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的困境:撤不撤藩都是必死,悔不听洪承畴之言,干脆反了

品味红梦史说 2024-08-01 00:10:10

当朱国治被砍了的消息传进来时,吴三桂直嘬牙花子:

朱国治的人头落地,这条起兵的路,他不走也得走了!

于是他穿上早就准备好的盔甲,走到校场,朗声道:

“鞑虏无道,天子无能,三桂今自封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同诸君一起,讨虏复明!”

“讨虏复明!讨虏复明!”

看着台下士气高涨的将士们,吴三桂恍惚之间好像看到了洪承畴的身影:

“长伯欲安则云南不可安,长伯欲藩则永历不可死。”

吴三桂苦笑一声:“我若当日听了洪承畴的话,又何至于今天?”

那么,洪承畴是怎么告诫吴三桂的?康熙又是怎样见机行事的?

一、藩王要钱,不得不给

康熙十二年(1973年)春,平南王尚可喜自广东上疏:

臣年老体衰,无力处理广东大小繁复事务,恳请归乡养老。

这封奏书让三个人心里有着两种不同的心思。

其一是同为“三藩”的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这两人一人镇守云南,一人镇守福建。

同尚可喜一般,三个藩王,帮着清廷镇管着南方三省。

如今尚可喜请疏归乡,对于这二人来说,若再想如以前那般,拥兵自重,时不时同朝廷讲讲条件,拿点钱花,可就不太好办了。

毕竟三藩王可是号称“三足鼎”,如今三足鼎少了一足,这鼎也就站不住了。

其二便是当时的皇帝康熙了。

事实上,康熙早就寻思着削藩这件事了,而且不只是他,早在顺治的时候,就曾对这三个人感到过担忧。

尤其是吴三桂和耿精忠,这两个都是辽东人,一路打到南方。

若是朝廷不能许给他们什么好处,少不得日后会成为隐患。

等到了康熙登基,又有鳌拜亲政。

康熙好生一番算计才把鳌拜扳倒,抖擞精神准备励精图治。

可一瞅,单单是吴三桂一人要的军饷,就比整个清廷一年收的税还多。

而且他要了,你还不能不给,因为人家的理由很充分:

西南苗疆又叛乱啦,臣得出兵平叛。

一旦出兵,这大军吃喝拉撒的不都是银子,天子总不能让咱的将士饿着肚子给你打仗不是。

所以吴三桂要了,康熙就得点头给。

这一点头,各省就开始给他摊。

摊来摊去,收上来的赋税连到国库逛一圈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发去了云南。

这么些兵,花这么多钱,若是让藩王们少养点儿兵呢?

那这南方三省可就别想有好了,不是今天叛乱就是明天民变。

其实归根结底,都是这三个藩王拥兵自重,自导自演!

所以趁着尚可喜上疏的机会,康熙决定趁机移藩。

移藩,就是撤藩的另一种称谓罢了。那么,康熙帝是如何用计撤藩的?

二、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广东那边的尚可喜都表示了,吴三桂和耿精忠心里虽然不情不愿,也只好跟着做样子。

毕竟很明显,朝廷已经有削藩的心思了,这个时候万不能当刺儿头。

削藩对于吴三桂本人来说,倒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

朝廷就是再穷,养一个平西王府花的银子不过九牛一毛,再削也不可能把他这个亲王给削没了。

可越是位高权重的人,实际的牵扯就不单单是他一个人或者一座王府那么简单了。

别忘了,他可是辽东出来的。

他吴三桂当然可以独善其身,可他带到云南的那些辽东的老乡们呢?

那些跟着他走南闯北一路扫平云南的将士们呢?

