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感文化小陈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心小了,自我设限,小事也就变大了!
人之所以逍遥,是因为心大了,无量无边,大事也就变小了!
庄子是史上第一逍遥自在的大佬,他有三个强者心法,让你活得比较爽。

《庄子·山木》篇中讲了一个空船的故事:
一个人乘船过河,发现有一艘船要撞过来,急得破口大骂,结果在船靠近时才发现是艘空船,他的满腔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什么生气与不生气,取决于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因为渡船人生气是觉得别人冒犯了自己,不尊重自己,而不仅仅是那船对他造成的伤害。
而当发现撞过来的仅是一艘空船时,怒火瞬间熄灭,是因为突然意识到没有人伤害自己,也没有谁不尊重自己。
这就是“我执”!
人对“自我”的意识太强,“自尊心”、“虚荣心”、“面子”等都是自我意识太强的产物。
他人稍微冒犯,自己树立起来的一个“我”就受到伤害,立马反弹回去,情绪也就随之爆炸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人和人之间的很多矛盾和痛苦,都源于“我”,过于强调自我的感受,是人际关系矛盾的根源。
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意思是一个人行走于世间,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自然也就没有人能伤害到你。
你我这一生,肯定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总和烂人烂事纠缠斗气,那你一生都活在生气中。
庄子说得好:“不遣是非,与世俗处”。
只要不去争论是非,放宽心态一笑而过,那么坏情绪就左右不了你,伤害不了你。
《庄子·养生主》中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要做到安心适时,顺应自然,哀乐就不能侵入身心。
心理学的森田疗法中指出,学会接受情绪的存在,而不是压抑或否认它。
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理解它的来源,并允许它自然地流动和消退,接纳它,拥抱它。

跟姜子牙一样,庄子也热爱钓鱼。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楚王的使者翻山越岭,请他出山辅佐楚国的江山社稷,并许诺给他宰相之位。
庄子听完使者来意之后,微微一笑,只问了一个问题: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意思是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楚王将它珍藏在宗庙里。
请问这只乌龟,是宁愿si去接受供奉,还是选择活着在烂泥中摇尾巴呢?
使者回答:当然是选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会心一笑,告诉使者:“那就请回吧,我也只想在烂泥中自在打滚罢了。”
现实中,有不少人为了名利前赴后继,最后落得伤痕累累。
世人皆视名利如珍宝,唯有庄子视名利如尘土。
他知道如果投身于名利,一生将为之驱使,不得自由,然而跟浮华的外物相比,他更喜欢内心的自由自在。
庄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所求,因而不汲汲于高官厚禄;看透名利的本质,所以放浪自身于林间山野。
他活得自洽,不纠结也不内耗,遵从自己的本心,于是收获了自由、无忧的人生。

除了庄子,苏轼也是遵从本心,清醒通透的大佬!
苏轼十岁时,母亲程夫人给他讲述《范滂传》。
说到范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时,小苏轼大为感动,立志长大要成为像范滂一样的人。
程夫人甚是欣慰,笑着抚摸儿子的脑袋说,你要做范滂,我就可以做范滂的母亲。
自此,苏轼潜心学习,无论得意失意,惜民爱民,初心不改。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朝廷分为新旧两党。
苏轼从施 政的角度,就事论事,对两派都不满意,于是被两党接连打击。
熙宁四年,新党得势,苏轼抨击新法 弊病,被王安石排挤,被贬杭州。
元丰八年,司马光主政,不论是否对百姓有利,对新法全盘否定。
苏轼上书斥责旧党,又被旧党排挤,再度外放。
此后数年,新旧两党都排挤苏轼,无论哪方得势,苏轼都躲不掉被贬的命运。
一次,退朝回家,苏轼心血来潮,调皮地指着自己的肚子问身边人,这里面都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学富五车;有人答,是足智多谋,苏轼则沉默不语。
只有朝云直言不讳地说,一肚子的违经背道、不合时宜。
苏轼听完竖起大拇指,哈哈大笑,颇有一番自嘲和得意。
苏轼这一生,其实有很多次可以平步青云、逆天改命的机会。
但他始终不为功名所动,在泥沙俱下的朝堂上,以一腔孤勇对抗当权者。
即使颠沛流离、沦落天涯,可无论身在何方,苏轼从未变过。
他始终是那个立志要做范滂的翩翩少年。
没有粥米果腹,他就开荒种粮;没有美酒下肚,他就亲自酿造;没有地方落脚,他就搭建雪堂。
回首一生,苏轼引以为傲的不是高居庙堂的光辉,而是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的流离岁月。
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活得潇洒自在,好不快活啊!
就像他说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正如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对苏东坡的评语:“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
跌入欲望的陷阱,就会丧失本身的智慧。
越是苛求结果,越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与本质,离成功则会越来越远。
《庄子》讲过一个驼背老人捕蝉的故事。
一天,孔子带着弟子们去楚国,在树林中看到一个老人在用竹竿捕树上的蝉。灵活的就像用手直接去捕一样。
孔子好奇就问老人:“您的手这么灵活,有什么诀窍吗?”
“有诀窍呀。
我苦练了五六个月。
在竿头放两个泥丸不掉下来去捕,飞掉的就很少。
如果放三个泥丸不掉下来去捕,十只蝉有九只都跑不了。
如果放五个泥丸不掉下来去捕,就跟直接用手一样灵活了。
而且我站在那的时候,要一动不动,手臂也不能摇摆。
尽管天地有万物,但我的心里只想着做好这几个动作。
只要这几个动作做好了,蝉自然就捕到了。”
有一个心理学理论叫“穿针效应”。
当你穿针的时候,越想穿进去,越容易手抖,越不容易穿进去。
做一件事情,过分关注结果,就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情绪就会越紧张。
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中,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最后的成功一定会到来。

人想要活得通透自在,就必须懂得放下“我执”,做到心胸豁达,看淡一切。
学会精简欲望,顺其自然,减少思虑,放下得失。
看淡身外物,放下功利心,遵从本心,忘记该忘记的,你才能卸下精神负累,活得自在惬意。
我国历史上十大天才文人,庄子排在前三名!
闻一多先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千百年来,庄子的智慧,不仅藏着为人处世的学问,更是内含修补心灵的良药。
当你活得纠结痛苦,想要自在随意的时候,不妨就读一读《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