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庞统号称“凤雏”,与诸葛亮齐名,但就因为他其貌不扬,甚至有点丑陋,所以无论是孙权,还是曹操都没有收留他。
甚至孔子都有以貌取人的例子,孔子有位弟子,叫作澹台灭明,字子羽。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当初孔子就有点嫌弃子羽相貌丑陋,认为他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但后来子羽声名鹊起之后,孔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就是凭借外貌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民间也不乏这种“以貌取人”的例子,尤其是在老祖宗的俗语中,这种以貌取人的话不可胜数。
就比如这句“语迟终显贵,步紧必定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比较迟缓的人,往往有着不错的成就;而那些走路不稳重着急忙慌的人,往往注定了穷困潦倒!
这句话其实和孔子犯的错误是一样的,孔子“以貌取人”,看错了子羽,而民间的这句俗语,也一样是以貌取人。那么,老祖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首先来看“语迟终显贵”。
俗话说“水深则流缓慢,人贵则语迟”,说的就是深水看起来流动得十分缓慢,而贵人说话一般都很缓慢。生活中有很多人的语速十分快,
有些人甚至快到让你根本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有些人则十分絮叨,让人把握不住他说话的重点。
这些都是“语迟”的对立面!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一个人要中庸、守中,放到说话上面也是如此,孔子曾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说得多,做得少的人是可耻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说话才对呢?《论语》中这样说“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就是说我们说的话一定要有重点,而且必须得行得通,不能够马马虎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简单地来说,
就是我们说话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用意。
但那些说话絮叨、语速快的人,往往言语不祥。而能够照顾别人的感受,说话能够把握住重点,并且语速不快,但也不会给人磨磨唧唧的感觉,这样的人往往十分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跟他们说话十分舒服。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
不同职业的人,往往语速也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说推销员的语速就很快,而一些老板、官员、商人的语速则会慢一些。所以,语速其实并不是天生的,后天的生活环境对此有着很大的影响。
综上,老祖宗所说的这句“语迟终显贵”,说得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只是有一点片面。语速慢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占据一点优势,但如果说“语迟终显贵”,就有一点夸张了。
下面这句“步紧必定穷”,说的是走路着急忙慌的人,往往注定贫穷。
这句话,其实也与古人的礼仪相关。《礼记》中记载了很多古人对人们生活礼仪的要求,比如说“游毋倨”,就是走路的时候,不要摆出一副傲慢的样子;“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这句话就是说帘子外面、大堂上、手持贵重玉器的时候,都不要小步快走。
朱熹在教导小孩子的教材《蒙童须知》中讲“凡步行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同样也是要求不要着急忙慌地走路!
而往往走路着急忙荒的人,在别人看起来,都是一些轻浮不稳重的表现。
曾国藩曾经给自己孩子写信中提到了“举止要重,发言要讱”,说的就是一个人的举止要稳重,尤其是是走路切记不可轻浮,而说话的时候要缓慢一点。曾国藩还告诫他的儿子,要一辈子牢记这两点,不能够有一刻忽视这两句话。
曾国藩所说的“举止要重,发言要讱”,和民间的这句“语迟终显贵,步紧必定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的是,“举止要重,发言要讱”讲的是修身,而“语迟终显贵,步紧必定穷”,说的却有一点功利和绝对。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些俗语,都是一辈一辈总结出来的经验,很多俗语虽然有点夸大,但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却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老祖宗还说过,好汉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笑着哭]
语迟,即是小孩学说话比较迟
日本人走路快,非洲人走路慢。
运动员该如何是好?
语迟,想清楚再说,做不到的事情不说,长期给人以稳重感,得他人信任自然逐步提升。步缓,不急躁的人,凡事才能先过脑,敏捷度高的人智力一般较为一般,有成就的人大多都不靠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