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阿奶牵着我的手
走过大街小巷护着我长大
现在
我要守护在阿奶身边
为她遮风挡雨
我希望我的阿奶可以
没病没灾长命百岁——看完我无语凝噎
不愧是央视开年大戏,《六姊妹》首播即爆!!!
网友评论:这部年代剧真的太动人了!好久没看到这么有生命力的女性群像剧。
剧中女性角色在爱与互助中成长,让人又哭又笑。
小演员们的演技出色,开场就让人眼前一亮。
电影质感的场景更是把观众瞬间拉回半个世纪前,仿佛回到了那个车水马龙的年代。
小何家丽剪掉心爱长发保护家人的情节,让人忍不住想抱抱她。
剧中祖孙情、母女情、姊妹情温暖动人:奶奶细心讲解月经知识,女儿挺起胸脯说要帮妈妈养妹妹,妈妈一腔热血投身工厂建设,姐妹们互帮互助长大。
在那个时代,她们用守望相助的力量在平凡日子里破茧成长。
她们在时代浪潮中见证变革,也书写了自己的温馨故事。
这部改编自伊北同名小说的年代剧,用三场教科书级冲突戏直接掀翻观众泪腺与笑点。
当60年代的淮南街头,梅婷饰演的何家丽踮着脚尖抢购猪肉时,
油渍麻花的肉案板、斑驳褪色的肉票、街坊邻居的推搡,瞬间把观众拽进那个物质匮乏却人情滚烫的年代。
插队引发的市井骂战、少女赌气剪成假小子、老父亲一句"女娃不如男"引发的家庭地震,开场三分钟就立住了何家大姐"虎妞"人设。
更绝的是生死时速的"救父"戏码:何家丽单枪匹马闯进世仇汤家,面对绑着父亲的街坊长辈,一句"您这是犯法!"
吼得掷地有声。
少女眼里的倔强与煤油灯下的影子交叠,把那个年代女性觉醒的力量感拍得筋骨毕露。
而当邬君梅饰演的孕妇刘美心摔倒在石板路上时,镜头扫过老式搪瓷盆里泼洒的菜汤、邻居们慌乱递来的竹编担架,
每个细节都在提醒:这不是悬浮剧,而是真正从土里长出来的中国家庭史诗。
追完四集最惊喜的,是这部剧把"穷日子过出花来"的民间智慧拍得妙趣横生。
当何家五姐妹凑钱买电视,把钢镚数了三遍还差五毛钱时,小妹突然掏出珍藏的毛主席像章:"这个能抵账不?"
既荒诞又心酸的场景,让80后想起父辈讲过的"拿粮票换鸡蛋"往事。
更绝的是陆毅饰演的汤为民,追求何家丽时上演的"直男迷惑行为大赏":抓野兔送心上人结果被挠花脸,学电影桥段写情书却抄错歌词。
这些冒着傻气的桥段,恰恰还原了那个没有微信、没有套路的纯真年代。
就连刘钧饰演的何常胜,一改往日"渣爹专业户"形象,在女儿剪短发后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的沉默戏,
都透着中国式父亲"爱你在心口难开"的笨拙温情。
奚美娟饰演的祖母何文氏,用一场"屋顶喊话"戏封神。
当得知儿媳难产时,她颤巍巍爬上瓦房,对着苍天喊出的那句"我们何家的女人,
阎王也收不走",浑浊老眼里迸出的生命力,让观众看清什么是"平静水面下的惊涛骇浪"。
梅婷和邬君梅的母女对手戏更堪称"演技修罗场"。
产房外,邬君梅额头暴起的青筋与梅婷攥到发白的手指,不用一句台词就把那个年代生育的凶险拍得令人窒息。
而刘钧与吴倩的父女餐桌戏,父亲偷偷把肉夹给女儿时,筷子尖的颤抖与眼神的躲闪,把底层工人对女儿的愧疚与爱意诠释得入木三分。
当镜头扫过何家斑驳的"五好家庭"奖状、糊着报纸的砖墙、姐妹轮流穿的的确良衬衫,
70/80后观众集体破防:这不就是我们父母那代人的青春吗?
剧中何家六姐妹凑钱买电视时,用的还是第三套人民币;
大姐出嫁时的"三转一响",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瞬间想起被彩礼支配的恐惧。
但《六姊妹》真正的高明,在于它用家庭史写就社会史。
从大跃进余波到改革开放浪潮,何家女儿们当工人、考大学、下海经商的命运轨迹,暗合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脉搏。
当何家丽剪掉长发说"我也是顶梁柱"时,何尝不是千百万中国女性冲破性别桎梏的时代宣言?
在这个倍速追剧的时代,《六姊妹》用小火慢炖的叙事熬出了真正的人间烟火。
它不靠狗血撕逼博眼球,而是用一帧帧浸透岁月包浆的生活图景,让观众看见父辈如何在逼仄生活中开垦希望。
当片尾曲响起时,弹幕满屏"这就是中国版《请回答1960》"的感慨——或许,
真正的好剧从不需要刻意煽情,那些热气腾腾的生活细节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