅是《庭院七美图》,以西方裸女与中式裸女相互呼应,展现了艺术家对于这个题材的多元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斜放在长梯中心的那把带着剑鞘的中国长剑,恰好成为从裸女到两件画中画之间的视线引导,使三者形成极为特别的互文关系,更蕴含了强烈的怀乡情感。
Lot 229
乔治·卢奥(1871-1958)
耶稣与穷人
1937年
布面 油画
62.2×48.2 cm
发表
《乔治·卢奥》, Skira Edition,巴黎,1948年,图版第139页及第166页
《The Art Quarterly》,vol. XI,no. 4,丹佛,1948年,第326页
《Rouault:L'oeuvre peint》,第二卷,Editions Andre Sauret,摩纳哥,1988年,第90页
RMB: 600,000-800,000
乔治·卢奥(Georges Rouault)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被视为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奥的整个艺术生涯都在创作宗教题材的作品,也是第一位真正将宗教题材和宗教精神运用到现代艺术中的画家。他将艺术视为上帝赋予画家的手段,并由此对艺术有着无比的虔诚,而其绘画也因宗教性的内涵而愈发隐忍,颇具深意。
1930年开始,在著名画商沃拉尔(Ambroise Vollard)和皮埃尔·马蒂斯(Pierre Matisse)的帮助下,卢奥陆续于慕尼黑、伦敦、芝加哥、纽约等多地举办展览,这也帮助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此时卢奥已年逾60,在生活变得安定后,他的绘画开始变得安静,色调也更加绚丽,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和谐与优雅。
创作于1937年的《基督与穷人》正是卢奥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他在1929年至1939年间完成的一系列圣经风景画之一。艺术家用单点透视描绘了一座宁静的小城,视点尽头的圆顶高塔带着强烈的升腾感,白衣耶稣面前的男子衣衫褴褛,耶稣紧握住他的手,带来希望和救赎。强悍肆意的笔触,粗涩斑驳的肌理,浓烈醒目的色彩,塑造出悲怆、沧桑之美。作品老辣、古拙的气质,透露出深沉、幽微的宗教情怀。对他来说,艺术是一种通过画笔、色彩和质地进行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 “激情的忏悔”。
Lot 230
贝尔纳·布菲(1928-1999)
斗牛士
1961年
布面 油画
100×81 cm
来源
大卫与贾尼耶画廊,巴黎
巴黎尚·路易·毕凯拍卖,1996年6月29日,Lot13
原藏家得自现代艺术空间,台中
说明
附现代艺术空间出具之作品证书
附贾尼耶画廊出具之作品保证书
RMB: 2,000,000-3,000,000
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饱受战火摧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贝尔纳·布菲(Bernard Buffet)不但亲身经历了二次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占领巴黎的阶段,再加上母亲于终战不久后因病离世的悲痛经验,都促使布菲往后一生的创作主题始终围绕在生死之间的思考上,透过绘画与世人共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布菲的艺术思想接近于萨特(Jean Paul Sartre)、加缪(Albert Camus),奉行“存在就是选择,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的存在主义哲学,而在西班牙悠久文化占有一席之地的斗牛士,就成为其笔下贯彻自由意志的重要象征人物。
本次呈现之《斗牛士》即完成于1961年,画中描绘了一名斗牛士的半身肖像,他头戴黑色贵族角帽面容坚毅,粗黑爽利的黑色线条不但加深了斗牛士健壮有力的肢体轮廓,也是布菲用以对抗内心不安的武器;望向左方的双眼专注凝神,彷彿外界的一切都无能形成干扰,突显出斗牛士已做好慷慨奔赴斗牛场上,与可预见之悲剧结局华丽对峙的心理准备。艺术家在此作中刻意将观看的视角从远方突然拉近,以上的胸像特写着重于人物内在精神状态的渲染力量。可以说,此作纵使静默无语,却激昂恢弘地传达了人类存在的高贵价值,堪称布菲平生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绘画。
Lot 231
马库斯·吕佩尔茨(b.1941)
收藏家
2018年
布面 综合材料
100×81 cm
来源
迈克尔·沃纳 画廊,纽约/伦敦
RMB: 900,000-1,200,000
