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战火硝烟弥漫,但谁能想到,一个3岁小孩儿“哪吒”竟然独占鳌头?
当时不少人还在为票房黄金档的分配争得面红耳赤,哪吒之魔童降世》用惊人的成绩给了所有人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从豆瓣的评分到观众的口碑,这部动画电影都经历了从吐槽到赞誉的转变。
电影上映初期确实有一些质疑声。
有人说笑点俗气、画风诡异,还有人觉得哪吒形象不符传统。
但数据不会骗人,上座率一路飙升,票房屡次刷新纪录,就是最直接的反击。
甚至到了全球市场,《哪吒》的预售票也表现亮眼,纽约的大屏广告提前发布,又引来一片关注。
事实证明,中国的动画故事,太强了,外国观众也能理解和接受。
“饺子”,原名杨宇,当初却是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学生。
学医不易,医生的职业也被视为稳妥又有前途的铁饭碗,但杨宇内心深处那团对动画的热爱,却在不断燃烧。
他不顾一切投入到动画创作中,最终交出的答卷让所有人瞩目。
小时候的杨宇不是大多数家长眼里的“叛逆”孩子,反倒是个安静乖巧的学生。
他最喜欢的课余活动就是画画,那副安静坐在教室一角涂涂画画的模样,被初中班主任描述为“乖娃娃”。
这种兴趣不光给他带来乐趣,更成了他自学三维动画的起点。
自学动画谈何容易?
杨宇完全没有系统的专业课程,他就是靠着兴趣和坚持,一步步摸索着前进。
而这一路的坚持换来的并非鲜花与掌声,而是很多人的不解与冷眼——这个“没正经工作”的家伙就在这条艰难的路上走了许多年。
饺子的创作之路:挑战与坚持转行动画失去了稳稳的收入来源,杨宇创作的过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自在。
创作的日子大多是安静而孤独的,他在家里“啃老”,每天的生活节奏基本上是卧室、客厅、厕所三点一线,难免遭到街坊邻居的议论。
而他的母亲却始终给予无条件的信任,默默支持儿子的梦想。
杨宇转行后的首个作品《打,打个大西瓜》便一鸣惊人,在动画领域荣誉满贯。
它放到今天来看画风和技法还略显稚嫩,但其背后深刻的立意——用牌局隐喻大国博弈,用战争现实隐喻社会大局,让人耳目一新,这也为他在动画行业树立了独特的风格。
接着,他组建了团队,成立了公司,迎来了对经典IP哪吒的颠覆性改编。
这一改编大胆且风险高,但很多观众表示,新哪吒形象起初确实有些抵触,但越看越觉得丑萌,最终“香”了起来。
正是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思维,让“新哪吒”成功地“抢到了观众的心”。
动画行业的集体力量哪吒的成功不只是一部电影的荣耀,更是动画行业共同努力的写照。
为了《哪吒》,众多动画公司纷纷取出“看家本领”,并不是为了大赚一笔,而是为了打破“国产动画电影很差”的成见。
事实上,国产动画电影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是多个团队和个人共同奋战的结果。
当《哪吒之魔童降世》登陆大银幕时,饺子和他背后的团队每天几乎同步上线,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完美呈现。
这样的认真和敬业精神,也确实为整部电影注入了真实与动人的情感。
有人说,哪吒的成功改写了票房游戏规则。
扎实的剧本、过硬的特效、对观众的尊重,这样的影片自然会赢得市场的青睐。
可惜的是,做得到的导演凤毛麟角。
饺子的成功或许有偶然,但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他并没有像很多新导演那样依赖资本,他用纯粹的艺术心态去对待每一部作品,最终换来了观众的真心。
两个百亿导演敬畏心不足,而一个80后新人却凭真心成名。
英雄不问出处,哪怕人们只记得他叫“饺子”,哪怕他曾是门外汉。
哪个导演幕后没有故事?
真正打动人心的,始终是真诚、坚持和那些饱含热情的作品。
电影行业未来光明,而这些不拘一格的“门外汉”们,也将不断为我们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