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超市这一传统购物场所也在经历巨大变革。许多消费者开始逐渐从超市转向网上购物,使得超市的客流量和销量都在不同程度地下滑。
其中,饮料类商品的销量降幅尤其明显。究其原因,不仅与疫情期间居家生活的影响有关,也与消费者购买理念和方式的改变分不开。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各国先后实施防控封锁措施。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全球供应链,也导致了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
以饮料行业为例,白糖、果浆、咖啡豆等原材料价格直线上升,迫使饮料厂商不得不提高产品出厂价以保本甚至获利。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份,我国白糖平均价格已比2020年同期上涨了将近15%。
与此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共同影响,巴西、哥伦比亚等主要咖啡原料产地的咖啡豆价格也出现大幅攀升的态势。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各大饮料品牌在最近两年多次涨价,以弥补自身的成本压力。
饮料涨价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无疑提高了。以一箱养乐多为例,疫情前售价约为20元,如今已涨至25元。对于许多固定收入的家庭而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因此,不少消费者纷纷减少了饮料类商品的购买。据相关调查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的碳酸饮料销量比2021年同期已经下降了5%以上。
与成本压力同时发力的,还有消费者理念的改变。在环保和健康意识逐渐抬头的背景下,人们对饮料类商品的选择也越来越加谨慎。
首先是健康角度。随着国家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发警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饮料中所含糖分或人工添加剂的潜在危害。
因此,像可乐、雪碧等含糖量极高的碳酸饮料正逐步失宠,取而代之的是对纯净水、淡奶、果汁等天然健康饮品的青睐。类似“无糖”“低糖”“低脂”“有机”等标签也成为消费者选择饮料的重要参考。
还有就是环保角度。一方面,泡沫塑料、铝箔包装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愈发引起公众反感。另一方面,玻璃瓶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概念也深入人心。
因此,像可口可乐这样将产品包装在塑料瓶或铝罐中的品牌也渐渐失去市场份额。取而代之的是参天、依云等选择玻璃瓶或纸包装的小众品牌。它们正迎合了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需求。
当下,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传统超市带来了冲击。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走进抖音、小红书等新兴社交软件,也在这里接触和选择商品。与此同时,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凭借价格优势和购物便利性也抢占了一定的饮料市场。
相比体验店,电商平台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提供饮料,比如打折促销,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无需亲自外出即可选择商品、下单并享受上门配送服务。
在疫情冲击下,这种宅经济模式也变得愈发流行。有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整个饮料行业的线上销售额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30%以上。
电商对超市的“抢客”也在持续蚕食传统渠道的份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10月份,全国饮料产销额与去年同期持平,但线上增长15%的同时,线下则出现了5%的负增长。
这预示着电商可能会逐步取代超市成为消费者购买饮料的主要渠道。
上述种种变化无疑给超市的饮料销量带来了冲击。但是,危机总伴有转机。适应形势、顺应需求变化,或许是超市应对困境、重新建立竞争力的关键。
比如通过增加健康饮料品类产品来迎合消费升级,利用线上平台拓展青睐电商的年轻人群体,或建立自有配送服务加强消费体验等。相信只要做出努力,超市也一定能在新形势下找到生机。