马库斯·吕佩尔茨(Markus Lüpertz)被誉为德国国宝级艺术家,曾任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院长长达二十余年,与基弗、伊门多夫、巴塞利兹共同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而闻名于全球画坛。1941年生于波西米亚,其最早的童年记忆只留下了两个印象:从天而降的炸弹以及随之而来的飞机轰炸。60年代开始的“酒神系列”中,他的创作就呈现出对希腊古典精神的缅怀,也沉浸于哲学的思辨中。这种创作特点贯穿了吕佩尔茨的一生,及至2010年代的“阿卡迪亚”系列,他仍充溢着对人类过往历史和遥远未来的想象。
《收藏家》正是吕佩尔茨该系列的佳作,“阿卡迪亚”是神话中森林之神的故乡,在西方语境中多指未经现代文明濡染的诗意田园生活。该作在构图和理念上或借鉴了乔凡尼·弗朗切斯柯·巴尔别里(Giovanni Francesco Barbieri,即圭尔奇诺Guercino)的《阿卡迪亚的牧人》,并进行艺术家自我独特的转译和改写。被吕佩尔茨描绘为成排的树木,遮挡住了观者看向更远处的目光。艺术家在此以成排的树比喻社会,强硬的黑色枝干,也与前景裸露的身体之间形成了一种抽象的对应关系。
壮硕的人物原型应该是来自著名的罗马大理石雕像《法尔内赛赫拉克勒斯》,他的一只手臂残缺,另一只手举着一把利刃,似乎要砍向他面前的三个物体,而这正是吕佩尔茨绘画中经典的三大视觉要素(这在他很多作品中几乎以相同的形态反复出现)——黄色的头骨象征死亡,军绿色的钢盔代表战争,而暗红色的颜料板象征艺术。吕佩尔兹所选择的是一条社会学角度的前卫之路,以此去抵抗时代的遗忘、异化和死亡。《收藏家》一方面清晰而完整地体现出吕佩尔茨对于西方艺术史传统的承续,又在同时展现了其对当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Lot 228
靳尚谊(b.1934)
塔吉克新娘
1983年
布面 油画
60×50 cm
发表
《现代中国洋画家展》,日本共生印刷株式会社,东京,1984年,第17页
展出
“中国现代洋画家巡展”,1983年12月至1984年11月,日本中国现代作家协力会主办,日本金沢、札幌、福冈、刈谷、名古屋
“写生新疆:20世纪以来新疆主题创作研究展”,2023年7月12日至8月20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估价待询
作为中国第三代画家的重要代表,靳尚谊在不断塑造艺术形象的同时,为作品注入新的时代特征,以现代人的艺术视角和含蓄静穆的审美情趣发展了徐悲鸿、吴作人等第一、二代油画前辈的写实主义传统,以自成一体的画风、厚重的文化积累和精神风度开中国“新古典主义”绘画之先河,开启了中国油画历史一个新的维度。
《塔吉克新娘》是靳尚谊在1982年美国之行归国后,深研西方古典造型和追求理想美后融会贯通的倾心力作,兼容了古典风格、理想主义精神、民族文化气质,被奉为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开山坐标,也是靳尚谊油画艺术的巅峰之一。靳尚谊把对体积的领悟总结为西方“大明暗体系”,《塔吉克新娘》设计构图时采取侧光的方式,形成强烈的明暗关系,人物形象轮廓明确,强烈的明暗反差一方面加强了人物体积的充盈之感,是靳尚谊运用古典形式深入解决体积问题的一次目标明确的尝试,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跨越而直接向欧洲古典溯源的理想和愿望。犹如一场技术革命,这幅力作的问世在中国油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靳先生自言:“我只希望能在自己的作品里体现一种理想美,表现一些宁静、和谐、崇高、纯洁的情感,冲淡或解脱一下自己心里的苦闷。而在《塔吉克新娘》中,在艺术的追求上我对西方明暗体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心态上则深深地融入了我对理想美追求的情感,两者有机地结合,完成了这幅肖像画的创作。”
Lot 227
刘野(b.1964)
我的老师的记忆
2006年
布面 丙烯
40.1×30.2 cm
发表
《刘野》,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2007年, 图版第100页
《刘野:图录全集1991-2015》,Hatje Cantz出版社,奥斯菲尔敦,2015年,第329页
展出
“诱惑”,2006年9月14日至10月28日,Sperone Westwater画廊,纽约
“现代的脉动:宝龙艺术大展”,2021年11月19日至2022年5月18日,宝龙美术馆,上海
RMB: 2,200,000-3,200,000
2000年之后,刘野开始以各种他喜爱的人物为描绘对象进行创作,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随着女孩形象的出场,女教师也开始出现在刘野的画中,刘野创作的“老师”系列持续时间六年(2000-2006),但产量极少。作于2006年的《我的老师的记忆》带着温暖与梦幻的美感,这也是刘野作品的魅力所在。本作中的老师形象是其笔下标志性圆脸女性,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短发,戴着厚镜片黑框眼镜,可以说是对一代人心中老师形象的经典诠释。
