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犀角曾被大量销毁,如今存世不足1万件,非常昂贵!

千亦评文化 2025-04-04 01:55:12

在古玩市场寻觅过犀角雕的藏家都有切身体会:真正的明清老犀角杯非常罕见,地摊上多数都是其他角雕冒充的。

这个现象令人费解:明清两代东南亚藩属国进贡犀角持续了五百年,民间贸易更是络绎不绝,为何如今存世量不足万件?这段历史背后,藏着令人扼腕的时代记忆。

70年代北京王府井古董商店

上世纪那段特殊的历史,无数承载着匠人心血的老犀角杯遭遇灭顶之灾。国营文物店的库房里,成箱的犀角雕被拉往药材厂,在粉碎机里化作一捧药粉。

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不能果腹的"封建糟粕"远不如入药实在。据故宫老专家回忆,仅北京一地就有上千件宫廷犀角器被毁,其中不乏明宣德、清乾隆御制的稀世珍宝。

销毁了很多,但民间还是存在一定数量,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一件十几厘米高的明清犀角杯,价值才一万元出头。

清犀角雕螭龙杯 西泠2011年拍卖:241.5万

直到1994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全面禁止犀角贸易,沉睡的收藏市场才被惊醒。

禁令如同导火索,现代犀角不让买卖了,这瞬间引爆了幸存老犀角杯的价值。据统计,全球现存明清老犀角制品不足1万件,其中品相完整的宫廷犀角更是凤毛麟角。

迅速暴涨的收藏行情,让造假泛滥起来,先得学会鉴别真假。

鉴别犀角器的标准是竹丝纹和鱼子纹

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掌握鉴别要领至关重要。亚洲犀与非洲犀存在本质差异:前者独角的长度不超过30厘米,质地温润如和田玉。

后者双角最长可达90厘米,质地脆硬如琉璃。但现代仿品多用非洲犀角做旧,需从细节辨别。

真品纵切面可见细如发丝的"竹丝纹",横断面有针尖状的"鱼子纹"。若纹路粗大如鸡皮疙瘩,必是牛角仿品。犀角经数百年氧化会呈现琥珀色包浆,但依然保留角质特有的温润感。

明崇祯犀角雕山水人物杯 2011年香港苏富比:1410万港元

树脂仿品则显得生硬呆板,牛角制品往往带有骨制品特有的干涩。用强光手电照射杯壁,真犀角会显现独特的蜂窝状结构,仿品的透光要么浑浊不清,要么呈现机械加工的规则纹路。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高仿品会刻意制造裂纹和污渍,但真品的岁月痕迹是自然渗透的包浆,而非浮于表面的做旧。

2001年北京拍卖会,一件清代犀角佛像以107万元成交,创下当时纪录。谁也没想到这仅仅是开始:2011年香港苏富比春拍,明代崇祯犀角雕山水人物杯以1410万天价落槌。2018年纽约佳士得,一件乾隆御题犀角杯更是拍出约合2140万元人民币。

明代御制犀角五龙图碗

二十年涨幅超过数十倍,这样的升值速度令黄金、股票都黯然失色。究其原因,稀缺性、艺术性、历史价值三重叠加造就了犀角杯的传奇。

明代匠人常以整角雕琢,巧妙利用犀角天然弧度创作"随形杯",清代宫廷造办处更开创了浮雕、镂雕、阴刻结合的绝技。

这种文化共鸣,让犀角杯成为少数能同时征服东西方顶级藏家的东方艺术品。

0 阅读:0
千亦评文化

千亦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