人说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他吴三桂身上,也系着几万的将士,十万军属的衣食。

他一个平西王,朝廷说养就养了。

可这几万脱产的将士和他们的家属,一旦削藩,朝廷可就不养了。

让这些领惯了军饷,横行霸道惯了的兵痞子去种地?十万人能饿死九万。

所以吴三桂断不可独善其身,若是真的同意了削藩,第一个被踏平的可就是他平西王府。

但是眼下朝廷形势所迫,他只好一边召集军中的高级将领安抚他们。

另一边随着尚可喜和耿精忠,也同样假惺惺地上疏:

尚可喜都作出表率了,我们理当跟从。

吴三桂寻思,天高皇帝远的,我又不是尚可喜那种老家伙。

你康熙就算不念功劳念苦劳,不念苦劳念勤劳,也不能直接就撤了我的藩。

对自己手底下那些颇有意见的辽东老将们,吴三桂同样是这番说词:

“天高皇帝远,咱们远在云南,皇帝老儿不可能就这么把我们给撤藩了,我们给他个面子,他也做做样子。”

可谁知,康熙他是个直棒,压根不会拐弯儿的。

康熙心里早就已经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了:

你吴三桂,撤藩会反,不撤藩也会反,我早撤了你的藩,让你着急忙慌地反。

所以你现在上疏要撤藩?成!马上,现在就给你撤!

接着康熙就派人往云南去,专门处理撤藩的各种事宜,保证把这个藩给你撤得干干净净。

这下吴三桂傻眼了。

想跟康熙买个面子,康熙不给这个面子;

用面子跟手底下的老哥几个拍胸脯保证,现在又弄得自己很没有面子。

随着专使离云南越来越近,吴三桂知道,保不住的恐怕不只有自己的面子了。

辽东来的老哥几个已经偷摸开始磨刀了!这是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不反也被逼着反啊。

要么,带老伙计拿刀打进北京砍皇帝老儿的头;要么,老伙计们就拿刀砍你的头。

削藩已成定局,你想大鱼大肉让我们这些老伙计忍饥挨饿?没那个道理。那么吴三桂该怎样应对?

三、后悔不已

吴三桂这时候才明白过来,为什么洪承畴要拦着自己杀永历,人家才是明白人啊。

当年洪承畴出使云南入京前,曾和自己有过一次长谈。

“长伯,我长你几岁,你要记住,若想你的平西王坐得安稳,云南就不能太安稳;如果你想长久地当着平西王,永历必须要留着。”

吴三桂也不是没听进去洪承畴的话,至少前半句他记得明明白白,而且也这么做了:

十天半个月就找个理由,不是什么苗疆叛变就是蛮民哗变的,找朝廷要银子端得是好使,一要一个准。

可后面半句,吴三桂有自己的想法。

既然他想当这个永镇云南的平西王,就得有点诚意,这诚意最大不过永历帝。

所以吴三桂大手一挥,就把永历帝给砍了,当成是自己投诚的大礼。

可是一块已经吃进去的肉,谁还会在意呢?

永历帝就是那块肥美的肉,他在时,康熙对他垂涎欲滴;

可当他没了,被康熙真正吃掉了,那谁还管这块肉是哪个厨子做的呢?

这并非卸磨杀驴,而是帝王心术,是人心之真。

吴三桂这把刀再利,他也是杀人的刀,当康熙没有人要杀时,那花大价钱保养着这把刀,可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相比于吴三桂,洪承畴倒是老辣许多。

对吴三桂来说,最可惜的就是直到自己起兵谋反的时候,才想明白洪承畴的话,可惜悔之晚矣。

若是他还年轻二十年,错了也就错了,干了也就干了。

可现在他都六十了,实打实的一老头了,这时候再起兵,从云南一路向北闯,何其艰难。

而且人到老年,总是不如年轻时那番干净果决,经过的事情多了,瞻前顾后的也就多了起来。

他还在等,等那个远在北京紫禁城的男人感情用事,突然心软,所以他虽然举兵,一开始却没有动作,而是在云南边界上这么等啊等,可惜他没等到。

吴三桂这边一举兵,耿精忠那边马上蓄发易服,举旗响应。

没办法,俩难兄难弟,谁都有说不出的苦楚。

不知道他日双方兵合一处,相视而笑时,有没有看到对方眼里的无奈。

参考资料:

1、赵良栋与吴三桂叛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1 阅读:1170
评论列表
  • Sam 4
    2024-08-03 19:32

    吴三桂拿永历当投名状争取一个沐英的待遇

品味红梦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