深蓝色的背景中,女教师的形象变得更加突出,镜片上的反光遮挡住了双眸,使得观者更无从揣测人物的心理状态,人物面容粉嫩的色调与粉色的衣领相应,带着对过往记忆和逝去青春的淡淡缅怀。刘野深谙东西方绘画美学的精髓,并专注于自身独特的美学范式,擅长以孩童般的面容表现出成人世界的多面与复杂,其作品往往能够打破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艺术的隔阂,将观众引入浮想联翩的画面和想象中。
Lot 148
张晓刚(b.1958)
梦
2003年
布面 油画
110×130 cm
RMB: 1,500,000-2,000,000
“历史”与“记忆”一直是张晓刚最关注的创作主题。2002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关于失忆与记忆的问题之后,张晓刚开始创作“失忆与记忆系列”。在《梦》这幅作品中,背景是含混、暧昧的画面,散发一种灰蒙蒙的气息。作品中虽然只有一个人,而非一个家庭,但所表现出的张力仍震撼人心。
延续不同层次的灰色背景,唤起观者对之前作品的记忆,是艺术家风格的传承。但于此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图像变化,原来作品中的家庭和意识形态道具完全褪去,仿佛“历史慢慢被抹掉”,集体状态的人已转向个体状态的人,类型化的人被差异性的人所替代,人的肖像回到人自身。作品中的男孩只有脸部特写,闭着眼睛,似乎进入了梦境之中,光线洒在他的半边脸上,另外半边阴影明显突兀,这样的光影为画作强烈的张力带来些许缓和,让观者和画中的人物一起享受片刻喘息,也象征挣脱枷锁的希望。
Lot 226
毛焰(b.1968)
X的肖像
1996年
布面 油画
199×89 cm
发表
《MAOYAN》,环碧堂画廊,北京,2007年,第70至第71页
《艺术与收藏》,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2007年,图版
《肖像的零度》,AYE画廊,北京,2007年,第83页
《典藏:艺术投资》,台北,2008年,封面
展出
“肖像性质——毛焰、周春芽作品展 ”,1997年,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
“艺术与收藏——保利2007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2007年,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
“寻源问道——油画研究邀请展”,2008年,中国美术馆,北京
RMB: 12,000,000-15,000,000
毛焰一直以观念性肖像绘画受到世人瞩目。他的作品并非简单地追求人物的形似,而是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气质,笔下的人物常常呈现出一种孤独、迷茫、内敛的状态。毛焰对画面的把控能力极强,笔触细腻如神经末梢,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物的形态、神情和细微的表情变化,达到了形神相融的境界,这是肖像艺术中趋于完美的体现。
1995至1996年是毛焰创作的转型期,作为毛焰“朋友肖像”阶段的大尺幅精品之作,《X的肖像》见于多处重要权威出版和展览中。该系列作品奠定了艺术家对肖像精神空间深层探求的创作基础,一经问世便成为其最为经典的代表创作。
此作之中,人的外形在他那里退居到次要的地位,精神的质地成为他的主旨。画中X 的眼睛圆睁,借助较小的瞳孔和眼中流转的高光,毛焰表达了一种不信任和冷漠,这是90年代弥漫于知识分子身上常见的症候。画中人物的眼神,呼应于画作左下方同样冷漠神情的小像,以其特有的神经质特性有力冲破着这一切的稳定和永恒。作品营造出一种神秘、朦胧的氛围,使画面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毛焰的绘画在写实主义的框架下,探讨深幽微妙的人类精神世界。既有着对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又融入了自己对当代社会和人类精神状态的思考,他的创作不追求宏大的叙事和主题,而是注重对个体精神的表达,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Lot 157
汪建伟(b.1958)
因此—反而No.3(双联作)
2018年
布面 丙烯 油画
200×147 cm×2
展出
“首届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2018年4月25日至27日,长征空间展位,成都
RMB: 300,000-500,000
