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意外,一场史诗级别的关税战打响了。
最近美国向全世界的贸易伙伴发起了进攻——实施对等关税,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基准关税的同时,还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级别的关税。
叠加之前对中国两次加税的20%,现在美国对华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已经来到104%。
如今中国已经宣布采取反制措施,欧洲的反制也在酝酿,关税战的序幕被徐徐拉开。
而在过去百年时间里,特朗普的前辈们曾3次发动贸易战,现在的关税战,只不过是重复剧情的又一次上演。
3次贸易战,原因分别为何?打到最后,都是怎样收场的?对全球经济有何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一个愚蠢的经济行为”1930年6月17日,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签署《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简单来说,这项法案把进口到美国的数千种商品的平均关税,一下提高了50%以上,创下美国关税史的最高记录。
之所以胡佛会寄希望于关税政策,实际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1930年,发生了什么?
直至如今,仍然是无数美国人深藏回忆深处的恐惧——经济大萧条。
彼时大萧条征兆初现,美国各种农产品产量暴增,但价格却不断下降,人们认为是过低的关税冲击了本国农产品,导致农民们增产不增收。
跟特朗普想法一样,胡佛也祭出了关税这个大杀器,但却受到了1028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
其中最著名的,是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哀叹“这将是灾难的开端”,但胡佛却坚称“这是重建信心的第一步”。
不幸的是,历史证明胡佛错了,关税法案不仅没有重建信心,反而使美国经济接近瘫痪。
美国的关税政策,引来各国的抗议和报复,短短3年时间,全球贸易额缩水3倍,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骤降到120亿美元。
美国的失业率飙升到25%,1300万美国人无所事事,通胀率迅速跌至负的10.3%,美国人的70亿存款直接蒸发。
也正是因此,这项法案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恶名——一个愚蠢的经济行为。
继上一次关税战后30年,欧美之间争端重启。
只不过,这次发起战争的并非美国,而是欧洲人。
当时的欧洲共同体,也就是欧盟前身,为了保护本地农业,对美国鸡肉征收每磅13美分的关税,相当于鸡肉价格的25%。
仅此一项,美国禽肉出口商就损失约2600万美元。
为什么欧洲要主动发起关税战呢?
其实和30年前美国的理由差不多,原因是法国和德国的农场主们发现,美国的廉价鸡肉已经淹没欧洲市场,所以只能加税。
可想而知,面对欧洲人的挑衅,美利坚并不打算忍气吞声。
于是仅过去两个月,美国就宣布对欧洲的大众汽车,法国的白兰地,荷兰的土豆加征25%关税。
一场荒诞的鸡肉战争,由此正式打响。
当然了,既然是互相伤害,自然没有赢家,美国鸡肉失去了欧洲的一半市场,欧洲的大众汽车,法国的白兰地,也因此在美国滞销。
或许是因为理智仍在,亦或是因为彼时全球经济欣欣向荣,这场“鸡肉战争”并未持续太久,仅1年时间,欧美双方就已经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美日争锋”大家可能都知道,如今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当年也曾不可一世,甚至叫嚣着要买下整个美国。
彻底打断日本脊梁的,是一场发生于美日间的贸易战。
二战后,日本以超出想象的速度骤然崛起,日本制造享誉全球,也占领了美国市场。
1985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经高达496亿美元,占到美国总逆差的40%,日本人赚走了老美兜里一半的钢镚,真不是什么玩笑话。
当时丰田汽车在美国的销量已经突破百万大关,索尼彩电和松下录像机更是席卷美国家庭,日本电子产品占到美国市场的30%,这再一次引发了美国人的怒火。
好不容易有点钱,全被日本人赚走了,怎么办?当然是加税!
于是在1985年,美国决定对日本摩托车加税45%,1987年,又对日本半导体加税100%。
最重要的是,1985年9月22日,美日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升值,对美元汇率从238飙升到1987年的128,几乎翻倍,日本制造被断送未来。
也正是因为这场关税战,日本经济泡沫在3年后被突然戳破,日本经济跌入失去的30年,日本人的工资几乎30年零涨幅,直至如今还没喘过气来。
毫无疑问,这场由美国发起的关税大战,最终以日本的失败告终,其本以为即将崛起,却由此一蹶不振。
而这场关税战也证明,步步退让的妥协对战争毫无益处,只会被对手抓住机会一击毙命,唯有斗争以求生存。
写在最后: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百年时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关税战并不止有这3次,美国与欧洲、中国的零星交锋不在少数。
关税战打来打去,真的会有赢家吗?
当贸易保护主义重回整个蓝星之时,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风暴也会忽然而至,届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所有人都是输家。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