1997年汪建伟以首位中国内地艺术家的身份获邀参加了“第十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并先后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布鲁塞尔艺术节”等全球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先锋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从上世界80年代初写实主义的油画、到90年代对控制论和社会空间的研究,汪建伟持续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从知识层面发展和建立一种新的主体的可能性,以哲学式的质询,实践一种交叉学科的观看世界方式,并赋予这些实践以形式。“
做这些作品的时候,我并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我相信我可能是其它的什么人或什么事。在这些影像里,我的身份为一个观察者,以一种社会学的方式,就像我在剧场中所使用的一样。我对自己的工作是否能称的上是艺术家并不感兴趣,但我总把它以一种实验的形式呈现出来。”
Lot 247
刘晓辉(b.1975)
无题——故乡的海
2013年至2014年
布面 油画
130×160 cm
发表
《刘晓辉:西西弗斯之谜》,天线空间,上海,2015年,第104页至第105页
RMB: 500,000-700,000
白衣女子的背影,在刘晓辉的作品序列中占据极为特殊的位置—她铺陈出了刘晓辉作品中罕有的、细腻的情感空间,相较于其他系列的作品,此类创作更为感性,创作于2013-2014年的《无题——故乡的海》即是这一类型的代表。画中女子背向画面,身着白衣、白裙以及白色高跟鞋,欲行又止,沉默地面朝大海,几乎是“没有动作”的动作,趋于静态。这个形象源自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秋刀鱼之味》中的一个镜头,艺术家起初觉得“她”神秘、令人迷恋,但反复描绘后,这一女性背影也被抽离出原本语境,成为了刘晓辉构建绘画的一把钥匙。海平线作为一道分界隔开了画面具象和抽象意图,画面的上半部是抽象而诗意的,女人的黑发停留于核心位置,走到离观众最近的地方。周围的空白停顿在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化瞬间,放大了海天相交的虚无感,也给情感的汹涌留足了空间。
Lot 213
邱瑞祥(b.1980)
无题
2020年至2021年
布面 油画
202×170 cm
发表
《邱瑞祥——接触》,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2021年,图版
展出
“邱瑞祥——接触”,2021年10月23日至12月5日,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
RMB: 350,000-550,000
邱瑞祥的作品总是充满孤独与疏离,以暗色调的画面传递幽微的、引人注目的力量,传达关于存在的各种状态。其画面题材多来自日常记忆与生活的瞬间,但并非直接转译,而是将不同的图像、符号进行剪裁、变形和重置,构建一个带有某种神秘感和象征性的舞台。《无题》历时两年完成,带有邱瑞祥创作的典型面貌。相较于艺术家的早期作品,本作人物表达更加自信,体量感也更强,散发着坚定的光芒。画中粗砺的黑底色上,看不清面孔的人隐在阴影中,没有身份,没有性别,手和脚都被拉大成夸张的比例,“这种混沌的状态,很有力量,需要慢慢的观看,才能从中提出来。”艺术家希望传达的是某种缓慢的知觉,也正因这一微妙,观者得以与画面人物实现接触,仿佛体会到身负重物时,身体姿态涌动着的变化,体会到身处幽暗时踽踽前行的沉重感。
Lot 211
季鑫(b.1988)
有富士山的房间
2021年
布面 油画
150×120 cm
发表
《季鑫:袅晴丝》,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松美术馆,北京,2024年3月,第126页
展出
“季鑫:出神午后”,2021年9月11日至11月7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RMB: 400,000-600,000
创作于2021年的《有富士山的房间》描绘了一位斜靠在躺椅上的女性,她笔挺的肢体经由变形,曲臂为枕的姿态汲取了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的经典样式,玩味而慵懒的眼神中,充满了悸动的欲望,也有一种自洽的安闲。技法上,季鑫保留了清晰和完整的边缘线,与之相应的,是室内布景的极尽简化,地板、躺椅、墙壁和门均被简化得近乎抽象。墙上辽阔、美丽的富士山,象征着身体渴望突破斗室,心中所想的远方;而门上挂着的女子肖像,画家则意在完整地展示女人的多变,一张画面表现出人物的两种性情,多个层次,平面立体相结合,细腻、微妙的感官描述,和唯美、颓废的心理体验,将阅读者引向别处,在这个过程中,季鑫那极其个人化的,愈发清晰的世界正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